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去年江苏省“剁手党”人均网购破万元

昨日,省工商局发布《江苏省网络交易发展和监管情况报告(2017 年度)》,我省13个设区市具体的网络交易情况通过大数据一目了然。记者获悉,江苏人既能花又能赚。去年,我省在淘宝和天猫上消费人数为3503万人,消费额为3942 亿元,人均破万元,其中苏州、南京、无锡消费排名前三。全省销售额达4696 亿元,位列全国第三。截至去年年底,共开了 223.98 万户网店和14.78万家经营性网站。

南京人最会网销 苏州人最能网购

从13个设区市来看,南京人最会在网上赚钱,2017年在淘宝、天猫上销售额1389亿元,苏州紧追其后,为1285亿元,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数据显示,全省市场主体开办的经营性网站中,开办主体为企业的达14.34万户,比重为97.06%,截至2017年底,淘宝网、天猫平台的江苏网店中,企业网店达9.45万户,同比增长28%(2016年度为7.33万户)。可以看出,企业类型网络经营主体所占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同时,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经营性网站显著增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批发零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行业网站数量达59860户,比重为39.72%,增长了4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市场主体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

再从花钱角度来看,苏州人最能买,总共花了887亿元。有 8 个市消费者平均消费额超过 1.2 万元,其中,镇江、无锡和苏州平均每人网购花销均不低于1.2 万元。此外,跟往年数据对比,盐城、无锡和淮安平均消费额增长速度最快。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购,网络消费增长趋势良好。

抓住互联网机遇 深度融合特色产业

江苏各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抓住互联网机遇,壮大发展规模,打造了常熟服装、南通叠石桥家纺、丹阳眼镜、睢宁家具等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网络交易行业品牌。根据天猫、淘宝网销售量排行榜,服装、住宅家具、床上用品、运动鞋、五金工具等排名靠前,与地方特色产业基本契合。海澜之家、海尔曼斯、科沃斯、好孩子等传统优势企业也将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突破口,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各地还形成了一批大宗商品网络交易平台,着力发挥价格发布、交易撮合、仓储物流、结算融资等功能,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全省各地通过“一村一品一店”工程,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与知名电商嫁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营销精准度。依托淘宝、京东等平台,各地建设运营一批地方特色馆,如以苏州农产品集购网为代表的B2B垂直电商平台,对大宗农产品的货物和仓储物流进行标准化、信息化,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流通效率,以“互联网+农业+金融”的方式,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此外,新型服务业态蓬勃涌现。2017年度,苏宁大力推进“智慧零售”,通过“一体两翼三云四端”战略构架,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苏州八爪鱼旅游服务交易平台深度整合旅行社供应商与分销商等资源,通过互联网为产业上下游提供信息、交易、资金等服务;运满满货运平台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并探索移动端广泛应用,较好地降低货车司机的空驶率,提高货运效率。

网络交易保障更加有力

省工商局去年对水晶珠宝、儿童玩具、纺织服装等社会关注度较高和消费投入集中的商品进行抽检,共抽取样品1493个批次,1052个批次合格,总体合格率为70.5%,较上年增长14.2个百分点,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稳中向好。我省网络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意识也显著增强,全省共有25家网络交易平台和82家网店被认定为省电子商务领域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各地推进网站电子标识公开,指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落实平台内经营者主体准入、交易规则完善、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逐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网络市场监管体系,切实营造诚实守信的电子商务环境。

我省还不断完善协同共治机制,去年4月,省政府批复建立由省工商局牵头,省网信办、省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参与的江苏省网络市场监管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了部门监管合力,13个设区市也全部建立网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2017年度,省工商局分别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建立协作机制,开通了“红盾云桥”协作平台,加强了数据共享、行业规范、商品质量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协作,提升了网络市场监督效率,促进了网络市场秩序的规范。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梦笛 通讯员 谈 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