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民間藝術 浸潤童心 安塞區第二小學特色課程助力學生多元成長

民間藝術 浸潤童心 安塞區第二小學特色課程助力學生多元成長

●腰鼓過街表演

民間藝術 浸潤童心 安塞區第二小學特色課程助力學生多元成長

民間藝術 浸潤童心 安塞區第二小學特色課程助力學生多元成長

●剪紙藝術進課堂

古樸生動的民間剪紙,色彩瑰麗的現代民間繪畫,黃土雄風般粗獷的腰鼓,情意舒展的陝北民歌……走進安塞區第二小學,你就能一一領略到這些民間藝術瑰寶的非凡魅力。近年來,安塞區第二小學充分利用安塞民間藝術文化,創新實施了民間藝術“五進課堂”,通過以民俗藝術教育為先導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聚積了獨特的學校文化個性品牌,實現了學生的多元成長和學校辦學的可持續發展。

探索研究 興趣小組進了課堂

早在2002年,該校就成立了以腰鼓、剪紙為代表的課外興趣小組,並逐步嘗試將民間藝術推進課堂,即腰鼓走進體育課,剪紙、民間繪畫走進美術課,民歌走進音樂課。實施一段時間之後,經過調研發現,80%以上的孩子都非常喜歡這一特色教育活動。2006年,該校開始著手製訂開發與實施課程計劃,併成立了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課題研究小組,制訂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

要使校本課程有目的地成功實施,必須要有系統的校本教材做保障。為此,學校根據國家課程計劃要求,從課程計劃、目標、課時、內容等方面對校本教材進行了系統規劃。2006年10月,該校又組織人員走訪安塞民間藝人,蒐集縣內文化藝術資源,開始了編寫校本教材的前期準備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套以安塞腰鼓、剪紙、民間繪畫、陝北民歌等民間藝術文化為主要內容,輔之以民族、民俗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小知識的校本教材《鼓鄉樂園》正式印刷投入使用。

 

 深入實踐 特色課程有了載體

校本教材有了,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又成了校領導和教學骨幹們苦苦思索的一道難題。經過研討,大家達成了“文化潤校”的統一思想,並對其進行了科學定位——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為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而努力。之後,學校結合地域特色和辦學目的,投資建起了民俗文化活動室和校史榮譽室,在校園網專設了“鼓鄉樂園”的專欄,構築了一系列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平臺,逐步形成了高質量、高品位的特色校園文化。

為深入落實推進這項工作,學校按計劃、有步驟地將安塞腰鼓推進體育課,安塞剪紙、民間繪畫推進美術課,陝北民歌推進音樂課,率先規範地實施了安塞民間藝術“五進課堂”。經過實踐,學校三年級以上的每個年級都建立了一個百人腰鼓隊,每個班級均有自己的腰鼓隊。在每年的慶“六一”文化藝術節上,民歌、剪紙、現代農民繪畫、安塞腰鼓、二人臺、搬旱船等才藝展示贏得了全體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喜愛。學校校園樓道、樓梯、操場上的民間文化藝術牆上,也到處都是學校師生的民間藝術作品。每年安塞區舉辦的陝北過大年活動中,也少不了學校的腰鼓和民歌表演、剪紙和民畫展示。

課程推廣 “五進課堂”結出碩果

付出終有回報。2008年、2009年,校本教材《鼓鄉樂園》連續榮獲延安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008年度榮獲陝西省薄弱學科文本類成果一等獎,2009年度榮獲延安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校本教材《鼓鄉樂園》研究報告榮獲“十一五”課題階段研究成果論文類一等獎、延安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之後,該校本教材被成功推廣應用到上海市閔行區顓橋小學、安徽省蒙城縣師專附小。2010年,該校曾應邀到上海顓小和蒙城師專附小作了有效課程構建的經驗介紹,受到與會人員的好評。

“安塞腰鼓擂江南,顓小鼓娃顯特色。”如今,“顓小鼓娃”已經成為上海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上海世博倒計時200天、100天表演中備受關注,顓橋小學更因此被評為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與此同時,“蒙城鼓娃”也在當地初露頭角,多次參與蒙城縣的重大活動,深受社會各界的喜愛。

與此同時,學校內部的特色課程也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全校學生都會打腰鼓、剪剪紙,其中近40%的學生達到優秀水平。學校腰鼓隊參加過各類演出活動40餘次,近千幅剪紙作品被各級領導和剪紙愛好者收藏。2006年8月,學校小民歌手張雪在上海市閔行區的演唱贏得了聲聲讚譽;2010年10月,小民歌手劉丹參加了第二屆陝西省“延長石油杯”陝北民歌大賽,並榮獲新苗獎。此外,該校少兒腰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啟動儀式”,在“向祖國彙報”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活動中獲得金獎。2017年1月,該校民歌手、曲藝隊、腰鼓隊應邀參加了延安市首屆少兒春晚節目錄制。(撰稿:李曉玲 李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