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這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名句。馬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將領,他輔助漢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戰功卓著,但因為得罪了權貴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梁松,遭其陷害,差點不能堂堂正正入土為安。

馬援的兒子在父親死後不久也早早夭亡,他的妻子在雙重打擊下整日精神恍惚。馬援年僅十歲的三女兒擔負起治理家務的重任,她不僅能獨立處理家中大小事務,而且在與其他家族交往時也能如成年人一樣從容應對。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公元52年,13歲的馬小姐選入太子劉莊的宮中。她入宮後悉心侍奉陰皇后,對其他的人也是禮儀周備,漸獲寵愛。57年漢明帝劉莊即位,封她為貴人。60年為立後,明帝徵求皇太后陰麗華的意見,太后說:“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遂立馬氏為後,史稱明德皇后。

馬皇后不僅品德出眾,也很有才華,能背誦《易經》,熟讀《春秋》、《楚辭》、《周禮》等傳統的儒家經典。對董仲舒的文章尤為精通。後來她還著《顯宗起居注》一書。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馬皇后生性寬仁,謙恭節儉,不喜好遊樂,平易近人。平時都穿粗布衣服,除了國家大典場合,從不穿貴重的絲綢織繡之衣。後宮的嬪妃對她非常欽佩。馬皇后德才貌具佳,雖不干預朝政,但對世事卻明斷有理。70年,明帝的異母兄弟楚王劉英企圖謀反,事情敗露後,明帝不忍處死劉英,只是廢黜了劉英的爵位,徙往丹陽郡(今屬安徽)。劉英到丹陽後自殺,明帝認為是有人鼓動楚王謀反,下令徹查其黨羽,一時受株連的人不計其數,下獄和流放的官員就多達幾千人,許多大臣紛紛勸諫,但明帝根本不聽。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大部分都是冤枉的,十分憂慮。一天明帝回宮,她趁機嚮明帝進言,請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擴大,神情悲楚,明帝深為感動,以至於在明帝十五年二月,劉莊頒令大赦天下,將從前不算在大赦範圍內的謀反之罪也算在寬大處理之列。這場可能會釀成無數人死於非命的案子,就此很快了結了。——劉莊理政之風與乃父不同,相比之下要嚴格得多,此案能夠從寬而不至於多傷人命,馬明德皇后實在居功甚偉。

從此明帝才發覺皇后對政事有獨到的見解,分析全面,考慮周到。在遇到公卿大臣難以裁決的問題時,常常會讓馬皇后幫著解決。馬皇后為他深入分析事情原委,並提出解決辦法,明帝都會鄭重看待,並加以採納,彌補了許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從未提及自己家的事,包括父親的冤屈,雖心中酸苦,從不在明帝面前表露,因此更加得到明帝的敬重。

馬皇后沒有子女,明帝就讓她撫養宮中賈氏的兒子劉炟。在把小嬰兒送進妻子懷裡的時候,劉莊說了一句話安慰馬明德。而這句話,也成為天下為人父母者的共鑑:“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不至耳。”——世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生育孩子的,也不是必須要親生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只要有慈愛之心去養育,別人的孩子一樣會成為孝順你的好孩子。

馬皇后盡心撫養和培育,對劉炟的關懷無微不至,雖然她的宮中婢僕成群,她仍然事事親力親為,以至於勞累憔悴。她在這個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母愛,甚至遠遠超過宮中其它妃嬪養育親生孩子的付出。母子關係勝似親生。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75年明帝去世,太子劉炟即位,是為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劉炟對於自己的養子身份,其實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馬太后對自己多年的養育,他打心裡覺得自己的母親就是馬明德。因此,雖然他登基為帝,賈貴人仍然僅僅是以先帝嬪御的普通身份在南宮生活而已,賈氏族人也沒有誰享受尊榮富貴。

章帝即位後第二年,天下大旱,一些溜鬚拍馬的大臣趁機上書朝廷,認為天旱的原因是沒有封賞外戚,請求皇帝將皇太后的兩個弟弟加封侯爵。但是馬皇后沒有答應,她專門為此發下了一道詔書:“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時黃霧四塞,不聞澍雨之應。又田蚡、竇嬰,寵貴橫恣,傾覆之禍,為世所傳。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陽諸國,常謂‘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今有司柰何欲以馬氏比陰氏乎!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以為外親見之,當傷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倉頭衣綠褠,領袖正白,顧視御者,不及遠矣。故不加譴怒,但絕歲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國忘家之慮。知臣莫若君,況親屬乎?吾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襲西京敗亡之禍哉!”

