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新大風歌


農村自從分田到戶,就沒怎麼改過,分田到戶勞動力低下,不能實行大機器生產,這樣,農民分的一畝三分地只能是適應自給自足的經濟,但是這種經濟是小農經濟,因此人們願意跑到大城市生活,過現代化的生活,所以沒人想耕田,沒人會耕田,沒人提耕田,這是理所當然的,耕田只能滿足基本的溫飽,有些瘦田,還沒法解決基本溫飽,國家還要扶貧,既然現在的農民拿著田都不種田丟荒,那他們也不是農民,只有把這些田集中起來用大機器生產,才有效益,才可以走向農業現代化




飛舟硯池


胡說八道的!我就是七零後,我種地,吃自己種的小麥,花生油。老父有點果園,瓜果基本也是自種。吃自己種的菜。誠誠懇懇的做生意。輔導孩子,照顧兩邊的父母,參與社區活動,疫情期間每天義務值班三小時,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為什麼要說農民不愛種地呢


淡然小生


很高興能遇到這麼優秀的問題

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那麼為什麼不願意種呢,我是這麼理解的:首先種地已經滿足不了現在他本身的開銷了,家有田地不假但是一年下來還不如自己在外打幾個月工掙的多,自己回家種地收糧一畝地去掉農藥化肥再加上灌溉用的電費播種機和收割機的錢基本上也就淨剩八九百塊錢。

“80後”不會種地不會種地我的理解是不會遵循老辦法去種地,比如說我老家山東菏澤的,基本上就是玉米小麥小麥玉米這樣的種植,你如果和鄰居種植的不一樣別人就會說你不會種地,年輕人嘛總想搞點不一樣的,比如施肥傳統辦法就是一人一個盆端著化肥去拋灑認為這樣比較好,但是年輕人就喜歡使用機械去拋灑,會不會種地只是新老觀念的一種衝突而已。

“90後”不提種地,90後的世界是走出自己生活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地方向往大城市生活從而往往忘記了養育他的家鄉,我覺得90後向往大城市生活是對的但是他們忘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無論你在哪兒。我倒覺得家有良田幾畝守著妻兒老小再找個自由點的工作豈不美哉,我是一名95年的小夥子

未來農村田地我覺得會被大力承包,全部承包的好處就是可以使用大型機械播種和收穫了,無人機打藥。完全的可以實現一人管理幾十畝田地


齊魯人士


我是“80後”,從小生活在農村,不能說不會種地。從小跟著父母在田間地頭長大,天天看著,看會了就忍不住想要嘗試,漸漸地從剛開始覺得好玩的農活慢慢也就會了。

等到十幾歲,有一次父親外出打工賺錢,母親生病躺在床上還在發愁地裡的活沒人幹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和姐姐之前學著玩的幹農活的本事就派上用場了。炎炎夏日,我們扛著鋤頭帶上水就只奔地裡了。給莊稼除草,看似簡單,但真正幹起來很吃力,尤其是夏日又是十幾歲的小姑娘,但我和姐姐一點怨言也沒有,一心只想把地裡所有的草都鋤乾淨,汗水早已溼了臉頰。

精疲力盡回到家,媽媽很激動也很欣慰,我們也很自豪。

現在都長大了,早已離開家鄉來到一線生活。但這些記憶永遠不會忘記。


1222會飛的小燕子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我看不見得吧。這樣說對三代人都很傷,你所說的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

我是農村人,自家也有種地。但是我們家的主要還是靠家裡人種。父母在家務農,這也是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我父母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只不過他們是按照他們的經驗在種植。

80後我的兄長們,現已成家,有的靠外出務工維持生活,但是更多的在家務農或者搞創業,時至今日也有所成就。

90後的我們,不是說不種地,是換了一種方式在種地。農產品賣不上好價錢,這是所有老百姓頭疼的是,而我們這一代人用我們的方式幫助農民。難道不是新的種地模式?



沃隴先森


我來辦農場,不種地就交還國家啊,種地提前一年和國家說,再要回來,不荒著,城市人不幹活不交保險啥都沒有,農村人不交保險還有集體養老,有地種菜,別嫌少,城市人美月交最低保險還一千多呢,農村人有幾個交保險的,打工發錢還得問問不交保險多發多少呢,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我是城市人,沒工作,啥都沒有呢


明天98310566


我就想知道房價漲了多少,大米漲了多少


DaXiong數碼


沒關係,有無所不能的馬總,全中國沒有他觸角不伸的行業,有水池更有錢所以任性。一將功成萬骨枯!


用戶5910729794805


大家好!關於農村70後、80後、90後都不願種地了,未來土地誰來種這個話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如今農村土地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根據政策規定,2018年將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工作,一旦土地確權就無疑提升了土地的價值,並且,國家出臺允許部分土地入市及抵壓貸款等政策,都表明農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土地和農村改革都會更加深刻。那麼未來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會有誰來種地?農民又何去何從呢?其實從三個政策可以預測出農村土地未來的走向。

一是農業戶口的全面取消,從戶籍上將農民與土地解綁,這為以後農民進城落戶提供了基礎性和關鍵性條件。

二是農村土地流轉,未來將成為規模化。隨著許多農民不願再種地以及大量農民進城,會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合法手段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或者家庭農場等形式。未來規模化種植會大量出現。

三是隨著土地承包期再次延長,土地再分可能性極小,沒有土地的只能通過流轉獲得,已經進城落戶、戶口遷出農村的農民,也將永久失去農村土地的相關權益。

以上幾點充分表明未來規模化種植成為趨勢,這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間接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那麼農村土地面臨規模化種植,農民又何去何從呢?

第一種農民進城成為市民,脫離農業本身。

第二種農民在農村變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如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

第三種農民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打工者。

第四種農民處於半農村半城市,遊走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

第五種農民按部就班的生活在農村,直到終老。

以上也只是本人的預測,但至於最後如何發展,還不得而知。不過,從農村改革來看,農業轉型是必然的,這是國家基於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農民收入水平來考慮的。也是社農發展和時代變遷大背景下,必然要經過的結果,但總的來說,未來農村改革必然深刻影響農村格局和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村和農民都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耕耘日當午


你真牛🐮叫你爸的爸的爸的爸起來去種田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