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文學不再享有豁免權,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年10月,顧城在新西蘭殺妻自殺。消息傳來,辯護者仍然試圖將之描述成一個精神事件,但反對的聲音更大: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正如作品買賣也是買賣,文學不再享有任何豁免權,它就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1989是電影界“王朔年”,四部改編自他的電影同時上映,1990年王朔領銜主創《渴望》,播出時萬人空巷,他為文學界打開了一扇世俗化之門,從此市場為王的浪潮勢不可當。

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文學不再享有豁免權,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王朔

1992年,王朔等人的“海馬影視創作室”正式註冊,旗下包括蘇童、劉恆、池莉、劉震雲等知名作家;同年,作家張賢亮出任寧夏自治區文聯屬下的“藝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戲劇家魏明倫自組“魏明倫文化經濟公司”,自任總經理。市場經濟來了,作家文人大規模“下海”的序幕就此拉開。

1993年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新年鐘聲剛過,“陝軍東征”就躍上了各大報版面,這是文學作品第一次以集團性形式推出,成效也相當不錯,給我們留了一部被高估的《白鹿原》,和一部被低估的《廢都》。

《廢都》的賣點是“一百萬元稿酬”和“此處刪去多少字”,以及大量性描寫。這讓一向視賈平凹為“嚴肅作家”的評論家和讀者非常憤怒,他們紛紛質問“作家的責任感到哪裡去了?”憤怒矇住了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不見《廢都》裡敘寫的知識分子虛無與物慾交織的壓抑態是多麼真實,“廢都”隱喻精神之城坍塌的預言是多麼準確。

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文學不再享有豁免權,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新的交易方式炫人耳目。1993年1月,上海一批作家、編劇共同簽署了“931”約定,規定了簽約者關於編寫電影劇本和電視劇本的最低要價,以抵制不合理的國家統一稿酬制度;9月11日,“’93深圳(中國)首次優秀文稿公開競價活動”開幕, 800多名作者,逾7000萬字的文稿參加競價。女作家霍達的電影劇本《秦皇父子》,以高達10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本世紀中國文稿賣價之最。而影星劉曉慶僅憑計劃中一部回憶錄的書名就賣出了108萬元的天價。

關於文學的商業模式在引進與成型中。9月28日(諧音“久而發”),《當代》雜誌社編輯周昌義等五人,以“周洪”的集體筆名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簽訂了中國第一張“作家賣身契”。合同規定周洪須保證每年為出版社提供一套暢銷書。10月18日(諧音“是要發”),周洪又與香港梁鳳儀的勤+緣出版社簽訂了內容相似的合同。

這些細碎的往事如今已很少有人記得,當年卻是無數人覺得“文學”兩個金字正在經濟大潮的沖洗下急劇褪色,關乎人類精神的產品也進入了自由貿易的集市,這顛覆了1949年以來的文學經驗。

1993年的最暢銷文學作品叫《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這部全無文學價值可言的小說的意義,在於向新興的文學市場展示了何為“暢銷元素”:異域、性與成功。如今看來匪夷所思又意味深長的,是評論界面對這部作品的興奮與慌亂,有人急匆匆地把它看作“當代文學的開拓”,甚至說“我們未來的文學應該從這部作品開始”。

如果嫌上述敘述不夠明顯,我不妨再加上一樁。這一年10月,顧城在新西蘭殺妻自殺。消息傳來,辯護者仍然試圖將之描述成一個精神事件,但反對的聲音更大: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正如作品買賣也是買賣,文學不再享有任何豁免權,它就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文學不再享有豁免權,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顧城、謝燁

在這一背景下,陳染和林白的走紅顯得曖昧,她們是因女性私人敘事對抗男性宏大敘事得到認可,還是暴露隱私滿足讀者窺視欲而大獲成功?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結論。而她們的後輩衛慧、棉棉的商業佳績似乎相對明朗,觸犯禁忌被證明是屢試不爽的市場良方。同時代的“新都市”(邱華棟、何頓、張欣)自不例外。如果還有人關心文學性,也許他們可以去讀讀韓東與朱文。而到現在我們也搞不清楚,獨得十萬元“大家·紅河文學獎”的《豐乳肥臀》(莫言),究竟真是匠心獨運的傑作,還是別有用心的暢銷書。

詩人殺妻也是殺妻,文學不再享有豁免權,它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