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煙臺棲霞人,字恂九,號蘭皋,清嘉慶年間進士,曾經當官當到戶部主事。清經學家、訓詁學家。長於名物訓詁及考據之學,於《爾雅》研究尤深。所著有《爾雅義疏》、《山海經箋疏》、《易說》、《書說》、《春秋說略》、《竹書紀年校正》等書。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

但是呢,我這個人不是學者,也不是研究者,在這一篇頭條文章裡我只說一下他的一本不出名的小冊子,或者可能就是他的一本閒情之作——《記海錯》。這本《記海錯》,涉及到了海洋魚類27種,一一註明了其體形特徵,並且考辨其異名別稱。這本書是古代山東省唯一一部專門辨識海洋生物的專著,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因為篇幅所限,我只從裡面選擇幾種常見的魚類寫寫好了,並且從網上找到它們的圖片,大家欣賞欣賞如何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大白鯊很兇猛,但是我國海里不多見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我國近海一般都是些小鯊魚

首先,當然是海洋裡面最厲害的魚——鯊魚。關於鯊魚的記述以及鯊魚的資源利用還有吃鯊魚魚翅惹來了很多爭議。可以看看我的這一篇文章: 。郝懿行在《記海錯》裡面對鯊魚就這麼幾句話:“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那是小鯊魚吧),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其腴在於鰭,背上腹下皆有之,名為魚翅,貨者珍之。”

鯊魚和鰩魚屬於軟骨魚類,不是魚類中的主流,魚類的主流還是硬骨魚。硬骨魚類種類繁多,《記海錯》裡面也說了不少。在這兒呢,只說海邊常見的產量大的,當然遠銷內地也比較多的。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太平洋鯡我們又叫它青魚,品相很一般價格也不貴

現代漁業產量最大的當然是鯡科魚類了,那麼自然我國近海和離我國不算太遠的北太平洋地區就盛產太平洋鯡了,在我國近海的也可以叫做黃海鯡。我們山東省俗稱青魚(注意不是淡水那個青魚)。這個東西現在小縣城鄉鎮的集市也經常有出售,味道一般,不值錢,而且品相也不怎麼好看。郝懿行在《記海錯》裡面描寫這個魚說:“青魚,大者長尺許,腹、背鱗色俱青,以是得名。冰解春融,海魚大上,掛網之繁,無慮千萬,貨者賤之。鹽藏蒸啖,味亦非美,故少醃曝幹,炙啖頗佳,次於柳葉也。”(柳葉是青鱗魚,近海的另一種小魚)。這個青魚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適合醃製,郝懿行說“少醃曝幹,炙啖頗佳”,看來他是常吃且善吃青魚的。除了鮮食和醃製,青魚還可以製成罐頭,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茄汁鯖魚罐頭了。據資料記載,山東海域歷史上多次出現青魚爆發式的增長,然後很快就消失不見的現象。威海的榮成有兩個村子名叫“青魚灘”、“青魚墩”,也都有青魚救荒的傳說,但是近年來近海的青魚少了,好在有中遠海的太平洋鯡補上了這個空缺。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鮁魚圖片一組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鮁魚餡兒餃子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鮁魚魚乾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香煎鮁魚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鮁魚塊

鮁魚又名馬鮫魚,是近幾年來另一種高產的海洋漁業品種,而且似乎資源保護得也不錯。這幾年,經常有大號、特大號鮁魚、馬鮫魚被捕獲的新聞。郝懿行在《記海錯》裡說“登萊海中有魚灰黑色,無鱗,有甲,形似鮐魚而背無黑文,體復長大,其子壓幹可以餉遠,俗人謂之鮁魚。”鮁魚是無鱗魚,腥味較大,其實算不上好魚,漁家多以醬燜為主,以去其腥。但其體形較大,身子圓滾滾的,用黃縣(今龍口)話說是“一軲輪肉”,而且鮁魚只有一根主刺,刺也比較柔軟,特別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所以自古即為重要食用魚類之一。山東半島人把鮁魚的吃法發揮到極致了,除了醬燜,還可以把魚肉片下來,做成鮁魚餃子、鮁魚包子,包子裡還要放幾塊魚骨,就像排骨包子一樣,蒸熟之後更多了幾分骨髓的香味。鮁魚也很適合做成燻魚,煙燻味可以去除鮁魚的腥氣,燻好的魚冬天可以存放好長時間,來了客人,端上來就是一盤菜。秋天打上來的鮁魚吃不完,就醃製曬成鹹鮁魚,和小雜魚曬成的小乾魚相比,肉多刺少,吃起來“滿口”。冬天不能出海打魚,蒸乾糧時切一碗熥上,加上點白菜葉子,玉米餅子就鹹魚是海邊漁民最常見的吃法。鮁魚個頭越大越好吃,特別是春天的大鮁,肚子裡是滿滿的魚子,燉出來特別得香。鮁魚最好吃的地方莫過魚尾,魚肉一絲一絲的,所以黃縣(龍口)民間有“加加魚頭鮁魚尾”之說。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海鰻狼牙鱔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海鰻魚魚乾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抓獲一條特大號狼牙鱔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一看頭部就知道很兇猛

