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基礎教育的德育怎麼開展?

紅日初升之教育的人生


我是一位班主任,在基礎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是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其包含的教學內容多種多樣,如,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等,因此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必須要重視德育教育,做好相關德育工作,以此為學生髮展鋪墊基石。

  一、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德育環境相對教差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不良風氣開始侵蝕校園,並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嚴重的行為偏差。如,受社會拜金主義風氣影響,部分小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攀比心理,經常相互攀比吃穿用度。此外,由於一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所以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自私、妒忌心理。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先進的信息設備為學生提供了多個學習途徑,但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不良誘惑。如,部分學生受網頁暴力信息影響,出現了一定的暴力傾向,經常與學生大打出手;部分學生受網絡遊戲誘惑,出現了嚴重的“網癮”,經常沉迷於遊戲世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長,也為班主任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學校德育教育力度相對較小

  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學校教育經常重智輕德,以追求高分和高升學率為首要目的,而忽略了最為關鍵的德行培養,因此德育教育投入也相對較少,更沒有系統的德育教育體系。此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方法過於單一,經常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思想教育,這不僅容易激發學生的牴觸情緒,還不利於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優化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因為當前德育大環境相對較差,所以更需要班主任開展有效德育教育,以此幫助學生提升辨明是非的能力,摒除社會不良信息影響,學習優秀的品質行為,進而提升學生品德修養。基於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任務,基礎小學加強了德育教育指導,並拓展了德育教育途徑。眾所周知,班主任一般為特殊的教師,因為他既承擔著班級管理工作,又承擔著學科教學工作。因此,班主任要拓展德育教育途徑,在日常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以此來加強德育教育指導。需要強調的是,班主任一定要找好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契合點,切忌顧此失彼,降低課堂教學效果。

 (二)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教育影響。因為當前德育大環境相對較差,所以班主任更要重視德育教育,以此幫助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指導。雖然道德說教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時間一長很容易令學生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因此,班主任要在此基礎上,開展豐富的德育實踐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好地滲透德育。

  例如,傳統節日和紀念日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意義,班主任可以據此適當開展德育實踐活動,以此強化學生德育指導。基於此,筆者在雷鋒紀念日時開展了“學雷鋒”的實踐活動,首先筆者在班會中為學生講述了雷鋒生平事蹟,並要求學生在課下學習《學雷鋒》歌曲。接著筆者與學生一起參加了校園實踐活動,以此來深刻體會雷鋒精神,並分配了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引導學生彼此之間相互合作,互相幫助來完成任務,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消除學生的自私心理。此外,筆者還通過好人好事本評選出了十位“雷鋒學子”,並授予其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以此激勵他人學習該生的優秀品質。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更滲透了有效的德育教育,以此為提升學生品德修養奠定了基礎。

  (三)在教師行為中滲透德育

  德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以此來陶冶學生情感,影響學生成長。基於此,班主任要嚴格要求自身言行舉止,強化個人教學魅力,樹立好榜樣。

總之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是班主任工作的要點之一。


峰158513373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德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幫孩子“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下面以我校德育工作為例,說說學校德育工作如何開展。

一、落實一日常規要求

《學生在校一日常規》,要求具體明瞭,覆蓋校園各個角落及學生在校的各個時段。將要求懸掛於樓道等學生隨處可見的地方,讓要求瞭然於胸,並能讓要求隨時規範學生的行為。

加大行為規範的督查力度。各科教師全員參與,值周領導、教師和學生重點督查。班主任老師要樹立“一個學生就是班級管理的一面鏡子”的理念,強化學生的常規訓練,特別是對上放學、課間以及課間操進行重點監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自主管理能力,實現行為的自我矯正。將常規管理同雛鷹爭章、五星文明班集體評比、溫馨教室的創建以及三好標兵的評比等工作有機結合,創新評價方法,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利用德育在線、宣傳欄以及微信平臺,宣傳先進,樹立榜樣。 要做好一年級新生的入學常規教育。完善入學課程,上好人生第一課。

