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麼讀書才有效果,讀了很多書感覺沒收穫?

哲愛豔


首先讀書應該分成粗讀和精讀兩種,有些書就是一個消遣品,零食,大致粗略的過一遍,或是閒暇時順手一覽又順手一合的消遣品。而有些書是需要精讀的,這一類書可能是自己需要或者符合自己胃口的書,這一類書我常常備好筆記本,邊看邊記,有時又寫點自己的感受和觀點。等一本書看完後,我會把整本書的框架脈絡理一遍,這樣基本算過完了。讀書的效果其實重在領悟一本書的精神,我從來不背一些東西,我喜歡讀熟後表達一些我自己的理解。這樣應該才算讀懂一本書了。所以讀書就如果過日子,有時候較真一點,有時又慢無目的的隨性而為,這也才是讀書的樂趣!


老子無謂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我的觀點:讀書確實存在沒效果的情況,例如寫文章,突然不會寫了,就迸發出讀書沒效果、讀書沒用等等想法。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作者都有不一樣的人生,每本書都表達不一樣的思想,我認為讀書想有收穫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要學會感同身受。第二要把書中知識多實踐。第三,不要亂讀書,讀書真不是越多越好,是越總結越好,不總結最多是看書,而不是讀書。

一、論看書與讀書的區別

讀書與看書兩者僅相差了一個字,但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1、讀書讀的是內容,看書看的是精彩。例如《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有些人看到的是打鬥的精彩,而有些人看到的歷史,是文化。

2、讀書讀的是內涵,看書看的是畫面。例如《三國演義》中三國爭霸,有些人看到的是魏蜀吳的地圖面積、軍事實力,而有些人看到的諸葛亮帶給我們的啟發,劉備帶給我們的意義。

3、讀書用的是心讀,看出是用的是眼看。同樣的一個篇章,或是一首詞,用心讀會用半小時乃至1小時,用眼看可能也就3分鐘或10分鐘。看到的是表象,讀的是精髓。

【小結】

看書,例如看《紅樓夢》,你只會看到了寶黛二人的愛情故事,而讀,你會有思考,你會沉思。讀書是講的深層含義,不僅對章句詞的瞭解,還應在內容上有更深領悟,得到在表面感受不到的東西,例如,曾經我們去上學可以叫“去讀書”而不是叫“去看書”。

二、讀書要感同身受,體會書中哲理

1、《皮囊》書中有寫到“這都是最無能的疾病的作品——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儘可能佔有身體,用自己的秩序統治那身體。所以簡單的死和簡單的創傷都是最低級的疾病。”

我們要體會作者父親因為中風在重症病房的那段日子,可以體會到作者是多麼痛心和無力感以及抱著的希望。這樣才能明白這本書的意境,也能讓自己學習作者,在困難中要振作起來。

2、《我們仨》書中寫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們要體會楊絳先生與錢老的愛情,是多麼的感動天地,才能讀懂這本書,如果感受不到二人的愛情,可能永遠無法懂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句話。

當你進入書中,才能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其實這句話出自於一首詩,原詩中寫了很多關於讀書的好處,書中不僅有黃金屋、顏如玉,還有千鍾粟、馬如簇。可謂是天花亂墜,引人入勝。感同身受才能徜徉書海。

三、讀書要追求有用的少,而不是無用的多

讀書的人外有氣質,內有涵養,思有格局,做有氣勢。
讀書還可以修身齊家平天下,還能治天下。
毛主席也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一日不讀。

以上內容是提倡我們多讀書,是提倡多讀內容,而不是多讀幾本書。例如《道德經》很多人說讀過,讀完了,但真的是用心的讀完了?應該畫個歎號或者問號。

作者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更甚至一輩子寫出來一本書,我們用一天或者半天讀完了,我認為這本書是有用的,但沒用心讀,導致最後“無效果”“沒用”

經常看到別人推薦書單,都是十幾本,二十本,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剛入駐頭條寫的第一個文章就是“推薦書單”,但很少看到推薦100本、200本的,原因就在於幾本書,甚至十幾二十本書就夠讀一年的了,夠實踐一年的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所有的書都能使人進歩。但不是所有的書都能讓你進步,賣產品也有針對人群,我們先要正確選擇自己的閱讀的書籍,先選擇,後閱讀,事半功倍。

【結語】

對於沒有讀書習慣的人,要看到讀書的好處,讀書真的可以讓你變美,變得有氣質,不信可以讀1-2本試一試。還能讓你釋放壓力,安靜下來,欣賞身邊的美。還能提高腦力,提高記憶力,讓你永遠活力充沛。

慢慢培養讀書習慣,讀書習慣有了,就真的自律的,確實培養這個習慣特別難,不是21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希望我們在書中的海洋中相遇。

讀書可以讓你明事理、知興替、懂得失、增見聞、長技能、陶性情,最後推薦一本適合自己一個人孤獨時候看的書,賈平凹的《自在獨行》也是我剛剛看完的一本書。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

我是【十二十頁】,志向是成為一名女作家,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謝謝!


