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為什麼微軟是收購GitHub最好的選擇

6月4日,微軟公司正式宣佈以75億美元收購代碼託管平臺GitHub。如果一切順利,該交易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然而,消息一出,就有相當一部分開發人員對此表示不滿。

為什麼微軟是收購GitHub最好的選擇

如今,GitHub正在為各類開源項目提供免費託管服務,並已經成為開源開發協作領域的首選服務。除了作為各類項目的權威源代碼庫之外,GitHub自身獨特的pull請求工作流程也在客觀層面成為代碼貢獻領域的標準實踐。

而對於此次收購,人們擔心的點是微軟曾對開源軟件抱有“敵意”,並有可能會對GitHub採取某些措施(儘管具體還不清楚),從而給高度依賴該平臺的開源項目造成危害。甚至已經有相當部分開發人員在網絡評論中表現出對微軟在行為、動機以及未來服務計劃等層面的信任缺失態度。

事實上,如今的微軟已經今非昔比。

首先,微軟自己本身就擁有眾多高端開源項目,並將其全面託管在GitHub之上。除此之外,微軟還在GitHub上託管著面向開發人員的文本編輯器Visual Studio Code、.NET運行庫、Edge瀏覽器的Chakra JavaScript引擎等等。就連微軟旗下的最新文檔系統也得到了GitHub的支持。與此同時,據瞭解微軟還在以有效的方式參與社區貢獻並編寫開源代碼。

發佈源代碼與開放式開發並不是一回事。有些企業建立開源項目,但所有開發工作都在內部進行,這意味著其幾乎不接受外部貢獻。這類代碼會定期發佈(通常不提供完整的提交歷史記錄,因此無法查看代碼是如何逐步開發完成的),同時附有開源許可。在大多數情況下,微軟並沒有採取這樣的方式。相反地,其利用GitHub作為權威代碼庫,並將所有開發成果都發布到了GitHub當中。此外,它還歡迎外部貢獻,利用GitHub的問題追蹤功能公開記錄錯誤及功能請求,就各項目與對應用戶及開發者社區進行溝通,從而確定新的開發優先級。

當然,微軟公司在開源領域也有一些“黑歷史”。比如它曾經公開對開源社區表達過“敵意”——2001年,時任CEO的Steve Ballmer曾表示“Linux是一種癌症”,因為其GPL許可具有病毒的性質。同時,他還在微軟1995年的企業HTML策略備忘錄當中,明確提到應“擁抱、擴展及消滅”無法控制的平臺與標準。

但時至今日,微軟已經能夠理解並接受開源開發方式,包括嚴格技術意義上的源代碼發佈以及更為廣泛的社區驅動協作開發。坦率地說,這種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逆轉,而且

我們也完全能夠理解微軟的思路:公司內部有很多程序員都在工作,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開源軟件的用戶或貢獻者。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微軟選擇這樣的道路也只是時間問題。

GitHub被收購幾乎早已註定

作為一傢俬營企業,我們並不太清楚GitHub公司的運營狀況,但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斷應該並不困難。該公司已經進行了兩輪風險融資,其中一筆為1億美元,另一筆為2.5億美元。2015年發佈的財務數據則讓人大吃一驚,該公司正以驚人的速度燒錢——單是員工的薪酬與福利就足以消耗掉全部收入。即使對這些數字作出更為積極的分析,GitHub公司在今年上半年也已經花掉了2.5億美元。

此外,GitHub公司在過去一年時間中也一直在物色新的CEO人選。當然,用這麼長時間尋找新任CEO倒並一定是什麼大問題,或許某位理想的候選人在最終階段選擇退出,因此致使該公司不得不重新開始尋找。此外,GitHub公司CEO懸而未決也並不一定代表著該公司面臨的只有財務問題——舉例來說,其中也可能存在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等曾於2014年傳出的風波。不過必須承認的是,長達一年的追尋意味著GitHub公司很難找到有意願、有能力且有信心帶領企業解決上述難題的人選,此外長期無法盈利也使得不少CEO候選人對這一職位望而卻步。

因此,如果資金問題確實存在,那麼GitHub對於自己的下一步只有少數幾個選擇:進行又一輪風險融資、首次公開募股或者整體出售。

上市與風險融資都會帶來類似的後果:任何投資者都必然要查看其財務情況,而其中一望無際的赤字往往會將投資者嚇得退避三舍。因此,該公司的現有投資方可能更傾向於上市或出售這兩種途徑。相比之下,首輪公開募股需要相當長的籌備時間,而GitHub目前最缺的恐怕正是時間。

與風險融資或公開募股相比,整體出售擁有幾大突出優勢:其能夠顯著縮短盈利能力的實現過程。現金注入並不能幫助GitHub直接與企業客戶相對接。而接受微軟、亞馬遜或者谷歌等巨頭的收購,則可幫助其直接邁入企業市場。GitHub不再需要自行建立銷售渠道,而可以利用收購方的既有渠道,並通過更大的影響力獲得遠快於單純現金注入的業務構建速度。所以,無論是不是微軟,GitHub被收購幾乎早已註定。

如果不是微軟,還有誰比較有戲?

