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請問“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形成的歷史大環境和背景是什麼樣的?

用戶3222852378262


凌笑說史,給你不一樣的歷史體驗

此話的出處和含義

“士為知己者死”指的是那些有理想抱負的士人願意為賞識和認可自己的人而獻身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著名史書《戰國策》中,出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豫讓是春秋晉國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晉國趙氏聯合韓氏、魏氏在晉陽打敗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瑤被殺,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知遇之恩,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絕唱

此話形成的歷史大環境和背景

要了解此話形成的一個歷史大環境,就繞不開一個對春秋戰國和中國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一個階層——士階層

士階層真正的榮光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戰亂頻繁,禮樂崩壞的大變革時代,貴族階層的衰落和平民階層的興起為士階層不斷注入著新鮮的血液,隨著宗法束縛的擺脫,士憑藉著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或著書立說成學士,或捨生取義成死士,或出謀劃策成謀士,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

專諸藏魚腸劍刺殺吳王僚,聶政刺殺俠累,荊軻刺秦王,這些史書留名的刺客死士,便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無論其對錯,但確實無愧於忠義二字

因而此話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大環境便是社會的劇烈動盪變革和士階層的迅速崛起

士為知己者死的延伸

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精神是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信仰,在往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精神融入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演化成忠君愛國,捨生取義等優秀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砥礪前行


江南有凌笑


導語:以眾人遇我,以眾人報之,以國士遇我,以國士報之。——你讓我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我就會用生命來報答你。

在《史記》厚厚的本紀、世家、列傳等等王侯將相中,藏有這麼一篇《卷八十六·刺客列傳》文章。

何為列傳,“索隱列傳者,謂敘列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故曰列傳。”

本應是公卿大夫書寫自己,縱橫捭闔,留下自己千古姓名的地方。但在《刺客列傳》中,有這麼幾個小人物: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可謂,士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而天下縞素。

而“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也在其中。

豫讓,主要生活在三家分晉前後,先秦時期晉國的一位著名刺客,豫讓行刺趙襄子時,春秋已經結束,戰國尚未開始。

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曾經叱吒華夏的一代老牌勁旅——晉國,已經進入了衰退,政權被韓、趙、魏、範、中行(hang)、智氏六卿瓜分,六大家族為爭奪地位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智伯聯合韓、趙、魏三家滅了範、中行兩家,晉國被四家瓜分。這四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智伯收取了範、中行氏的地盤,開始專晉國政,隨後便向三家徵要土地。

趙襄子並沒有接受割地,於是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趙,趙以反間之計,激起韓、魏唇亡齒寒的念頭,於是韓康子、魏桓子反戈一擊,與趙共伐智氏,殺了智伯。

趙襄子為了解恨,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也有人說,做成了夜壺。

周威烈王后來賜趙、韓、魏皆位列諸侯,於是三家分晉,滅了晉國。

三家分晉,是戰國開始的標誌,從此,布衣之士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

豫讓是智伯的手下,之前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當過家臣,但未受到重用,而智伯對他十分尊重,敬為上賓。後來智伯被最恨他的趙襄子殺死,頭蓋骨也被趙襄子拿去做頭蓋骨喝酒。

士可殺不可辱,豫讓聽說了此事,悲痛萬分,逃到了山裡,立志為智伯報仇。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為了報仇,豫讓吞炭漆身,受盡折磨,導致面目全非。雖然最後復仇失敗,但他也得到了趙襄子的尊重,讓其刺破衣服,以慰智伯在天之靈,成全豫讓復仇的誓言。

“士為知己者死” 多少能人志士都曾默默嘆下這句話,何為“知己“?

以眾人遇我,以眾人報之,以國士遇我,以國士報之。——你讓我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我就會用生命來報答你。

於是有了專諸刺吳王僚,豫讓捨身刺趙襄子,聶政捨身刺俠累,荊軻捨身刺秦王,侯嬴自殺以成全魏公子無忌“能得士”的名聲。

這些典型的“士為知己者死”,大都有著相似的共同點。

  • 士受到了超出本分的禮遇;
  • 士在赴死時對生死看的很淡;
  • 士除了捨身之外沒有更好的報答手段。

(簡單的說,就是別人都看不起我,只有你看的起我。你遇上事了,被害了,我沒什麼能做的,只能捨身而去。)

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試問何人不畏死,誰人不向生,常人真的很難做出這個決定。

這個“知己”不一定有什麼義氣,更非什麼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是遵循了一個很基本的需求理論——“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遨遊者


"士為知己者死",是豫讓在刺殺趙襄子時所講,事情發生在三家分晉之後,當時智伯勢力大於其他三家,而趙襄子聯合韓魏,消滅了智伯後,三家分晉,從春秋轉化為戰國。由於智伯當時很驕橫,趙襄子深恨他,把他的頭蓋骨做成了溺器。