二、加強班主任研修

整體規劃班主任研修課題,常規課題要力求小、細、實,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班主任能夠帶著問題來,帶著策略走。還要鼓勵班主任去嘗試一些涉及學生生理心理方面的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研究的策略要及時梳理推廣,起到實效。研修的形式要豐富多樣,調動教師參與的興趣。充分發揮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用身邊的榜樣現身說法。要積極參加區域班主任研修活動,主動申報課題,提升研修的品質和影響力。要特別注重對新班主任的培訓,要讓他們明確要求,教給方法,還要跟蹤指導、名師引領,能夠讓他們早日走上正軌。

三、寓德育於活動之中

開展好“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將節日主題活動同學科課程、讀書活動及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多元育人整合課。通過了解中華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感受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園地、微信平臺等對活動的成果進行展示。

開展好實踐及研學旅行活動。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實踐、社會實踐。校內實踐:採取校環境區班級劃片承包制、班級值周制、大隊委巡查制、班級志願者輪換制,班級任務承包制等,讓每個學生擁有了體驗和鍛鍊的機會。他們既是管理者又被管理,激發了孩子的責任意識,提高孩子的自律觀念。低年級的孩子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打掃教室。社會實踐:利用節假日,讓孩子走進社區,開展“小小志願者”服務活動;走進社會實踐基地,如氣象站、禁毒基地、科技館等,進行警示教育和體驗活動。結合“愛我中華”主題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走進大自然,“帶著國旗去旅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芳草老師


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說教多於行動,堵截多疏導少,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因此,我們需要採取體驗式的教育方法,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梳理與引導。

一.體驗式教育是教育者給未成年人在實際生活和教學場景中去體驗、實踐和感悟的機會,在反覆的體驗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最終生成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學識,並以此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和學習行為,這就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效果。其基本模式是:實踐——體驗——反思——感悟——指導實踐——繼續體驗——不斷反思——思想和情感得到提升與進步,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體驗過程。

體驗式教育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方法,要求教師不能一味給孩子們講書本知識和空洞的道理,而是給他們機會在校內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校外不斷參加社會實踐,去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大膽體驗,由此健全自己的思想道德體系,規範自己的言行。

二.變堵截為疏導。教育者正確的做法是以疏導為主,不把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控制死,而是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讓他們去盡情體驗。學生犯了錯誤,我們批評教育,幫他們改正,助他們反思,如果再犯,就繼續重複我們的教育過程,直到孩子養成正常的行為習慣,不再犯錯。



鄰家五哥老師


黨中央提出“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已經表明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只有把立德樹人貫徹到教育事業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的意思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

基礎教育學校怎麼更好的開展德育工作呢?我認為可以抓下幾點:

1.以重大節日或社會熱點為契機開展德育活動,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以教室為主陣地,通過班隊活動和學科活動,滲透公民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

3.鼓勵孩子多參與家庭、社區活動。以體驗式學習方式進行德育教育。




吳語時光


基礎教育主要是幼兒園加九年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的德育開展就是幼兒園、小學、初中的德育開展。

一、創設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學校可以在各個班級中構建圖書角落,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放置到圖書角落,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再每週設置一節閱讀課,使學生舒緩自己的學習狀態,閱讀各種各樣的文化書籍,從而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真正學習到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中的有關設備,貼出有關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圖畫,再借助廣播站,在休閒時間播放相關的小典故,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薰陶,並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樹立良好的品格,進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二、在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找到和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例如,在教學“論語”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深入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組織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怎麼做才可以達到反思的標準”,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真誠幫人、誠信對人,成為努力且敢於負責的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實現健康成長。

三、開展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學校可經常舉辦針對傳統文化的辯論活動,讓學生根據傳統文化的優缺點進行辯論。然後,學生在贏得比賽後,學校要及時進行表揚並頒發獎品,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文化。

四、樹立榜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介紹英雄黃繼光的事蹟時,可通過互聯網蒐集其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黃繼光的愛國精神和他堅強不屈的信念,指引學生學習黃繼光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解“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使學生學習到五壯士為了部隊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能健康成長。總而言之,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任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德育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利用傳統文化來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家有初中生


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基礎教育,它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我實習在小學,第一份工作是在普高,現在在初中。所以我通過我在教學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實例來回答你的問題!