其實有能力買下GitHub的人選不算多,但也不算少。除了微軟之外,谷歌、亞馬遜、蘋果、Facebook、IBM以及甲骨文等公司都有可能提供正確的“技術”與“資金”組合完成這筆收購。

不過很難想象會有人支持IBM或甲骨文買下GitHub。甲骨文對谷歌公司在Android系統中使用Java的訴訟、高昂的數據庫產品定價以及扼殺開源Solaris開發等行為已經使其在開源領域當中成為最受人詬病的公司之一。而IBM與開源社區之間的合作似乎微不足道,而且人們普遍認為藍色巨人正步入衰退。這種頹勢已經存在多年,其正在向現有大型機客戶銷售新的大型機設備,雖然IBM在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可能終有一天會帶來回報。然而,目前其顯然還不適合收購GitHub。

Facebook公司不具備提升GitHub盈利能力所必需的企業合作關係網,而且其內部使用的還是Git的競爭對手Mercurial。雖然Facebook公司確實在投資開發者工具(例如其開發出了開源C++庫,也在Clang/LLVM編譯器的開發當中作出了貢獻),但其並不向開發者銷售工具與服務。此外,信息安全問題仍然深深困擾著Facebook公司。

蘋果公司的企業覆蓋面更廣,但卻仍然不夠理想。比如它對於開發GitHub這種強調平臺中立性與語言中立性的服務方案的興趣相當有限,而且其在開發者工具方面的投入也一直比較低。此外,蘋果公司的開源合作表現可謂參差不齊——其在部分開源領域(例如WebKit渲染引擎)以開放方式運作,但其它開源工作則僅保持著週期性代碼交付(實際開發工作皆立足內部環境處理)。

三位最終候選者

亞馬遜、谷歌以及微軟相比之下皆擁有更為強大的企業影響力,而且也都向開發者社區銷售平臺與服務。這意味著三者是成為GitHub較為合理的最終歸屬。同時,三家公司也都與GitHub存在著業務重疊。亞馬遜與谷歌已經提供託管Git代碼庫(分別為AWS CodeCommit與谷歌雲源代碼庫);微軟公司則擁有Visual Studio Team服務(簡稱VSTS),包括託管Git代碼庫。

其中微軟的交集最值得關注,因為VSTS同樣提供問題追蹤與其它集成化功能。此外,微軟對於開發者工具市場的理解也在三者當中最為深入:它一直在銷售其開發工具以滿足自身需求,而且早在谷歌與亞馬遜參與之前就在為受眾創建相關軟件。

因此,三家公司都能夠通過具有實際意義的方式推動GitHub發展,例如將其自動部署至各自雲平臺當中,並與自身構建與測試系統相集成。微軟公司甚至已經完成過一次這樣的整合:在今年的Build版本當中,微軟方面宣佈GitHub代碼庫將能夠直接接入其App Center移動測試服務,以便用戶在每次提交新代碼時執行自動化測試。除此之外,微軟的開發者市場探索也走得更進一步——Visual Studio是一套備受推崇的開發環境,其同樣內置對GitHub的支持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亞馬遜在開源領域的聲譽相當糟糕。儘管該公司的雲服務已經成為市場領導者且備受尊重,但其似乎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參與開源事務。當然,這並不代表著亞馬遜的收購必然會損害GitHub的利益(正如微軟與谷歌一樣,亞馬遜內部的眾多工程師也身為GitHub用戶,因此即使管理層缺乏興趣,基層人員也將為GitHub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然而,這樣的組合恐怕很難使GitHub繼續成為開源領域的天然聚居地。

此外,谷歌公司在開源領域的表現也有好有壞。其在Chromium瀏覽器等項目當中以開放形式進行開發; 但Android等項目則仍然保持著內部開發方式。谷歌與微軟雙方都很清楚開源項目所面臨的實際需求:與開源社區積極合作。正因為如此,二者無疑是GitHub收購方的合理人選。

為什麼微軟是最合適的選擇?

相比較而言,微軟的產品擁有更為自然的固有適應性。谷歌公司的內部版本控制系統為Piper,這是一套專有內部系統。其擁有強大的可擴展性,同時亦提供眾多有趣的功能; 但除了谷歌之外,其他人並不能加以使用。為此,微軟公司還正在將其大部分開發項目遷移至Git當中。這使得它必須修改Git以滿足自身大型項目的規模需求,但其目前正在與Git開發人員合作以將這些修改引入主Git代碼庫當中,從而最終以標準化方式確保Git能夠滿足微軟的所有工作需要。

上述工作無疑極具現實價值,因為微軟公司所做出的修改並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利益。GitHub利用這些擴展也將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客戶的需求。大多數企業的代碼庫在規模上雖然不可能與高達300 GB的微軟Windows版本庫相比肩,但有時候仍然會超出Git的標準要求。GitHub需要滿足企業客戶需求方可實現盈利,在這方面微軟的獨特優勢正在於其已經開發的Git並解決了這類需求。

總的來說,一方面,微軟公司為GitHub提供的必要功能(大部分屬於付費企業客戶功能)能夠保證該開源社區處於更健康的運營狀態;另一方面,微軟也擁有銷售渠道,擁有能夠使Git(以及GitHub)的企業支持服務獲得更大收益的受眾基礎,同時也擁有廣泛的開發者支持群體。

因此,對這筆交易抱有不滿的朋友們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您不妨以樂觀的態度慶祝GitHub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新東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