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半 夏

半夏,味辛平。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

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

咳逆腸鳴,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穀。

《神農本草經》言半夏性平,與現行教科書“性溫”不一致。現代多數中醫認為,半夏性平偏溫,其溫燥之性顯著,長於燥溼化痰,溫化寒痰。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雲:“半夏,生微寒,熟溫。有毒。”是對古今半夏藥性的最好解讀,乃生、熟(炮製前後)之故也。

半夏具有《本經》所言“下氣”作用的處方舉例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半夏為“散經絡寒邪”而治療咽喉腫痛的處方舉例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半夏

天南星科Aracea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Breit.的乾燥塊莖 。

半夏,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功能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溼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外治癰腫痰核。

【禁忌】半夏不宜與川烏、草烏、制川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鑑別要點】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0.5~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習稱“凹窩”,在凹窩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習稱“棕眼”;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拓展閱讀

中藥材鑑別術語

【凹窩】特指部分中藥材根及根莖類頂端脫落後留下的痕跡。

【棕眼】係指根莖類藥材在其凹陷的莖基痕周圍有很多麻點狀鬚根痕,又稱“麻點”。如天南星科類藥材。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拓展閱讀

——半夏的炮製品種

與臨床性效差異

【法半夏】為生半夏的炮製加工品。將生半夏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瀝淨。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均勻攪拌,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並保持浸液pH 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低溫乾燥。輔料比,半夏100kg,甘草飲片15kg,淨幹石灰10kg。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至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易破碎,破碎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甜,微有麻舌感。

法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功擅燥溼化痰,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姜半夏】

為生半夏的炮製加工品。取生半夏,大小分檔,用冷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取出瀝淨,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入白礬,與泡透的半夏共煮透心,取出,晾乾或晾至半乾時切薄片,或整粒乾燥。輔料比例,淨半夏100kg,生薑25kg,白礬12.5kg。姜半夏呈薄片狀,或呈類球形至不規則顆粒,表面棕褐色。質較硬,斷面淡黃棕色,具角質樣光澤。氣微姜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姜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功擅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用於痰飲嘔吐、胃脘痞滿等。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半夏

【清半夏】為生半夏的加工炮製品。取淨生半夏,大小分檔,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時,並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用清水洗淨,乾燥。輔料比例,每100kg半夏,白礬20kg。清半夏呈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紅紫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清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擅長燥溼化痰。用於溼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等。

名著論選

半夏,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磨塗癰腫不消,能除癭瘤。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唐·甄權《藥性論》

脾無留溼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溫而味辛性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溼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來源:本文選自《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從形味性效到臨床(2)》,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祝之友。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