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左傳經典名言61句,你最喜歡哪一句?

《春秋》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春秋”本來是春秋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後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它雖然用了魯國的紀年,卻記錄了各國的事,實際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魯國曆代的史官,後來經過孔子編輯、修訂。它的記事年代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 481)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舊聞。後來,儒家學者把《春秋》尊為 “經”,列入“五經”當中,稱為《春秋經》。

流傳到現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漢代學者認為它們都是講解《春秋》的著作。這三傳的內容大體相同,最主要的差異是《左傳》用秦以前的古文寫成;公羊傳》和《穀梁傳》則用漢代的今文寫成,《公羊》和《谷規兩傳記事只到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到魯哀公十六年; 《公羊傳》和〈穀梁傳》在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記了“孔子 生”,而《左傳》中卻沒有。

在“講解”《春秋》的三傳中,《左傳》被認為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全書約十八萬字,按照魯國從隱公到哀公一共十二個 國君的順序,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五十四年間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者在記述史實的同時,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觀點。理想和情感態度,記事寫人具有相當的藝術性,運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學手法,兒其是寫戰爭和外交辭令,成為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編年史著作,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著作。

有關《左傳》的作者,至今仍然沒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們大多相信作者是與孔子同時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但是這一稅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後不斷有人提出懷疑,有人認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學家,也有人認為作者不止一人。不過,大多數人認為,《左傳》的編定成書是在戰國初年。

選編名言如下:

1、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yì):下棋。耦:(ǒu偶):對手。這兩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現在多引用“舉棋不定”形容優柔寡斷的人遇到問題猶豫不決,拿不定注意。

2、從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從:跟隨。善:正確的。如流:如順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這句已成習見的成語,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3、好學而不貳。

喜歡學習而專心一志。 注:論語裡有“不貳過”

4、風馬牛不相及。

見《左傳·僖公四年》。風:指牲畜發情時雌雄追逐相誘。本句大意是:馬與牛不同類,即使它們發情時也不會引誘追逐,碰在一起。據《左傳》記載:齊桓公帶領諸侯之兵攻打楚國,楚國派外交使節見齊桓公說:你們齊國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兩地相距很遠,~,沒想到你們競入侵我們的國土,這是為什麼呢?楚國使者以~為喻,說明齊、楚兩國了無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見,發動侵略?這句話現在已成日常成語,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沒有任何共同點和相聯繫之處。

5、吃一塹,長一智。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塹(qiàn欠)壕淘,引申為挫折。這兩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左傳》的原文是:“衛侯來獻其乘馬,日啟服,塹而死”。“塹而死”是墮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訴我們:受到一次跌落溝中的教訓,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起來,變失敗為勝利,增長了才智。明代王陽明《與薛尚謙》:“經一蹶者長一智”,與此意相近。~現巳成為精闢的格言,教育人們樹立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使失敗也變成知識、智慧和財富。

6、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臺

7、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引申為過失。本句大意是: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紊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公元前六二七年,孟明、西乞、白乙奉秦穆公之命,勞師襲遠,攻打鄭國,歸途中被晉軍在崤山打得大敗,三人被俘。後被放回,秦穆公到郊外迎接他們,深責自己的罪過,並說:“且吾~”,也沒有解除孟明三人的職務。這句話現在常用以說明要全面地、歷史地看人,不能因為某人一時一事的過錯,就抹殺、否定他的全部功績。

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語。文:文采。行:流傳。這兩句大意是: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寫詩作文,雖然內容是很重要的,務必力求充實,但語言也是不可忽視的,語言過於淺俗,或者板滯、艱澀、缺乏文采,人們就不樂於誦讀,也不會流傳久遠。這兩句可供論述文學創作應力求語言生動傳神時引用。

9、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已經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裡?