——“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於我和皇帝,想要從中取得好處。天不作美以至大旱,跟太后家族封爵有什麼關係?漢成帝時,王太后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同日晉封為關內侯,天降大霧迷濛,難道又有甘雨之應?田蚡、竇嬰,也是封侯的著名外戚,他們為所欲為,恃貴橫行,幾乎顛覆國家;這是前朝的前車之鑑。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就是吸取了這些教訓。先帝分封皇子,說‘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所有的封賞都只及從前的一半。馬家對國家的貢獻比陰家大有不及,難道所得還想奢望與陰太后家族相等嗎?我身為皇太后,衣著飲食都非常儉樸,左右侍叢也因此身著帛布、不事燻飾。這都是為了給天下眾人做個表率,也想讓自己的親戚們以此為反省。可是,世上的人不以此自責,反倒笑話我生來就是不知享樂之人。我前幾天曾經路過我孃家所住的濯龍門一帶,看見從各地來給皇帝舅舅請安問候的人絡繹不絕:車如流水不斷,馬如游龍耀武揚威。各家的奴僕都穿得十分整齊,衣服碧綠,領袖雪白。對比之下,我這個太后的侍叢比這些家僕可差得遠了。我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只是減去了給他們的歲賞。希望他們因此自愧。沒想到他們仍然沒有重視,毫無憂國憂民的表現。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既然這樣,我怎麼可以上辜負先帝的心意,下損傷自家先祖的功德,毫無道理地去封賞?難道就不怕他們重蹈西京外戚呂祿、呂產、竇嬰、上官桀安父子、霍禹先後滅族的覆轍嗎?”這道措辭嚴厲的詔書,再一次拒絕了封晉馬氏家族的可能。——同時,也為中國人增加了一個新的成語:車水馬龍。

章帝看了母親這道詔書,不禁悲嘆不已,再次向母親求情:“舅父封侯的制度,與皇子封王同樣重要。母親雖然用心良苦,難道就要讓我做不孝順舅父的皇帝?何況舅舅中,一位年老,兩位患病,假若有任何一位在未得封爵之前便有個三長兩短,我這個外甥連補過的機會都沒有了。”

馬明德聽了兒子的申訴,考慮之後回答說:“我並不是不顧惜兒子的名聲,但是馬家沒有為國家立下特殊的功勞,如今又天逢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我為此日夜擔憂不得安寧,這樣的時候卻要來封賞外戚,有違我的心意,並不是孝順我。如果一定要封賞,必須等到風調雨順、邊境安寧、政務通順的時候。”章帝即位四年後,果然其年旱澇之災俱無,五穀豐登,邊境也平安無事。大喜過望的章帝立即決定晉封三個舅舅為列侯。

13歲入宮的她,其所作所為影響了兩代皇帝


馬皇后知道後,認為為人應當知進退,不能有奢念,希望他們能夠明白自己的苦心。馬廖等遂只接受了封爵,不再參政議事。

東漢一代,皇帝大都年幼無知,年輕的皇太后往往要依靠外戚來把持朝政,只有馬皇后一人,以史為戒,禁止外戚參政。馬皇后一生勤儉,樸素,謙遜,知書識禮,明理達義。79年馬皇后因病去世,諡號“明德”,享年41歲。

她的所作所為對明帝、章帝、兩朝的政治有著積極的影響,《續烈女傳》稱讚她“在家則可為眾女師範,在國則可為母后表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