教育教育,我們經常說是教書育人,既要教人求知,還要教人做人,德育是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人有才無德那就是毒品!那麼平時是怎樣進行德育的呢?

先說說小學,按照我的想法,小學的教育應當是活動大於課本知識,我們應當將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設計在活動中!小學生是一張可書寫的白紙,正是能主觀認知一個世界的開端,所以德育不能馬虎!而小學主抓“習慣養成教育”!

我在的那個學校,帶的是五年級數學,和教語文及英語的老師合帶一個班,她是班主任,我就是副班啦!一下子管著幾十號人,挺洋氣,我班對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要體現在早、細、禮三方面。

對於早,我們會說明天誰最早來到學校,然後表揚,表揚即可,無需物質獎勵,誰先說出這個知識點,同樣鼓勵讚揚。通過表揚來促進孩子敢為人先,早一步的品質。

對於細,故意在地上扔點紙張,把掃把弄倒在門口,然後在黑板上寫上公德就在隨手間,等學生陸續來教室,很多同學看到黑板上的字,又想到那個掃把,才想起去撿,通過這麼一個活動,對於能彎腰提手的給予肯定(切莫大肆宣傳,以免孩子形式主義),道明,公德人人都應有,你們每人都有公德心,而它們就在每一件小事中,並不需要做了世人皆知的大事才算貢獻,舉手投足之間就是。

對於禮,有集會一起行禮儀!說禮儀故事等。

在高中,我帶的是潛能生班,各種厭學,各種品行差,於是,我提出班內德育為先,養成教育同樣花了大功夫,實行課間課中課後“原樣交接”,改變他們邋遢,懶的習慣!通過大班會、微班會,以點促面,從他們學習生活中提素材,在班會上激烈討論,讓他們正視自己!另外集會實行成排成行行走,讓他們懂得秩序!每月給父母、老師、同學各寫一封關於幫助與被幫助實例的信,讓他們懂得感恩!每次遇到節日,我讓他們自己策劃,自己弄,只有一個要求,讓邀請的老師都滿意!讓他們懂得自我規劃!每一學期都帶他們出去遠足80裡,讓他們懂得忍耐與艱辛等等。

現在到的初中,還沒多久,以後再說!

總之,德育的開展一定要寓教於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光講大道理是沒用的!


釐米先生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一位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師來說,我應該比較有發言權。

一、認識基礎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內容。

1、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目標。


小學低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瞭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小學中高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瞭解家鄉發展變化和國家歷史常識,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具備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

  初中學段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意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養成熱愛勞動、自主自立、意志堅強的生活態度,形成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等良好品質。

2、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

(1)理想信念教育;(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4)生態文明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二、基礎教育有效的開展德育的方法和建議

1、學校要有整體規劃

不論是九年一貫制學校還是小學、初中分開的學校,都應該有專職德育教育負責人,從學生的年齡階段、學業程度等方面出發,規劃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德育內容,避免隨意性。例如低年級這個學期需要安排哪些德育內容、德育方面的活動,下一學期又打算怎麼安排,當升入高年級後又如何實施,都要進行一個規劃。一個學校最好要有一個長期,例如“三年”或“五年”規劃。

2、德育教育的對象是人,實施主要者也是人——教師,所以一所學校教師的人格修養高度,直接決定了該校學生人格修養的發展程度。

為了做好基礎教育的德育工作,在教師培養上一方面要加強師德師風教育,讓有良好德師的教育為學生做好表率;二要加強隊伍建設,尤其是加大對班主任、團隊幹部、德育幹部和校長等“關鍵少數”德育隊伍的選拔、教育和培養力度,提高和保障他們在績效工資、崗位聘任、職稱評聘、提拔任用、評優評先等各方面的優先地位,讓他們成為學校裡最受尊重、最受關愛、最有幹勁、最有作為的人。