10、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見《左傳·宣公十五年》。無:不要。爾:你。虞:欺騙。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楚國圍困宋國國都達數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國派華元夜間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臥室與他談判,如果楚軍後退三十里,宋國願意同楚訂立盟約。楚國同意朱國提出的條件,實現了和平。後來兩國共盟,楚國在盟約上寫道:“~”,意思是真誠相待,互不欺詐。現在人們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這兩句演化成成語“爾虞我詐”或“爾詐我虞”,意思是:你欺騙我,我暗算你,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玩弄陰謀手段,欺詐坑騙。

11、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輔:指面頰骨。車:指牙床。這兩句大意是: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公元前六五八年,晉國收買了虞國,軍隊順利地通過虞國去攻打虢國。三年後,晉國又提出要求,要晉軍越過虞國國境再次攻打虢國。大臣宮子奇勸諫虞國國君說:虞、虢兩國是近鄰,美系密切,就像諺語所說的~一樣,一旦虢國滅亡了,虞國就會直接受到威脅。後人多引用此名句說明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體)利害相關、互相依存的關係。

12、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春秋·左丘明《左傳·宜公十五年》。這兩句大意是:雖然鞭子很長,但不應該用來抽打馬的肚子(意謂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國圍攻宋國,宋向晉國求救,景公就發兵相助。伯宗勸阻景公,認為上天庇佑楚國,晉國雖然強大,但不能違背天意去攻打楚國,猶如~一樣。“鞭長莫及”的成語即從此化來,但用法已與原意不同,意思變為:馬鞭子雖然很長,但夠不著馬腹,因此用鞭抽打總打不到馬肚子上。藉以比喻條件不足,力所不及。

13、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年》。其:豈,難道。辭:指理由。這兩句大意是:想要給別人加上罪名,難道還找不到藉口嗎?晉獻公死後,晉冒發生內亂。大夫裡克等立公子重耳為國君,後東周大夫周公無忌又扶持太子申生為君,就是晉惠公。惠公即位後,就賜死裡克,裡克臨死說了~的話。孔穎迭解釋這句話為“言君今欲加臣之罪,其畏無辭以罪臣乎!”~今多寫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用以譴責那些隨意羅織罪名,造藉口,誣陷別人的人。

14、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引古語.共(hóng宏):通“洪” 。這兩句太意是:節儉是一種大的德行.奢侈是一種大的罪惡。崇尚節儉,反對奢侈,是我們民族自古提倡的黃美德。這兩句上古流傳下來的寶貴格言,對當今民風具有現實的教育和針砭意義。

15、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這幾句大意是:第一次擂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時,勇氣就喪失盡淨了。這幾句是春秋時軍事家曹劌與魯莊公論戰時說的名言,意為作戰時開頭勇氣十足,幾次戰鬥失利,士氣就衰退了,軍無鬥志,焉能不敗?曹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士氣盛衰的諸種因素,及士氣與勝負的關係,精煉地提出:保護士卒的積極性和旺盛的士氣,是奪取勝利的關鍵。現在“一鼓作氣”已成為成語,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16、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舉:舉薦。仇:仇敵。親:親人。這兩句大意是:舉薦一家之外的人不棄去自己的仇人,舉薦一家之內的人不失掉自己的親人。向國家推薦人才,要出以公心,唯才是舉,即使自己的仇人,只要有才幹,也不因仇隙而不舉薦他;即使自己的親人,只要有才幹,也不目避嫌而不舉薦他。《左傳·襄公三年》載:中軍尉祁奚請告老,晉侯問誰可接任他的職位,他推舉仇人解狐。解狐未任職而死,祁奚又推舉自己的兒子祁午繼任。時人稱祁奚“能舉善”。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任人或表先要大公無私,不棄仇,不難親。

1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見《左傳·宣公二年》載士會語。這幾句大意是:哪一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而能改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事了。確實.每一個人都會有過錯。唐代的劉禹錫說過:“賢能不能無過”;宋代的蘇轍進一步說:“自古聖人不能無過”。古往今來的名人、偉人犯錯誤者,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如果諱疾忌醫,堅持錯誤,則將一錯再錯,不可救藥;只要知過而改,吸取教訓,就能使壞事變成好事,所以古人稱為“善莫太焉”。可引用以勉勳犯了錯誤的朋友。