豫讓,晉國人,先後到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瑤後,智伯寵愛他。”韓趙魏三家殺死智伯後,豫讓逃遁山林,立志復仇:“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定一定為智氏報仇啊。於是吞炭將自己毒啞,用漆把自己毀容,等在邯鄲(邢臺?)豫讓橋下,伏擊趙襄子,因隨從重多,未成。

趙襄子貴問他,你曾經跟過範氏和中唐氏,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報仇。豫讓回答,"眾人待之,眾人報之,國士待之,國士報之"。

這時己是進入戰國時期,不同於春秋時期,一切都要服從禮,也就是奴隸時代的等級制度,就是春秋五霸,也要尊崇周天子,春秋時期,生產力低下,就是戰爭也要尊守一定的規則。一切溫文而雅。

而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禮崩樂壞,開始轉向封建社會初期,人們的慾望和自主思想開始萌發。貴族的地位開始動盪變化。

而做為貴族最下層的士,可以效忠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因此,有能力,有報復的那些佼佼者,就更加註意所投靠的主人對自己的尊重。

所以就有了你對我和普通人一樣,我就象普通人一樣報答你,你如果視我如國士,我就象國士一樣報答你。也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這也就促進了統治者對士的重視,所以戰國時期,士的作用大為增強,普通人進入歷史,是歷史進步的必然。


旁觀者嵐


“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意思是人為了懂得自己、賞識自己的人而獻出生命。所謂“士”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一種特有身份。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是分階級和等級的,有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級,而貴族中又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四個等級。士是最低級的貴族,沒有不動產,只有本領,所以必須依附於天子、諸侯或者大夫。就像今天的白領一樣,士要找工作上班,也可以跳槽。豫讓就是一名“士”,他給範氏、中行氏和智伯都打過工。但是他為什麼單單為了智伯而死,而且是不惜“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地摧殘自己的身體、毀壞自己的容貌,不惜一切代價地接近危險呢?因為豫讓服侍範氏、中行氏,他們只把他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豫讓也如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而智伯將豫讓視作一國之中最傑出的人士看待,所以豫讓也像一個傑出的人物一樣去報答智伯。雖然現在我們身處一個安定、和平的年代,不再需要動不動就獻出生命來報答恩情,但是仍然不妨礙我們懷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情。畢竟,“知己”可遇而不可求,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放開那歷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意思是: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瞭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精心妝扮。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自東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讓,春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滅智氏,豫讓為給智伯報仇,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刺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hqx001


此言整句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自《戰國策.趙策一》中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之口。

豫讓,春秋時晉國人,先後到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瑤後,“知(通“智”)伯寵之。”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襄子擒智伯瑤,將其頭蓋骨製成酒器。

豫讓逃遁山林,立志復仇:“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我一定為智氏報仇啊)!”

於是,豫讓改名換姓,一刺趙襄子於廁未遂。趙襄子感其賢,令釋之;豫讓毀容吞炭後,二刺趙襄子於橋下,失手被擒,坦陳行刺動機為“知伯以國士待臣,臣故國士報之。”趙襄子雖敬其義,但不願再縱虎歸山。豫讓請求他給予自己第三次行刺機會:“願請君之衣而擊之。”趙襄子“義之”,脫衣給他。豫讓拔劍三刺其衣,大喊已為智伯復仇,留下“斬衣三躍”成語,“遂伏劍而死。”

“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泣涕。”


2許雲輝


我感覺這與孟子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做生意一樣,你給了什麼價碼,對方才會付出相應的貨色。對於高等級人才來說,這個價碼包括,但不僅限於物質方面。其他諸如權力、地位、尊重也極為重要。在價碼足夠的情況下,有些有信念的人才是會為你付出一切的。


冷眼小聲


這是形容封建社會里,忠誠的奴僕,為忠於他信服崇敬的主子,可獻出生命。這樣的例子佷多,三國時期,關羽,張飛和劉備的關係就是如此。戰國時期,很多有權勢的名人,如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家中都養著幾千死士,這些人有時是能用生命去維護主子的利益。這是儒家忠君思想的體現,也是在封建社會那種大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一種依從關係。


匯侃


出現在春秋時期,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豫讓為了報答智氏宗主智伯瑤的知遇之恩前去刺殺趙襄子。

當時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交鋒由平緩變得焦灼,各個派系勾心鬥角,晉國開始有分裂的跡象。晉國六卿開始搶奪晉國的統治權,而豫讓效忠的智氏在這個過程中被趙氏韓氏魏氏聯手打敗,智伯瑤的頭顱被趙襄子當成酒器使用。


大輝boss


無論何時何地話不投機半句多,想要練好口才無論強弱氣勢上絕不能輸。僅剩一口氣,你那口爭得上人家那口氣就會斷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