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郭德綱和姜昆到底有什麼恩怨?

大連咩咩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就是體制內所謂權威和草根紅人之間的矛盾。

姜昆很厲害?不錯,但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就這幾十年,姜昆沒有說過什麼好相聲,也沒見受過什麼好徒弟。

老百姓看相聲,不會管你是不是體制內的,你是不是自稱高雅,只要有趣、帶來歡樂就行。

事實證明,在郭德綱出現之前,體制內的相聲演員因為沒生存壓力,自封高雅,將中國相聲幾乎搞垮。

當年誰還有人聽相聲?就連春節聯歡晚會的相聲都很垃圾!

某些什麼老藝術家,說了幾十年就是那一二個相聲。

郭德綱出現以後,你別管他人品如何,確實把相聲市場化做的很好。

郭德綱說過的有趣的相聲有多少,薩沙聽過的至少有30個以上。

姜昆之流標榜相聲應該高雅,抵制三俗,甚至點名郭德綱的相聲就是低俗。

其實解放之前,相聲本來就是極為低俗的玩意。大家可以聽聽以前的相聲錄音,裡面很多下流、無聊的段落,比郭德綱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

當時的相聲市場化,演員靠這個吃飯,只能觀眾喜歡聽什麼就說什麼。

今天郭德綱也是如此,個人認為他的相聲也不算低俗,最多有些低級趣味。但就是這種低級趣味讓人沒有什麼負擔,也不用聽什麼大道理,開開心心聽完就算,娛樂而已。

其實誰也別標榜了不起,姜昆有本事也可以開一個劇場,和郭德綱比一比,看誰的聽眾多,這不就得了。


薩沙


如今,提起如今相聲界的兩個代表人物,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就會想起郭德綱和姜昆這兩個人了吧!



兩個人中,郭德綱是"非主流相聲"代表人物之一,創建了德雲社,並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相聲的影響力和地位,儼然是當前中國相聲第一人;而姜昆則是”主流相聲”代表人物之一,還是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



而且姜昆是馬季的徒弟,侯寶林大師的徒孫,郭德綱則是侯耀文先生的徒弟,儘管不是侯門相聲傳人,但是基於侯耀文和馬季兩位先生的關係,姜昆和郭德綱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這麼僵。



但是,這些年郭德綱和姜昆兩個人之間的恩怨可是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而引起兩人之間罵戰的起源則是因為郭德綱當時人氣大火,在全國各地有很多人喜歡,對此“主流相聲”代表人姜昆看不慣,並公開指責郭德綱人品有問題。



熟悉郭德綱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郭德綱是一個錙銖必較的人,姜昆公開指責他之後,郭德綱通過《濟公傳》表演時“濟公幫皇帝治病的條件是要跟太后親近親近,這時旁邊有個太監說:“你道德有問題!”,濟公就說:“這是哪個太監說的”這一段暗諷姜昆是太監。


也正因如此,郭德綱和姜昆兩人之間的樑子徹底結下來了。


之後,作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的姜昆舉行了”反三俗“活動,點明郭德綱的相聲作品內容粗俗,不雅觀,不符合中國曲藝價值觀,因此要抵制郭德綱,反對德雲社。



郭德綱對於此事,在網上開始反駁,並有不少明星加入了這場撕逼大戰,兩人之間的恩怨也因此根深蒂固,達到了不可化解的程度。


此外,郭德綱和姜昆兩人之間的恩怨除了個人感情上方面的之外,更多的還是創作理念和思想上的矛盾衝突,畢竟,姜昆是根正苗紅的拿國家俸祿為群眾演出的相聲演員,創作的作品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內容價值觀必須貼合國家要求,而郭德綱作為小劇場起家,有著一大幫的演員和徒弟要養活,如果按照姜昆的套路走,肯定活不下去,因此郭德綱創作內容必須貼合群眾喜好和要求,而這也造成兩人創作理念矛盾激化,再加上郭德綱在國內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作為曲藝協會主席的姜昆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打壓郭德綱,因此,兩人之間恩怨也越積越深。



不過,儘管兩人恩怨很深,郭德綱也曾受到姜昆打壓,但是現在無論是郭德綱還是德雲社在娛樂圈的發展越來越好,這也印證了只有貼合群眾的作品和演員才會深受大眾的喜愛。


拾憶物語


說白了就是:街邊擺攤的商販和城管的關係。城管要維持城市街道整潔、衛生,不允許擺攤。商販為了生計,又租不起店面,只好擺攤賣貨,矛盾由此而產生。有幾次城管執法,強制要把商販的攤貨收繳走,商販奮起反抗,雙方廝打起來了。