1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樹梢。折(shé蛇):斷。掉:擺動。這兩句大意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末與本,尾與身是矛盾的統一,末大與尾大都超過了樹與動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樹被折斷,尾不擺動。可用於對世事的體察和對矛盾轉化哲理的說明。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19、私仇不及公。

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五年》。本句大意是:私人之間的仇恨不涉及公家的事。~,這是處理公私矛盾的一條準則。不能因為個人之間的恩怨仇隙而置公家的利益於不顧仗官依勢,挾私報復。本句多用於處理公與私的關係。

2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這幾句大意是: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這幾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具有深廣的警戒意義,無論對治國、理家或其他事業都適用,因而廣為人們稱引。

2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指佔據高位、享受厚祿的統治者。鄙:庸俗,鄙陋。遠謀:作長遠打算。這兩句大意是:當權的人目光短淺,庸俗鄙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劃。這兩句在原文中是曹劌指責當時魯國上層統治者缺乏政治、軍事才能,不能作細緻周密的謀劃,去指揮魯國軍隊打敗齊國,後世多引用以諷刺那些雖身居高位,卻昏庸無能的統治者。

22、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長。這兩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樹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長的。公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時鄭國在楚國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權大勢強的令尹王子圍,以樹下草比力小勢弱的新君郟敖,說了~兩句話。後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於強者,在強大勢力面前,弱小者受壓抑,遭箝制,難以生存和發展。《國語·晉語》:“松柏之地,其草不肥”與~意思相近。

2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

見《左傳·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語。太上:最高。這幾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標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次是著書立說。這幾句把樹立德行看得高於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足見古人對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視,同時也說明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不可忽視。作者在~之後接著說:“雖久不廢,此之渭不朽”,意謂樹立德行.建功立業並留下言論著作,作到這三點,人雖死了,也永遠不會磨滅,這就叫不朽。

24、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見《左傳·陽公五年》。這兩句大意是: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為官者不能假公濟私,既不能借當官的方便報私恩,提拔,賞賜與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勢報復,打擊、迫害與自己有私仇的人。這一淺顯易懂的古訓,歷時數千年,仍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25、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邪:枉邪不正。寵賂:恩寵賄賂。章:同“彰”,公開進行。這幾句大意是:國家的敗壞,常常是由官吏的貪贓枉法、邪惡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縱容包庇,公開地施恩寵、行賄賂而造成的。國家的興盛,重要的一條要有嚴明的吏治,使各級官吏廉潔奉公,忠於職守,防止腐敗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須以法治國,賞罰嚴明,對待貪官汙吏施以嚴刑峻法,不容寬貸。縱觀封建社會中,興盛清明的時代,大都能做到吏治嚴明,防止腐敗。雖是封建社會治國為政的經驗總結。今天對我們仍有可借鑑之處。

26、無德而祿,殃也。

見《左傳·閔公二年》。祿:享受俸祿。殃(yāng央):禍害。本句大意是: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享受國家的俸祿,就要有功於國家,就要德高望重,受到人們的敬重。如果道德低下,無功受祿,就會給國家帶來禍害,自己也會被人瞧不起,甚而為人所厭恨,最終導致災禍。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27、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見《左傳·閔公元年》載管仲語。宴:安樂。鴆(zhèn震)毒:毒酒。鴆為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的酒能毒死人。這兩句大意是: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這兩句以“鴆毒”為喻,勸戒人們切不可沉湎於逸樂。“鴆毒”能致人死命,“宴安”能毀滅人生,比喻恰當,警戒意義很強。“宴安鴆毒”現已成為人們習用的成語。

28、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這兩句大意是:一天放走了敵人,將會給後世幾代人帶來禍患。此二句是說,對敵人作鬥爭要抓住戰機,一舉殲滅之。戰機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人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敵鬥爭尤為如此。因為你不選擇最佳的時機打擊敵人,敵人就會在他最合適的時機打擊你。“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可以此二句說明要抓住戰機,徹底消滅敵人。