十二十頁


你好,我是七光年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困擾,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向別人討教學習,才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讀書。

首先,我們在去選擇讀一本書的時候,可以根據書的整體內容,大體給自己規劃出一個完成這本書閱讀的期限,並根據自己的時間情況,固定好每天閱讀的時間段,這個時間一定要是儘量不被打擾,相對安靜的時間。

其次,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用筆把你認為精彩和能夠有共鳴的地方劃出來,方便後期回顧,也就是閱讀過的內容要留下痕跡。

再次,讀完之後,一定要寫一下讀後感,把某一部分或者整本書讀完後的感想和收穫寫下來,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些。

再就是,還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分享,比如和家人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可以給他們分享一下你最近的閱讀,這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輸出很重要,也是你消化和掌握的過程。

最後,再回過頭把你當時讀書時在書上勾劃的內容再看一遍,及讀後感再回顧一遍,或者對整本書再簡單翻閱一遍,相信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了不少的收穫了。

以上這些方法,都比只是看一遍書要好很多,不妨試一下[耶]



七光年


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那怎麼樣讀書才收貨最大呢?

讀前想一想:我為什麼要讀書?讀這本書我要收穫什麼?帶著問題去讀書,做到知行合一。

多讀經典,反覆琢磨,體會大師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邏輯。

要是想要在自己的領域有發言權,多花時間讀透50篇該行業的經典論文,最好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可以在閱讀後一起互動交流。

讀好書,看書評挑選好書。好的書評不僅會濃縮一本書的背景和內容,還會有精當的點評。能幫助你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內容質量,縮短挑選時間。

不要可以追求速度和記住多少細節,讀完有感觸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總結內容和讀後感想,並建立自己的標註體系。


新車新技術


要學會精讀和批判性閱讀相結合,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那不叫讀書,根本學不到任何東西。

真正的讀書至少要讀三遍才行,第一遍粗讀,掌握書的結構,內容和中心思想;第二遍精讀,細緻研究書本的重點內容,並反覆琢磨,提煉出書表達的觀點,方法和意義;第三遍批判性閱讀,質疑書中觀點的正確性,多問為什麼,並開展擴展閱讀,進一步理清思路,提煉觀點併為我所用,這才真正算是讀透了書,對自我提升才有幫助。

讀書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行,因此,讀書學習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獨,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才須學也,學須靜也”,沒有長期的積累,不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無法弄通真理,在實際生活中就不能融會貫通,自然就無用。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斷讀書學習,一定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聞於天下


怎麼讀書才有效果?在知識爆炸的今天,讀書更是一門必修課。人類所有的知識和智慧都來源於書中,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個人能否成功,第一在於他和誰在一起,第二就在於他讀過什麼樣的書。

那麼如何讀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大家都很忙,更別說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讀書。

面對一本厚厚的書,看著壓力都好大。很難一口氣讀完。一本書如果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內讀完的話,連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所以怎麼讀書才有效果?我個人建議如下:

我們先把這本書通讀一遍。然後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本書它想解決什麼樣的一個社會問題?

它的使命是什麼?

它用了什麼樣的論據?

它用了哪些假設?或者運用了哪些故事,讓這個論據更為有力。

它給讀者有什麼樣的一個幫 助?

它寫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

你如果能對照著這幾點,然後再看書的話,就很容易看懂。

其實我建議大家還可以,手製一個思維導圖的方式,把上面那幾條填入裡邊,然後在書中找出對應的內容答案,基本上圍繞:誰?做什麼?怎麼樣?去展開。

這樣做的話,你就會思路清晰了許多,也就會變得有序,有章可循!

好了,有關讀書的話題我就分享這些,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陽光的女性。


非你莫屬20


教你怎樣有效的讀書?
讀書大致分為精讀和略讀,兩者都是讀書的手段,下面這些方法可以教會你怎樣有效的讀書。


1.明白你讀這本書的目的 最重要核心的一條你要知道你讀者本書的目的是什麼,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你的目標不是純粹的讀書而是想通過這本書得到什麼,這就是“讀書未必要讀完”的意思。
明白了你的目的,你就會對一本書的內容找到你的重點,有所讀、有所不讀、有所精讀、有所略讀。
2.瞭解書的大概 尤其對於快速閱讀一本書,首先得會了解一本書的大概。
一是前言、目錄、序等等;二是結尾的後記等等;三是通過目錄最好能夠找到對於自己最重要的章節和自己有疑問的章節,自己心中有個數。
3.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實際用處在讀書的時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體會,總之自己做讀書筆記絕對不會虧待你的!
關於做讀書筆記,推薦的參考標準是你的讀書筆記可以讓你把原書扔掉只看筆記就足夠的地步,當然不是越詳細越好~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有自己結合已有的知識而總結出來的結論的,一定要記錄下自己是如何導出這個結論的
③.做讀書筆記,也可以等你看完一整章節的時候憑藉回憶來做筆記