3、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途徑做好德育教育。

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一)課程育人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嚴格落實德育課程。按照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標準,上好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落實課時,不得減少課時或挪作它用。

  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發揮其它課程德育功能。要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

  語文、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

  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於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

  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課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

  外語課要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

  統籌安排地方和學校課程,開展法治教育、廉潔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影視教育等專題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據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

  優化校園環境。學校校園建築、設施、佈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溫馨舒適,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薰陶。

  學校要有升國旗的旗臺和旗杆。建好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室。積極建設校史陳列室、圖書館(室)、廣播室、學校標誌性景觀。

  學校、教室要在明顯位置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教室正前上方有國旗標識。

  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地面等進行文化建設,可懸掛革命領袖、科學家、英雄模範等傑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或進行主題創作。

  營造文化氛圍。凝練學校辦學理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引導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

  鼓勵設計符合教育規律、體現學校特點和辦學理念的校徽、校訓、校規、校歌、校旗等並進行教育展示。

  創建校報、校刊進行宣傳教育。可設計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設班級文化,鼓勵學生自主設計班名、班訓、班歌、班徽、班級口號等,增強班級凝聚力。

  推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提倡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半小時、中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1小時。

  建設網絡文化。積極建設校園綠色網絡,開發網絡德育資源,搭建校園網站、論壇、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網上宣傳交流平臺,通過網絡開展主題班(隊)會、冬(夏)令營、家校互動等活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避免沉溺網絡遊戲,遠離有害信息,防止網絡沉迷和傷害,提升網絡素養,打造清朗的校園網絡文化。

  (三)活動育人

  要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開展節日紀念日活動。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開展介紹節日曆史淵源、精神內涵、文化習俗等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樹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慶日集中開展愛黨愛國、民族團結、熱愛勞動、尊師重教、愛護環境等主題教育活動。

  利用學雷鋒紀念日、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紀念日,以及地球日、環境日、健康日、國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題日,設計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

  開展儀式教育活動。儀式教育活動要體現莊嚴神聖,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價值引領作用,創新方式方法,與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展示相結合。

  嚴格中小學升掛國旗制度。除寒暑假和雙休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除假期外,每週一及重大節會活動要舉行升旗儀式,奏唱國歌,開展向國旗敬禮、國旗下宣誓、國旗下講話等活動。

  入團、入隊要舉行儀式活動。

  舉辦入學儀式、畢業儀式、成人儀式等有特殊意義的儀式活動。

  開展校園節(會)活動。舉辦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校園節(會)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充實學生校園生活,磨練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讀書會。可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實際,自主開發校園節(會)活動,做好活動方案和應急預案。

  開展團、隊活動。加強學校團委對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的指導管理。明確中學團委對初中少先隊工作的領導職責,健全初中團隊銜接機制。確保少先隊活動時間,小學1年級至初中2年級每週安排1課時。

  發揮學生會作用,完善學生社團工作管理制度,建立體育、藝術、科普、環保、志願服務等各類學生社團。學校要創造條件為學生社團提供經費、場地、活動時間等方面保障。

  要結合各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及辦學特色,充分利用課後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娛、體育等社團活動,創新學生課後服務途徑。

  (四)實踐育人

  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緊密結合,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每學年至少安排一週時間,開展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展各類主題實踐。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公共機構、企事業單位、各類校外活動場所、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資源,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

  利用歷史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紀念地、烈士陵園(墓)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利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等開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覽館、美術館、音樂廳等開展文化藝術教育。

  利用科技類館室、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設施等開展科普教育。

  利用軍事博物館、國防設施等開展國防教育。

  利用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展覽館、汙水處理企業等開展環境保護教育。

  利用交通隊、消防隊、地震臺等開展安全教育。

  利用養老院、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康復機構等社區機構等開展關愛老人、孤兒、殘疾人教育。

  利用體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務機構、兒童保健機構等開展健康教育。

  加強勞動實踐。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

  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

  教育引導學生參與洗衣服、倒垃圾、做飯、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鍊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