29、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見《左傳·襄公十年》。眾怒:眾人的憤怒。專欲:個人專斷的慾望。這幾句大意是:眾人的憤怒難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慾望難以成功。春秋時,鄭國發生一次禍亂,邵簡公被劫持,幾個公子被殺。禍亂平息後,子孔攝取王位,井訂立盟約載入書中。鄭國各臣屬不服,子孔想以武力鎮壓,政治家子產勸阻說,~。此二句反映出《左傳》鮮明的民本思想。在子產看來,若觸犯了眾人的憤怒,財政權一定不穩,若想專權獨裁,實在是難以實現。~說明,任何時候都應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因為群眾力量最大,想搞專權獨裁,決沒有好下場。

30、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見《左傳·隱公四年》。叛:背叛。離:離開。濟:補益。這兩句大意是:眾人反對,親信背離,難以於事有所補益了。部眾背叛,連親信也離去,失掉民心,成了孤家寡人了還能做成什麼事?後來多用“眾叛親離”形容極端孤立。

31、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八年》。川澤:河流大澤。山藪(sǒu叟):山野。瑾瑜:美玉。這幾句大意是: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汙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這幾句話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不可能盡善盡美。可用於說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會沒有缺點的道理。

32、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七年》。悛(quān):悔改,這兩句大意是: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這是歷史教訓的總結。有了錯誤而不承認,不改正,勢必一錯再錯,終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葬送了自已的名聲和事業。~猶如警鐘長嗚,可引以告誡犯了錯誤的人;現在常說的“怙惡不悛”,也是指堅持作惡,不思悔改的意思。

33、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華:同“花”,比喻言論和虛名。實:果實,比喻行為和實際。這兩句大意是: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衛國,歸途中路經寧邑。小吏寧贏慕陽處父之名,以為他德才兼備,決計隨他當差役,後來發現陽處父徒有虛名,言過其行,就離開了他,並說了“~;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的語。成語“華而不實”即從此來,用以形容外表好看,內容空虛,名實不副。

34、無信患作,失援必斃。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載慶鄭語。患:災禍。這兩句大意是:不守信義必然惹起災禍,失去援助必然招致敗亡。無信者不能取信於人,因此必然“失道寡助”,引出災禍。治國處世,都可引以為戒。

35、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載石卻(quě卻)語。石卻:春秋時衛國大夫。逸(yì逸):放縱,著裡指放蕩。自:由。這兩句大意是: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源的處所。這兩句告訴人們:駢奢淫逸是產生邪惡的根源,人們應以此為戒,這在現代也是有教育意義的.“逸”也作“逸”,

36、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長(zhǎng漲):發展。這兩句大意是: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展。~二句告訴人們:為人應耿直、正振,好的傳統和品質應保持下去,壞的習慣,惡的東西則不能叫它滋長。簡言之,為人之道,應為善擊惡,不然的話,“長惡不稜,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36、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小忿:小的怨恨。讎(yì亦)親:至親。這兩句大意是: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係。兄弟是骨肉同胞,有至親的血緣關係。作者認為兄弟問即使發生矛盾.互有怨憤.也不至於影響到手足之情。但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骨肉至親的同胞兄弟關係.並不簡單地受人倫的制約,為了切身的利害,爭權奪利,兄弟反目,手足失和.甚至迫害謀殺也是屢見不鮮的。

37、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同姓:指同族。蕃(fán凡):繁衍。這兩句大意是:男女同族結成夫妻,生育的後代就不能繁衍。近親結婚容易生出畸形的孩子,或身體殘缺,或弱智痴愚,以致後代不能繁盛。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知道了這一科學道理。為了達到優生的目的,今天稅們的《婚姻法》已規定近親不能結婚。這兩句可用於闡明近親婚配的危害。

38、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唯人自招)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無門:沒有來路。召:引來。這兩句大意是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召來。無論災鍋或福分,都沒有定數,其降臨並非出於冥冥的天意,而是由人們自己的作為導致的,這兩句體現了古人在禍福問題上的唯物觀念,是可貴的。多用於說明災禍之起由於人事,應注意避禍趨福,不可怨天尤人。