④.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信息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
4.與書對話,抓住書的作者的思維。 在第一次讀的時候可以去理清所讀書的事理邏輯與推理,第二次讀的時候就要知道作者安排各個觀點順序的意圖;進而去抓住作者寫這本書的深層次意圖。三個指標不一定必須讀兩次完成,你可以一次也可以三次以上,個人情況而定。
雖然不能達到一天一本書的本領,不過應該大概可以理解了,對於某些可以快速閱讀的書,我們去讀的時候只要抓住了作者的邏輯、情節和思維就足夠了
5.不同類型的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直接舉例子吧。側重說明技巧方法類的書籍,我們可以有選擇的直接去看技巧和案例;文學類作品,對於我,一般是不會做讀書筆記的,讀過一遍就讀過了,頂多會有讀後感~
6.關於快速閱讀 很多人包括本人的讀書速度都不快,也快不起來。在讀書速度上,貌似只有練習。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只有純粹的練習。參加速讀記憶訓練可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和記憶力,從而提高自信心。


7.Unbreaken Reading Time 每天或者你自己設定的每個週期內(不要超過一週)都要有自己的固定的讀書時間,雷打不動,戒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早起一個小時,騰出半小時來讀今天的“大部頭”。
8.碎片時間的利用 所謂讀書的碎片時間,當你無事所做的時間段超過五分鐘的情境就是你的碎片時間了,如果能夠好好利用碎片時間所完成的讀書進度是遠大於你的固定讀書時間的.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我覺得設備工具少不了,如今很流行在Android手機上閱讀一些PDF,當然我覺得,平板或是移動電子閱讀也行。
9.換腦式閱讀 在一定的閱讀時間段裡,同時閱讀不同科學不同類別的書籍。當一本書讀不下來的時候,馬上換另一本書。
當然,每個人讀書的目的都不一樣,我們結合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自己具體讀書時的思維方式和深淺度了,閱讀的效率和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讀書要細心揣摩。袁枚在“讀書作文之法”上曾說過,教人讀書,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謂“破卷取神”?他說,蠶吃桑葉吐絲,蜂採花釀蜜,人吃飯長精神,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採花釀花、吃飯不能消化,讀書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說:“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三國時董迂有句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豪蘇軾則認為:“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如。”一語以蔽之,博覽群書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細心揣摩、“消化吸收”。讀書要學以致用。古人曾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讀的書不能說不多,但為什麼會成為“書呆子”呢?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張潮曾經說過“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這也印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實踐出真知”的道理。讀書要能讀無字之書。張潮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又說“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這種“無字之書”,照今天我們通俗的說法,即閱讀社會、人生、自然的這部大書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對於讀書的感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積蓄 “知識的力量”,用知識創造財富,用智慧改變生活!


落愛予墨


首先讀書,挑選你想讀的書籍或者不錯的書籍。

第一,看評論,很多東西書評可以看出來。

第二,看整個目錄,讀你最想讀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一本一字不落的讀下去。

第三,這點很重要,你需要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點沒有錯,加強記憶。

第四,踐行、踐行、踐行,重要的事說三遍。

書中要點重要的要去踐行之後你才能把一整本書給消化完了。


日更的鬧鐘


帶著疑問閱讀最有效,疑問讓人生成長有方向、有目標。讀書學習如同給自己培土和施肥,符合自生成長需求的內容就如施肥般見奇效,而那些暫時不能排上用場的知識就是紮根的泥土。書籍記錄前人曾經對社會生活認知的節,是回顧曾經的生活經歷或心得,在總結過程中難免會有誇大或者美化。因此,即便兩人生活處境完全相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借鑑、重複另外一個人講述的生活經歷,也就是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歷會完全相同的根源。

學習的本質是為成長儲備知識能量,是收集對未來生活可能有益的素材,是藉助他人的成長經驗充實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屏蔽、跨越後續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溝壑。那麼,怎樣閱讀、學習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呢?