  要考慮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能力,安排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研學旅行。

  要規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制定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和權利。

  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要廣泛開展與學生年齡、智力相適應的志願服務活動。

  發揮本校團組織、少先隊組織的作用,抓好學生志願服務的具體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工作。

  做好學生志願服務認定記錄,建立學生志願服務記錄檔案,加強學生志願服務先進典型宣傳。

  (五)管理育人

  要積極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貫穿於學校管理制度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規校紀,健全學校管理制度,規範學校治理行為,形成全體師生廣泛認同和自覺遵守的制度規範。

  制定班級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學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級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後干預等機制。

  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學校周邊綜合治理機制,對社會上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為依法嚴肅懲處。

  明確崗位責任。建立實現全員育人的具體制度,明確學校各個崗位教職員工的育人責任,規範教職工言行,提高全員育人的自覺性。

  班主任要全面瞭解學生,加強班集體管理,強化集體教育,建設良好班風,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繫。各學科教師要主動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級德育工作。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宣傳師德標兵、教學骨幹和優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引導教師爭做“四有”好教師。

  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註冊、年度考核、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

  細化學生行為規範。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鼓勵結合實際制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引導學生熟知學習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範,踐行每一項要求。

  關愛特殊群體。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學習困難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教育關愛,完善學校聯繫關愛機制,及時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提供情感關懷,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

  (六)協同育人

  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及時瞭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家長了解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改進措施,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

  構建社會共育機制。要主動聯繫本地宣傳、綜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衛計委等部門、組織,注重發揮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專家學者以及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的作用,建立多方聯動機制,搭建社會育人平臺,實現社會資源共享共建,淨化學生成長環境,助力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青年邦


教育來講就是教書育人,然而從現在的教育形勢來看,學校和老師只重視到教書,輕視了育人。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有衡量的標準,可以通過考考試來分出高低。育人樹人品,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視。基礎教育的德育該怎麼開展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去做。德育課就應該讓專業的老師來教,然而現在的道德與法制課,往往被變成了副科,由校領導或者是年紀大的老師去教,從某種方面來說,也就是變相的照顧他們。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第二學校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德育活動。比如說比較常見的活動,週一升旗,學雷鋒,向祖國獻禮!植樹,尋找不文明的現象等等這些活動,這是一些很常見很常規的活動,在校園當中不能缺少,然而現在有的學校沒有或者有也不重視,甚至把它當成了一種負擔。

學校和老師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任學生從小就認識到要做一個愛國愛校愛家的好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生活中哪些可以做,哪些應該去做,哪些不能做,不應該去做,要分得清好與壞。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行。

最後我覺得開展良好的德育,必須要有適當的獎勵機制。不同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樹立榜樣。


糊老師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也是最基本的基礎教育,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那什麼是德育呢?在家庭基礎教育中,德育應該稱為禮義廉恥,思想道德吧,教育孩子要孝道,要感恩,總結幾點也是我們一起要做到的,

1.不打罵孩子。

從小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影響,自己對待孩子打罵式教育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時代的進步,現在倡導的先進教育不打罵孩子,科學的家庭教育自然而然比打罵式教育要好。

2.不說教教育。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修不行,越修越行,言傳身教比說教更更有效果。孩子身上有問題,家長身上找答案。

3.觀念要打破,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其實,我覺得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教育孩子做一個正面、陽光、積極向上的人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



善行天下3


一、主題德育的理論依據

1、科學人道主義理論

科學人道主義理論起源於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人本主義教育是指以人為本的教育,它把促進人的發展和完善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21世紀,人本主義教育將呈現與科學主義相融合的趨勢,出現“科學人道主義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對此概念作了精闢的解釋:所謂“科學人道主義”,“它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主要是關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還要通過科學對人與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作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充實”。科學人道主義理論強調以科學主義為基礎(即以科學與技術的訓練為基礎),以人道主義為價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2、“主體性”教育理論