天津是相聲界的大染缸,相聲發祥之地。郭德綱生於此長於此,從小學習一身曲藝。三次闖北京,為的就是在代表相聲官方的北京,加入體制內,能上電視說相聲,同時儘可能謀一官半職。第三次進京,找關係託人,想拜李金斗為師,但遭到拒絕(後來李金斗澄清說不知道此事)。

德雲社經過近十年艱難維持,終有點起色,2004年經于謙推薦認識並拜侯耀文為師,這事受到了體制內幾位大佬的極力阻擋,好在侯耀文力排眾議收下了郭德綱。此事給郭德綱造成了一定陰影,也是郭德綱和體制內第二次結怨。

姜昆的師父馬季對郭德綱很認可,在馬季和侯耀文健在時,相聲界有了兩三年的和諧。德雲社也是在這段時期內名聲大噪、遐邇聞名。2006年馬季去世,2007年侯耀文去世,先是因為侯耀文遺產案,郭德綱和侯耀華鬧翻。

北京相聲市場的蛋糕就那麼大,德雲社的紅火,無疑觸動了其它團體的利益,就開始有人煽動相聲界內鬥,於是就有了2006年開始的姜昆提出的相聲界“反三俗”運動,也就有了郭德綱經典之作《我要反三俗》的問世。這就把之前客套上的和睦,徹底揭翻了。

2010年的德雲社,如同中年男人遇到本命年,流年不利,因郭德綱徒弟李鶴彪出手打記者,遭到北京電視臺封殺。在此關鍵節點,兒徒何雲偉、曹雲金,以及合作伙伴李菁等紛紛出走,德雲社元氣大傷,只得關閉所有小劇場,停業整頓。徒弟的出走如果說沒有體制內的人在使壞,沒人會信,否則接著就是曹雲金上春晚的事呢。

哎,陳年舊事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矣。如今的相聲界還算“和諧”,既然玩不到一塊,就各玩各的。你玩《相聲小品大賽》,我玩《相聲有新人》,其樂融融,都是在為相聲藝術發展做貢獻,挺好!


岑詮


郭德綱和姜昆有什麼恩怨?回答這個問題,想起了大家熟悉的一個西方故事。兩個商貿門市互相競爭,鬥爭很激烈,兩個人都發財,後來人們發現,他們是一家人,兩個親弟兄。

姜昆提出反三俗,是在郭德綱已經有飯吃,但不太豐盛的時候。姜昆當時作為曲協的領導,提出反三俗,無可厚非,郭德綱的確有。通過反三俗這個名號,全國都知道了郭德綱,然後開始大紅大紫。郭德綱是個才子,說相聲挺好,但不是最好。個人以為,相聲說的最好的是少馬爺 ,不論傳統和現代,可以說是頂峰,比他的父親和師兄還要高。

但郭德綱更是一個商業人才,把相聲商業化,把過去的相聲不溫不火,弄得風生水起,波浪蕩漾,郭德綱功不可沒。從跡象來看,姜昆是支持的,因為他提出反訴,只是說說而已,不明顯的針對個人,別人可以對號入座,但姜昆是泛泛一說。姜昆沒有行動,如果姜昆行動,郭德綱早就癟了,到不了今天。而姜昆看到郭德綱的相聲,到今天應該是高興的。姜昆心胸很寬廣 ,這是才子的寬廣,提拔了很多人才 ,包括趙本山,陳佩斯。

所以,通過開始那個小故事,你就知道,相聲發展到今天,姜昆,郭德綱功不可沒。按照相聲界的說法,兩個人正在說相聲,郭德綱是逗哏的,姜昆是捧哏的,還有這些粉絲們,正在看相聲。希望相聲,擴展到文藝,蕩起雙槳,越來越好!😄


大志遠思想空間


一個弘揚主旋律,抵制三俗;一個堅持雅俗共賞,大俗大雅。一個是曲藝家協會的主席,一個是民間藝人,本來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恩恩怨怨,為什麼形同水火呢?