知識孕育成長之希望

梳理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生活千變萬化,無處不存在未解之謎,總有新事物在發生。那麼,作為計劃改善生活狀態的第一步就是尋找自身當前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比如孩子起步學習的時候不會走路、不會講話、不會自己用餐......這些都是孩子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成長需求,也正是因為孩子擁有想向大人那樣行走自如、言語流暢、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孩子對於模仿走路、講話、用餐的興趣特別濃厚,而且這些技能也是孩子學習速度最快的。因為,能夠完整流暢的與人交流溝通、生活自理是人生之中最基本、最迫切的生存需求。

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隨著成長時光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學習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比如飲食習慣、作息習慣、文化語言習慣......從父母那裡模仿的生活習慣影響著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世界萬物的態度,造成了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行為習慣、不同的人生性格。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雖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告訴人們孩子的生活成長隨父母,但是如果自身沒有探索、求知動力,再高的家庭起步環境也都會會被“毀於一旦”。這也就是生活中人們常說“敗家子”的由來,他們不主動發掘自身內在成長需求也不能及時發掘成長路上的不足進而通過學習加以彌補,他們往往選擇躺在已有物質資源基礎上“坐吃山空”。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成長挑戰、總有自己未知的知識領域、總有急需學習充實的成長領域,比如育兒、搭理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何與老人和諧相處......每一個生活的領域都有待進一步通過學習充實。人們常說:“學海無涯”,生活總是在迎接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明天,又豈能每天都走老路、將同樣的生活方式帶給明天呢?

閱讀提升人生視野

帶上問題從閱讀中尋找“解藥”

人們長說“讀書要讀好書”。那麼,什麼樣的書算是好書呢?其實能夠出版並被大眾接受、廣泛傳頌的書籍都是好書,只是這個好未必當下對您有益,您學習過後能夠起到“追肥”效果的書籍即為好書。醫生常常根據患者的實際症狀而“對症下藥”,能夠做到針對患者症狀“對症下藥”的醫療活動往往能夠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學習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帶著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閱讀中尋找尋找“解藥”,讓學習活動高效且有針對性。

人類知識來自於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併為指導更多人的生產、生活服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裡”,今天的社會一定不會重複昨天。所以,閱讀學習中應將書本中的知識內容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狀態結合起來,也就是將書本知識套入現實生活,而不是將自己置身到書本的情結之中。知識就是人生的精神美食,我們在享用美食的時候一定是吸納我們身體成長所需的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個精華就是能夠對解答我們所遇到生活困難有幫助的那部分知識。比如建築工程師遇到施工難題的時候,查閱施工技術與管理規範,那麼他借鑑的一定是那個幫助他化解施工中所遇見問題的那部分內容;種植戶遇見植物成長問題,查閱資料一定優選與他遇見問題相似的內容......

俗話說:“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生活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解答問題。問題是指引人們成長前行的方向,那些生活中沒有問題的人們往往缺乏成長進步的動力,比如飢渴的人會想辦法尋找食物和水、寒冷的人會尋找避寒的衣物或房間、困頓疲憊的人會設法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感覺自身能力不足、需要幫助的人們會積極主動的尋找協作夥伴兒。生活中並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生活中“問題常有,伯樂不常有”,比爾蓋茨洞察到信息技術對視窗操作系統的迫切需求,創造了微軟;喬布斯洞見到人們對個人電腦、大屏幕手機的迫切需求,創新了人們享用“蘋果”的方式;馬雲正是看見眾多中小企業經營困境亟待解決,進而成就了阿里巴巴;馬化騰正是看中了人際間便捷信息交流的機遇,連續推出了QQ、微信,成就了企鵝商業圈......

書籍是前人基於自己的生活實踐留給後來者寶貴的精神食糧,打開並正確享用這些美味是“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的根本。《舊唐書·魏徵傳》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開卷有益,開卷能夠帶給我們生活的智慧、賞析世界的新角度。

分享閱讀的快樂

農民知道禾苗乾枯了要澆水、泛黃了要追肥、生蟲了要除害......疑問就是指引人們成長前行最重要的方向。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化解自身成長疑問就是成長路上收穫最大的利,為著這個利每個人都理應早早起,以避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習即便不能獲得“追肥”般“立竿見影”之效,為自己茁壯成長的根基培培土也是相當不錯的。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首先,我們要明白,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獲取信息,開闊視野,還是學習專業知識。

只有帶著目的去讀書,才能夠更好地進入書中的世界。

此外,還要做讀書筆記。我們要記錄下自己的讀書感受。這逼迫著我們去真正的讀透這本書,而不是走馬觀花般的瀏覽。

還可以嘗試使用著名的費曼技巧,在你讀完這本書之後,想象一下,你要向一個人介紹那本書。如何使用最少的語言,把這本書講得最透。也就是以教為學。

當你能夠完全掌握這本書,那麼你對書的理解就已經很透徹了。

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要在生活中使用從書中獲取的方法道理。這樣才能夠把書中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