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體性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超越,既保留了傳統教育的那些反映規律的共同特徵,又有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徵,即科學性(根據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辦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師生關係以及由這種關係營造出的一種活潑生動、和諧的教育氛圍)、活動性(以活動為中介,通過活動不斷地將人類現實據為己有,不斷地將已有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來)、開放性(把學生從課堂引向廣闊社會,並且在學校內部樹立開放的觀念)。

3、教育系統論

教育系統論把教育視為一個系統,採用系統分析方法,從系統觀點出發,堅持在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等關係中考察研究系統,以求得問題的最優化處理。根據教育系統論原理,依據德性生成規律、德育規律,採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聯繫,科學系統地整體設計德育環境、條件和機制,以尋求德育最優化的模式。

4、心理學需要理論

心理學家已經初步探明,人類行為一切動力都起源於需要,需要是人類動力的源泉。需要具有三個共同的特徵:一是對象性,需要總是指向一定對象的,這種特定對象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種對象才能使其獲得滿足。二是動力性,需要是人類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發現了新的環境,機體就可能產生缺乏感,這種缺乏感就會調動集體的力量去努力達到新的平衡,因而產生動力;這種缺乏感越大,動力越強。三是社會性,人類滿足需要的範圍要比動物大得多,特別是那些高層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等,人類的需要是通過社會勞動並以文明的方式獲得,同時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調節和控制。所以,要了解學生行為的動力必須從需要入手;要學生能夠自主育德也就必須根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

5、新課程改革理論

我國世紀之交的基礎教育改革明確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張,指出德育要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德育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的生活。《若干意見》也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則之一。200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德育的實踐環節,對小學、初中生、高中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天數做了明確規定。2001年5月團中央提出少先隊工作要加強“體驗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了知行統一的原則,明確指出“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學遵守道德規範。” 這些都說明,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體驗,自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緊密聯繫學生日常生活開展活動,進行品德教育,已是大勢所趨。

6、活動理論

社會環境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須通過人的活動為中介起作用,人通過與物打交道,由此具體的認識和改造世界,通過參與一切的群體組成一定的人際關係系統,從而進行社會生活活動。在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和社會行為準則。

二、主題德育的實踐依據

1、樹立理念,與時俱進

學校出臺《教育教學管理文件彙編》及《教師工資實施辦法》後,廣大教職工的熱情十分高漲,並且近年來,我校一直秉承“讓校園充滿愛”的辦學理念,學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堅持開展“三成”教育,教學上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分層教學,德育上積極探索主題德育,努力把教學管理、德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構築能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新平臺,開創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2、領導重視,德育為先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德育工作,提出提升教育質量的口號,以教育質量提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圍繞教育質量的提升,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個月都有德育主題觀摩課的活動,形成了系列活動,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3、凸顯特色,以點代面

我校作為德育特色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一是開辦了體藝特長班,二是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三是各類文體活動:科技文化藝術節、校園十大歌手賽、書法攝影繪畫展等,營造健康向上、生機勃勃的學生成長氛圍。

4、周密安排,組織有序

德育處加大管理與考核力度,對班主任實施主題德育的活動制定計劃,周密安排,召開德育論壇對主題德育活動進行交流、研討,使我校的主題德育活動朝著科學、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三成”教育及其內涵

“三成”教育即“養成、成長、成功”教育。德育教育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梯的運動過程,對於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思想道德層次、不同的時域,理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在南平八中德育工作實踐中,學校根據生源狀況,把德育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之間的關係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向高級,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的發展整體。

高一年段以“養成教育”為主題。“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社會公德以及良好的品質和風範。我校以“誠信、協作、勵志、創新”為校訓,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為重點,注重基礎文明與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學校制定的《南平八中學生守則》是規範學生一切行為的準則,南平八中政治教研組編寫的《南平八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讀本》是每個學生必備的讀物。在養成教育工作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每個學生要有自我教育的強烈願望;二是要學會分析自己的方法;三是要制定與執行個人的訓練計劃;四是在班集體中要形成正確、健康的輿論氛圍。通過以上措施,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通過他律內化成自律,促使學生主動採取實際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時刻能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