海鰻也可以叫做海鱔、狼牙鱔,是個很兇猛的動物,也有人稱之為海狼。郝懿行在《記海錯》裡面給了這個魚很多筆墨,當然,首先是說這個傢伙兇猛的:“海鱔魚,體圓青色,略似河鰻,銳頭大口。利齒如鋸,兩邊絕無,乃在中央,一道鋒芒,直入咽喉,巨魚遭之,迎刃立斷”,這個傢伙厲害啊。當然,這個魚厲害,但是它的肉也挺好吃,但就是有一個缺點,亂刺太多了——似乎南方江河裡的上品鰣魚還有刀魚和它也類似。為了應對海鱔(海鰻)的亂刺,比如郝懿行在《記海錯》裡面說了“肉雖腴美,骨刺纖長,須防作鯁……碎切為餡,雜入蘿蔔數片,旋即簡其骨刺盡出矣。”我國古人為了多找到一種食物並且克服這個食物不好食用真是想盡了辦法啊。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黑鯛黑加吉魚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真鯛加吉魚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蒸加吉魚

過去,半島地區特別看重真鯛和黑鯛,稱它們是加吉魚(紅加吉)和黑加吉,加吉魚又有“嘉騏”、“嘉鯕”的說法,是半島煙威青地區過年的時候常備啊,但是呢,現在資源已經衰竭了。《記海錯》裡面說真鯛加吉魚(紅加吉)是“登萊海中有魚,厥體豐碩,鱗髫紫,尾盡赤色,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間至,經宿味輒敗。土人謂之嘉鯕魚。”,但是呢黑鯛(黑加吉)就要略遜一籌了,還是《記海錯》說“其鱗色亦黑者謂之海鮒,味不及嘉鯕。”只可惜現在因為過度捕撈和海水汙染等問題,無論是真鯛(加吉魚,紅加吉)還是黑鯛(黑加吉)都非常少見了,我等草根、吊絲是吃不起了。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這是鯔魚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這是梭魚吧

清朝學者郝懿行有《記海錯》,看他對海洋魚類的描述怎樣?(上)

清燉開凌梭

前一陣子煙臺的資訊博主說,他們的梭魚要上市了——梭魚和鯔魚體型差不多,都屬於鯔形目。這些個東西呢,似乎是生活在河流入海口地區半鹹水裡面的魚類,有時候也能游到淡水裡面來。郝懿行在《記海錯》裡面有記載啊:“餘案鯔之言緇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又有梭魚,其形與鯔魚同,惟目作黃色為異,當是一類二種耳……今登萊海上冬春間多有之。”這裡有一處錯誤,梭魚和鯔魚是兩類而不是一類。在沒有現代分類學的200多年前,能觀察得這樣仔細和準確,已經很難為郝老先生了。不過呢梭魚屬於鯔形目的鯔科,與鯔魚是近親,二者非常相像罷了。

鯔魚的食性很廣,屬雜食性魚類。因其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從明代開始就有人養殖鯔魚了,這可能是世界上人工養殖海魚的最早嘗試了。鯔魚肉質鬆軟細嫩,味道鮮美,紅燒醬燜均可,特別是在冬至前,鯔魚最為鮮美,腹背皆腴,魚肉香而不膩,而且價格不貴,是尋常百姓家的海鮮美食。

但是梭魚呢,性情兇猛,遊動迅速,所以它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黃縣話稱之為“梭魚棍子”。梭魚極為貪食,除了喜食泥沙中的無脊椎動物和有機物,也常在水面上層掠食各種浮游生物。在深海區過冬的梭魚是基本不進食的,腹內空空如也。開春以後,飢不可耐的梭魚集群遊入河口附近的河道內進食,此時捕撈到的梭魚味道最為鮮美,我們山東膠東人稱之為開凌梭。開冰梭兒是讓味蕾從冬眠中甦醒的開春第一鮮。一年中的其他時候,梭魚並不受人待見,因為味道不好,賣不出好價錢了。(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