39、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崇:崇尚。這兩句大意是:棄絕道德,崇尚奸詐,就要釀成大禍啊!為人要講究道德,與人為善,如果內心奸詐,積怨太多,就會受到報復,釀成大禍,那就悔之晚矣。這兩句可用於告誡人們講求道德,棄絕奸詐。

40、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年》。臨:面臨。及:到來。這兩句大意是:面臨禍災而忘記憂患,憂患必然到來。人誰不希望避免憂患,而常存愉悅?但面臨禍災卻視而不見,無憂無慮,不注意防範,那麼禍災發生之後,憂患就不可避免地會到來,到那時忘憂而得憂,就悔之為晚了。這兩句告誡人們要及早警惕和防備禍患的發生,不可盲目樂觀。

41、君子之言,信而有徵。

春秋·左丘明《左傳·晤公八年》載叔向語。信:信用。徵:證驗。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說的話,就要講信用,確鑿而有證驗。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說出的話應該有根有據,說到做到,這樣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辦好。這兩句可用於表示要言而有信。

42、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年》。過:過失。鮮(xiǎn顯):少。這兩句大意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做事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按能力的大小決定做還是不做,做到什麼程度,不超過力所能及的範圍,這樣,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一些,而不易出現失誤。否則,勉強行事,力不從心,就容易出現差錯,導致失敗。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做事要量力而行。

43、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杜預注。這兩句大意是:冬日溫煦,令人喜愛;夏陽酷熱,令人害怕。冬天嚴寒,人們需要溫暖,故覺冬日的喜愛;夏日酷暑,人們畏懼炎熱,故感夏陽的可怕。這本是自然現象和人們的自然心理,杜預在注《左傳》:“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一段文字時,用了~兩句話,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春秋時晉國趙衰、趙盾父子的性格特點及晉國人對他們的反映,這種以自然現象比喻人物的方法值得學習。

44、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這幾句大意是:見著能夠獲勝的機會就進攻,認識到難以取得勝利就後退,這是指揮軍隊的一條很好的原則。指揮作戰時要審時度勢,抓住戰機。該戰則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不該戰則退,毫不猶豫地作戰略退卻,避免不必要的犧牲。若該戰不戰,則會痛失良機,“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若不該戰硬戰,焉能不敗?此名句既可用於指揮作戰,又可用於指揮生產,作一切工作都要學會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知難而退”現已賦予新義,用為見困難退縮不前,沒有勇氣去克服的藉口。

45、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

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這兩句大意是:修養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徹底乾淨。春秋時代,吳越進行戰爭,吳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派人與吳國議和,以爭取時間,積蓄力量,復仇雪恥。當時吳王夫差想答應吳國的請求,謀臣伍員堅決反對,說“~”,若違天意而長寇讎,一旦吳國強大起來將後悔。“去疾莫如盡”後世演化為“除惡務盡”的成語,說明對壞人壞事務必斬草除根,切不可姑息養奸,留下無窮的後患。

46、若不早圖,後君噬齊。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六年》。噬(shì室):咬。齊:通“臍”,肚臍。這兩句大意是:如若不及早把他(楚文王)殺掉,往後再想殺他,你就像自己咬自己的肚臍一樣不可得了。楚文王攻打申國時途徑鄧國,鄧祁侯因楚文王是他的外甥而給予款待。有人看出楚文王懷有滅鄧的野心,就勸鄧祁侯乘機把楚文王殺掉,否則將後悔莫及,說了~的話。鄧祁侯不聽,後來鄧畫果然為楚國所滅。~兩句以極其形象的比喻,說明除惡務必抓住時機,及早處理,失去了良機,就自害其身,後悔莫及。

4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春秋·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載仲孫語。慶父:春秋時魯莊公的庶兄。莊公死,子般即位,他派人殺死子般;閔公繼位二年,他又派人殺死閔公,一再製造魯國內亂。未已:不止。這兩句大意是:不除去慶父這個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晉書·李密傳》引用此語時作“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人們多用這兩句比喻不除掉製造內亂的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48、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其:指百姓。善:認為好的。惡(wù務);厭惡。這幾句大意是百姓認為好的,我就實行,百姓厭惡的,我就改掉。這是春秋時鄭國的執政者於產論鄉校時說的話。當時,鄭國的百姓常在鄉校議論政治的得失,有人主張毀掉鄉校。子產反對說:“何為?夫人朝夕逞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作為古代的政治家,能體察民心,尊重民意,這是難能可貴的。今天提倡發揚民主,建設民主政治,可以此作為借鑑。