郭德綱當初闖蕩北京城,其實也想成為體制內的相聲演員,但是想拜師李金斗沒成功 ,據說是因為郭德綱已經了正式的師父楊志剛,而李金斗與楊志剛關係還不錯,礙於情面沒收郭德綱。

加入相聲體制內的願望破滅後,郭德綱開始成立相聲大會,即德雲社的前身。剛開始那會郭德綱也積極邀請姜昆姜主席,蒞臨現場指導。



當時的姜昆對郭德綱還是挺欣賞的,郭德綱于謙參加相聲比賽表演《西征夢》,姜昆就是評委,那時他們的關係還是不錯的,網上有視頻大家可以查閱。

他們矛盾的起因是,面對郭德綱的指導邀請,姜昆做為曲藝家協會的主席,從主旋律方面對郭德綱的作品提出了建議,希望郭德綱的作品摒棄一些低俗的東西。其實姜昆做為相聲的掌門人,對新人提出這些問題,也無可指摘 。

但是郭德綱也是個不甘示弱的人,他不認為這些俗的內容就是糟粕,郭德綱堅持相聲應該雅俗共賞。做為一個靠賣門票養家餬口的民間藝人,這麼做也沒什麼!就是開開玩笑而已。誰會把這些東西真當真呢!

正是因為對相聲的理念不同,導致兩人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後來再加上相聲界的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推波助瀾,雙方居然演變成勢如水火,到最後姜昆點名郭德綱的相聲低俗,庸俗,媚俗,即三俗,甚至要取締小劇場。而郭德綱開始在相聲段子裡指桑罵槐。尤其是郭德綱在說《濟公傳》的時候,用了個橋段,濟公說幫皇帝治病的條件是要跟太后親近親近,這時旁邊有個太監說:“你道德有問題!”,濟公就說:“這是哪個太監說的!”,從此兩人就結下樑子。

當初馬季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曾經希望馬老能給二人調教矛盾。但是被馬季老先生拒絕。馬老公開表示,我喜歡相聲,但是我討厭說相聲的人。馬老曾經專門給德雲社題字,也算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但是對於姜昆和郭德綱來說,既然德高望重的馬季都不想插手調解,估計這輩子雙方也再無和解的可能了。


靖逸軒主



郭德綱與姜昆之爭,緣起相聲流派之爭

郭德綱與姜昆二人對相聲的理解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姜昆是主流相聲代表,主張相聲要與時代同步,做到寓教於樂。

而郭德綱是典型的非主流相聲代表。主張相聲就是圖開心,我一說你一樂,就是相聲。

一個在體制內的舞臺,一個在小劇場



郭德綱儘管長長標榜自己非主流,但卻是正統的師出有門,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又師從相聲大師侯耀文。其間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梨園多年。

早在2006年,相聲界就針對郭德綱的相聲,提出要抵制相聲中的庸俗、低俗、媚俗成分,但後來反被郭德綱信手拿來當了包袱。隨後郭德綱藉此創作了相聲段子《我要反三俗》,被諸多人稱之為“郭式相聲”之中的經典。


郭德綱與姜昆的恩怨,在於“主流正統”相聲的沒落和“非主流劇場”相聲的崛起之間的較量

相聲的黃金期擁現出了大量的藝術家,大量的名段,可是由於相聲的表現形式受到了時間舞臺道具等等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了時代的衝擊,迅速衰落

那時的郭德綱對體制內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還是十分尊敬唯唯諾諾

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主流相聲的沒落,正是劇場相聲的崛起,隨後郭德綱遍紅遍大江南北

郭德綱與姜昆徹底決裂,開始真刀真槍是從2011年開始

  2011年姜昆向郭德綱開炮,姜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郭德綱,對郭德綱相聲的流行表示了強烈質疑。

對此郭德綱在微博上發表56字小詩,矛頭分明指向了姜昆,第一句就是:“楚河兩岸硝煙障,從來暗箭起同行。”

隨後二人你來我往正式開戰



從此兩人就結下樑子。


隨後,姜昆還聯合廣大相聲界同行發起抵制三俗倡議書,主題是自覺地拒絕低俗、庸俗、媚俗等相聲界的“三俗”現象,並在期間暗中批評過郭德綱則拿反三俗作為笑料調侃,稱其會遭到公眾的拋棄。



但是郭德綱似乎越戰越勇,在相聲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旗下德雲社的規模也逐漸壯大,自己和弟子也紛紛涉足各大綜藝節目和影視界。相比比較姜昆近些年卻很少有經典的作品出現了。

其實,無論姜昆還是郭德綱,作為相聲演員,他們面臨的困境是相同的。在文藝形式更加多樣、娛樂手段無處不在的今天,要想包袱個個抖得響,受到大眾持續不斷的掌聲,已經越來越難,但是郭德綱做到了,至少他讓很多人重新喜歡上了相聲,算得上是相聲界的“一股清流”了。

碼子不易,寫文不易,感謝評論指正,也請關注我,第一時間給你帶來娛樂圈的大事小情


減法娛樂


前幾年的老郭,一遇見媒體,聊的話題無非就是兩個:一是徒弟,二是同行。徒弟我們暫且擱置不談,今天來聊聊老郭與同行的恩怨情仇!

