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白俄羅斯要求正名?告訴你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黑俄羅斯

前幾天白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的官方網站突然發了一篇聲明,要求為自己的國家中文翻譯正名,從“白俄羅斯”改為“白羅斯”,聲明中這樣說道:

目前,對中國人而言,我們是來自於“白俄羅斯”的人。“白俄羅斯”這個詞中的“白”就是白色的白;“俄”是個形容詞,“俄羅斯”是其含義之一;而“羅斯”是古代巴爾特人、芬蘭烏戈人和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上的國名。

白俄羅斯要求正名?告訴你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黑俄羅斯

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率先正名

聯合國正式文件和我國憲法載明,我國正式名稱為‘RepublicofBelarus’或‘Belarus’。從語言和語義的角度來講,要把我國名稱翻成中文的話,那就應該用‘白羅斯’這個詞,即把現在的名稱去掉‘俄’字。這樣就不會把我國和俄羅斯聯邦混為一談。

白俄羅斯方強調,漢語中的“白俄羅斯”是錯誤的譯法,他們國家與俄羅斯沒有關係,也不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更沒有‘黑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所以要求正名,而且大使館身體力行,將自己主頁上的名稱改為了“白羅斯共和國駐華大使館”。

那麼白俄羅斯人的說法到底有道理嗎?這個就要追溯到“俄羅斯”這個中文名稱的來歷了。很多略懂外文的人應該會奇怪,英文的 Russia 或俄文的 Россия 是怎麼會翻譯成“俄羅斯”的?因為從發音上來說兩個字是“羅西爾”或“羅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俄”這個音存在。而在中國古籍中,俄羅斯向來被稱為“羅剎”或“羅斯”,這個與俄語轉寫成拉丁語的“Ros”發音是一致的,只有在《元朝秘史》中才稱其為“斡羅斯”,《元史》中則為“斡羅思”,而無論是“斡羅思”還是“斡羅斯”都是從蒙古語 Oros 音譯過來的。

白俄羅斯要求正名?告訴你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黑俄羅斯

那麼蒙古語為何稱之為 Oros 呢?這個要從當年蒙古帝國興起說起,1223年拔都西征後侵入古羅斯,在今俄羅斯與烏克蘭境內建立起金帳汗國,並連續統治了兩個半世紀之久。《新元史·列傳·外國九》中記載:

斡羅思,其族曰司拉弗哀。唐末,司拉弗哀人柳利哥兄弟三人皆有智勇,侵陵他族,為眾部之長,其所居之地曰遏而羅斯,遂以此為部落之名。遏而羅斯急讀為斡羅斯,亦譯為兀魯斯,又曰厄羅斯。

而在《元史譯文證補·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上則雲:

今官私文書定稱為俄羅斯,詳審西音似雲遏而羅斯。遏而二字滾於舌尖一氣噴薄而出,幾於有聲無詞,自來章奏記載曰斡羅思、鄂羅斯、厄羅斯、兀魯斯,直無定字。又曰羅剎、羅察、羅車、羅沙,則沒其啟口之音,促讀斯字,變為剎察,歧異百出,有由來也。其族類曰司拉弗哀(斯拉夫),既非烏孫,亦非羌種。佛書羅剎尤為擬不於倫。其國名最晚著而族類之名則早見西書。俄史釋司拉弗哀,義謂榮耀,歐洲他國,則釋為傭奴。

可知“斡羅斯”源於“遏而羅斯”,主要是俄文Р的發音很古怪,發音時舌尖輕觸上顎與齒齦之間,以空氣壓力使舌尖離開,然後再使之接觸,如此連續開合,以使舌尖顫動,振動聲帶,幾近於有聲無字,在蒙古語或北方阿爾泰語族中都沒有把輔音放在開頭的習慣,所以借用其他語言出現的以 R 開頭的單詞要加上相應的元音,俄語的 Rosiya 在蒙古語的音譯就成了Oros,古籍上的漢譯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古代交通史上漢語“從鄰稱”的一個慣例。

白俄羅斯要求正名?告訴你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黑俄羅斯

白俄羅斯人的民族服裝

而白俄羅斯英文是 Belarus,來自 Belaya Rus,俄文中即為 “白色的羅斯”之意,據稱這最早是用來稱呼立陶宛大公國境內的古羅塞尼亞人,是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人,而“黑羅塞尼亞”則與“白羅塞尼亞”相對,是以異教徒為主的斯拉夫人。還有種說法是因為當地的羅斯人傳統民族服裝是白色的,所以被稱為“白色的羅斯”。以前沙皇自稱是三種羅斯人的皇帝,即大羅斯人(俄羅斯人)、小羅斯人(烏克蘭人)與白羅斯人(白俄羅斯人),但是1917年爆發十月革命後,紅色被視為革命色,而白色是反對派或“白衛軍”使用的顏色,所以為了避免政治上的隱喻,White Rus 就被替換成了更中性的 Byelorussia,在蘇聯時代的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名稱就是如此。1991年,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宣佈獨立,最高蘇維埃將共和國命名為“ Republic of Belarus”,將Byelorussia 縮寫成了 Belarus。

白俄羅斯要求正名?告訴你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黑俄羅斯

蘇聯內戰中的白衛軍

所以“俄羅斯”的“俄”本來就是沒意義的音助詞,如果白俄羅斯要改成白羅斯的話,俄羅斯也該正名為羅斯才是,從翻譯的角度來說沒有必須糾正的理由,白俄羅斯獨立快30年了,也從來沒有對中文譯名提出異議,如今的風波可能只是反映了白俄羅斯這個小兄弟對俄羅斯的不滿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