49、寬以濟猛、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載孔於語。這幾句大意是:治國以寬厚與嚴峻相互補充,政事就和美。所謂寬,就是寬鬆仁厚;所謂猛,就是嚴厲峻苛。治國之道,寬則人民心情舒暢,無所顧忌,敢說敢言,易於造成一種民主的氣氛;但一味地寬,則易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給社會造成混亂,影響社會的安定。猛,可以嚴肅法紀,使不法分子鎮懾於法紀的威力而不敢輕舉妄動;但一味地猛,又易於使一些人被逼得鋌而走險,一般的人也不易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唯有寬猛相濟,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而去其弊端,形成一種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這幾句多用於指導國家政第法令的制定。

50、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面:臉面,容貌。這兩句大意是:人心的不同,好像人的面貌千差萬別一樣。這個名句以形象的比喻,揭示出人和人之間無論品行、性格、思想、感情往往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可用於形容或感嘆遇到同一件事情,人們的反應和表現千差萬別,難以預料。

51、貪天之功以為己功。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己功: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成功或成績。本句夫意是:貪占上天的功勞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這句話多用於指責或諷刺那些野心家以及“沽名釣譽之輩,他們欺上瞞下,貪佔集體或別人的功勞,把它算在自己的名下。

52、侵欲無厭.規求無度。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這兩句大意是:侵吞的慾望永不滿足,貪求的野心沒有限度。這是周景王之子朝派人報告諸侯的話。公元前五二0年周景王死,貴族單旗、劉狄擁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依靠部分貴族起兵趕走了悼王。悼王死,悼王同母弟王子臼(gài丐)繼為敬王。王子朝又靠貴族尹氏自立為王,趕出敬王。後晉國出兵幫助敬王復位一王子朝攜帶周的典籍奔楚。王子朝為自己將來複闢製造輿論,派人報告各諸侯說:現在王室動亂,單旗、劉狄攪亂天下.倒行逆施,在王室中製造混亂,他們“~,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後來人們用~形容貪婪無厭,野心很大,佔有慾永不滿足的人。

5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引古箴言。匱(kui愧):貧乏。這兩句大意是:人民的生計貴在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這兩句體現了勤勞致富的思想,本是古代的格言。實際上,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時代,這句箴言所體現的思想才能成為現實。

54、不以寡犯眾。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寡:少。犯:觸犯。本句大意是:不拿少數的力量去觸犯眾多的力量。在一個國家中。統治者總是其佔極少數,而人民則總是佔絕大多數。統治者要求得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自身的長遠統治,就不可觸犯人民大眾的利益。以少犯多,不會有好結果。本句可用於說明統治者不可觸犯人民大眾的利益,也可用於說明一般人之問不可以少數觸犯眾人的怨怒,還可用於說明在戰爭中力量懸殊時,不可冒然以少數力量與眾多敵人相抗。

55、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傷受傷的人。土芥:糞土草芥。這幾句大意是: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散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國家的興亡在於人的得失和人心的向背,而得人與否與人心的向背,又取決於當政者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強調國家的興亡福禍取決於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時,用此條。

56、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汙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57、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覆蓋他們好像上天一樣,容納他們好像大地一樣

58、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不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必定不同我們一條心。經常用於不同民族或國家之間的戰爭。中國式的種族歧視言論,就是說非漢族人一定會有不利於漢族的心思。

59、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悽風,秋無苦雨。

冬天沒有溫暖,夏天沒有陰寒,春天沒有悽風。秋天沒有苦雨

60、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

喜歡自己的兒子,應當以道義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

61、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兄弟們在牆裡爭吵,一到牆外就共同對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