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可以看出,改革並沒有起到其預想的效果。一個原因是財政上的困難,庚子拳亂後,清政府已經無法在軍事上投入多少費用了。【拍攝於1900年代。攝影:斯塔福德·弗朗西斯】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甲午戰後,北洋大臣袁世凱在華北組建了“新建陸軍”,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組建了“自強軍”,但清政府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時,這種西式部隊被證明是非常有用,且值得推廣的。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清廷在1904年公佈了建立由36個鎮組成的常備軍的計劃,而原有的綠營部隊在1901年即開始裁減,到1906年改編為巡營(在1907年改稱為巡防營)。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這些部隊在平時維持治安,戰時則作為輔助部隊。同時,政府取消了舊式武舉,而在各省建立武備學堂,以培養新式軍官。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另一個措施是加強海軍和建立參謀機制。北洋水師的喪失本是海軍建設的一大挫折,經庚子一役,諸海軍基地又相繼喪失,清帝國已無海防可言。1909年,清政府決定成立海軍處,並將殘餘的水師戰艦統一重編成巡洋和長江兩艦隊。又在1910年改海軍處為海軍部,力圖重振海軍。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參謀機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西製成立了參謀部門軍諮處,隸屬陸軍部之下。為了把軍事管理和指揮分開,1911年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於陸軍部外的軍諮府。但清帝國沒來得及看到這些改革的成效就壽終正寢了;結束清朝統治的,正是這樣的新式軍隊。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清朝規定,軍佐按專專業分為十一類;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僅設一等二級。光緒二十一年首次規定,軍佐銜稱與同級軍官相同,只是在軍官銜稱前冠一個同字,如“同副都統”、“同正軍校”等。宣統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為在銜稱前加專業名稱,如“軍需副都統”、“馬醫正參領”等。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清政府開始對職與銜的搭配規定,要求十分嚴格,叫做“以官配職,俾參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難以實現職銜完全一致。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遂於宣統二年修改為,一般情況下要“以相當之官,任相當之職”,“但遇軍職需材一時無適當人選,克副厥職,則或大於軍職一級,或小於軍職一級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無論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為限,不得更有逾越。”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新軍成立後,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至此,使用了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10年後,竟然是這些“自己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