不知從何時起,老郭總會在德雲社演出裡將相聲演員劃分為兩大類:主流相聲演員跟非主流相聲演員。我們熟知的馮鞏、馬季、姜昆無疑屬於前者,而郭德綱、于謙等等一眾德雲社演員自然屬於後者。而老郭與姜昆的矛盾,自然也就成為了“主流相聲界”與“非主流相聲界”之間的矛盾!

本來二人沒多大恩怨,老郭剛小有名氣時,姜昆遇見媒體還說:“我挺看好郭德綱的,這個小夥子有想法,相聲也說的不錯。”但後來隨著德雲社的“做大”,郭德綱沒有處理好跟同行間的關係,相聲圈這麼大的一塊“蛋糕”,你怎麼能自己獨吞?再加上媒體的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姜昆帶頭提出抗議:“郭德綱道德有點小問題,不曉得觀眾為什麼會喜歡他。”郭德綱也不甘示弱,馬上做出回應:“楚河兩岸硝煙障,從來暗箭起同行!”好嘛,樑子這就算是結下了。

之後,姜昆呼籲相聲圈“抵制三俗”、對老郭相聲裡的“髒口”作出不點名批評、吐槽老郭代言產品……老郭創作相聲《我要反三俗》、爆料姜昆之女為出名主動“被潛規則”分別給予回應。

歸根結底,二人的恩怨是相聲裡“糟粕”的去留問題,姜昆想讓相聲“高雅”起來,郭德綱想讓相聲“草根”起來。

出發點是好的,奈何跑偏了……


歸來時當如是


實事求是的說,真的沒有什麼恩怨,因為姜昆即捧過趙本山同樣也捧過郭德綱,你問姜昆應該是“一頭霧水”,你問郭德綱本人他不好意思說,他就是想當相聲領軍人物,混個“協會主席”幹一幹,好迴天津有話題“白唬”:我郭德綱“人五人六”回來了。沒想過老天爺不賞臉,所以就“齜牙咧嘴”有誰是誰的亂咬一氣了。不喜歡“沾事”都跑了。他現在歸澳大利亞當文化“大屎”了。


萬能阿曼74257576


郭德綱進不了吃皇糧的曲藝團體,只能做個"小商小返養家餬口",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藝術和學識方面遠遠地超過了吃皇糧的主流相聲"藝術家、一級演員"姜昆先生,把相聲藝術從低谷中拉了出來,繼承和發揚了相聲事業,收入由餬口過渡到富人,相形見拙,無心、無形中打了姜昆的臉!!!所以姜昆千方百計要置郭德綱於死地,姜昆越是這樣做,越自我打臉。郭德綱則認為我井水不犯你河水,我們小小民辦曲藝團體向國家納稅養活了你們,你姜昆藝術水平不如我,"上帝"——觀眾不買你的賬,你拿我來開刀我當然不服你,表面上看成了非主流和主流對抗,郭德綱和姜昆對抗,而實際上是新與舊的對抗!大多數觀眾和姜昆為首的小數人對抗……


蓮花山山民


郭德綱與姜昆的恩怨,我覺得主要還是與體制有關。一個是把市場當上帝,沒觀眾就沒飯吃,生存就是動力。一個是把領導當上帝,吃皇糧,官本位,說別人可以大道理一套一套,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老實話,對姜昆反三俗我不覺得有什麼錯,因為建國以來,候寶林,馬三立,馬季都在用實際行動說新相聲,而不是照搬解放前的老段子。比如說馬三立塑造的馬大哈,馬季塑造的羅索,吹牛,都是在善意的諷刺。特別是馬季,一生都在用相聲的特點貼切現代生活,諷刺社會弊端,幽默風趣,回味無窮。可到了姜昆這裡,就只能是做裁判員了,他不算個優秀的好運動員,所以他說的大道理別人不服。郭德綱的相聲是純市場經濟,對挖掘,保留傳統段子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作為一門藝術要發展,出路還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