03.05 海南引進試種130畝“海水稻”推動鹽鹼撂荒地復耕

2月27日,風和日麗。萬寧小海邊,萬城鎮周家莊村東海田洋裡一派忙碌景象:兩三架插秧機正在田間沿著直線前進,一路種下綠色的秧苗;此外,還有田邊整理秧苗的、挖開田埂排水的、田間揮動鐵鍬平整土地的身影。

與普通的田洋不一樣,這是一塊鹽鹼地,種的是“海水稻”。

“這稻子和家裡種的看起來沒區別呀?能活嗎?”今年50歲的萬城鎮水邊村村民朱阿香捲起褲腿,手捧秧苗,下到小腿深的泥水裡,仔細補上插秧機遺漏的地方。見海南日報記者靠近,她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這塊地是剛剛在萬寧市環小海退塘還耕工作中被“退”出來的,面積近130畝。

能在鹽鹼地上種的水稻自然也不一般。“是經過太空育種培育出的美香佔系列‘海水稻’。這也是該品種首次大規模種植。”在田邊指導農民開田排水的三亞農科院院長黃瓊君介紹,“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這個品種結實率高、熟色好,“最重要的是,它能在鹽鹼地上種。”

“這也是萬寧第一次大規模種植‘海水稻’。”萬寧市政府副市長陳月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大規模引進“海水稻”種植,對萬寧推動鹽鹼撂荒地復耕的意義重大,“萬寧有近2萬畝撂荒地,其中沿海一帶因鹽鹼撂荒的就有6000多畝。而且小海退塘還耕工作還在進行中,將有更多鹽鹼地被‘退出’。”

美香佔系列“海水稻”在實驗室中產量能達每畝300公斤至400公斤。“這個數字非常神奇。”負責種植、管理“海水稻”的水邊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麥孫和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我曾嘗試過,在這片地上種了4畝多常種品種,一棵秧苗都沒活。這水稻能在鹽鹼地上生長,會是一件神奇的事。”

“實際產量可能會有出入。”黃瓊君聽到麥孫和的話後笑著說,東海田洋的土地鹽鹼度分佈不均衡,對“海水稻”的種植、管理都造成影響,“這與小海的潟湖地形有關。我們將作為技術指導,全程參與萬寧‘海水稻’的種植。”

“這個產量已經超出我的預期啦,而且‘海水稻’品牌打出去就很有特色。”麥孫和也笑著說。儘管這一批“海水稻”才剛剛插秧,麥孫和就已經開始謀劃註冊屬於萬寧的“海水稻”商標。“等到‘海水稻’收割上市,商標也正好註冊下來,希望能成為咱萬寧的名牌產品。”他笑著說。

來源:海南日報;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