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原創」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市場化進程

「原創」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市場化進程

「原創」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市場化進程

摘要: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人民幣匯率制度建設、涉外經濟法制建設等各個領域,市場化程度都在穩步提高。所有制結構方面,中國進行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並出臺了一系列對非公制企業的支持政策。另外,中國還積極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入WTO,使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JEL :O24,P27,P47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於2001年12月11日生效,中國正式成為WTO第143個成員國,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通過履行入世承諾,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各領域市場化程度穩步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一、 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加入WTO以來,我國與世界多邊經貿體制和國際規則、國際慣例順利接軌,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繼續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基本完成了由有限領域和範圍開放轉向倡導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的轉變,由強調政策性開放轉向強調體制性開放的轉變,由單邊開放向多變互動開放的轉變;與此同時,又大力推進由國內經濟均衡向內外經濟綜合平衡的轉變,由國際規則的參與者、執行者向國際規則的立法者、制定者的轉變,由強調發展中國家屬性向既強調發展中國家、又重視承擔大國責任的轉變。 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規模超過2.9萬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強國。實踐證明,加入WTO後的十年裡,我國對外開放不僅開創了全球範圍內新興經濟體發揮後發優勢,融入全球開放經濟體系,走國際開放式發展道路的成功範例,也成為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最鮮明、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進入21世紀後,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快速轉變,第三次技術革命加速推動服務業繁榮發展,我國服務貿易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服務貿易佔整體對外貿易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服務貿易表現出的經濟活力也越來越明顯。截止2009年,在WTO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我國已經開放104個,佔62.5%,接近發達成員108個的平均水平。其中,54個部門允許獨資,23個部門允許設立外資控股合資企業。

加入WTO後,貿易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政府行為更加規範,國際規則在經濟各領域被普遍採用,理論界對市場化程度的研究有了一種全新的視角,那就是將全球貿易和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聯繫在一起。因為歐美等國家在中國即使加入WTO以後,仍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對華反傾銷中採取岐視性政策,形成最嚴重的非關稅壁壘。因而,這一時期的市場化測量的指標體系不僅注重價格作用和資源配置機制,也注重政府職能轉換和與法律制度環境;不僅注重反映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最新成果,也充分借鑑國際反傾銷中市場經濟地位的立法標準和經濟自由度測度的相關指標,並在度量方法和指標採用上有較大創新。2001年以來,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在李曉西主持下,圍繞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展開了連續8年的市場化測度,形成多卷年度《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市場化測度的五條標準和33個測度指標,得出了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的市場化程度分別是64.26%、64.76%、67.07%、70.53%、76.03%、75.19%、76.19%、76.40%,並從中概括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階段和特徵。

「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

為在全面融入全球化的環境下如何對待外資、如何提升中國利用外資的質量等更加深入的問題。

“入世”後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突破之一是從著重“引進來”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基本國策,主要包括:採取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更廣義地講,還包括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外貿出口、到境外利用外資等各種利用比較優勢走向國際市場,獲取發展條件和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2001年《“十五”計劃綱要》將“走出去”與對外貿易、利用外資並列為“十五”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外匯管理從“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市場化作用,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注重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平衡。2001年後伴隨著中國經濟融入更加寬廣的世界經濟潮流中,原有的強制結售匯制度不能正確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面臨新的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建立能夠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第二,儘量減少由於匯率調整帶來的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尤其是對人民幣的惡性投機或短期內產出水平的大幅波動。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人民幣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同時明確提出人民幣匯率改革必須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由此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匯率彈性進一步擴大,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匯率改革進入了以建立健全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穩定為目標的新階段。事實上,自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不斷加快,累計升值已超過20% 。2006年7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破8”, 2008年4月“破7”,2011年1月突破6.6。進入新世紀,全球經濟趨於低迷蕭條,經濟失衡日益嚴重,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西方一些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甚至倒退。與之相反,中國經濟不僅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因此,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改變本國貿易逆差局面,不斷對我國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2011年6月,人民銀行再次公佈了匯率改革的思路與方式:強調了要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多種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及其變化更能準確反映真實的匯率水平。繼續按照已公佈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要堅持以我為主,使人民幣匯率的有序浮動符合我國經濟基本面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人民幣匯率浮動有助於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但不是針對與特定國家的雙邊貿易失衡問題。還要堅持採取漸進方式,為企業結構調整留出相應的時間,使企業逐步消化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影響。還要指出,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監測和管理,防範熱錢大規模流動給國內金融體系造成大的衝擊也是需要高度關注的。

入世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進入21世紀,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日益成為各國加速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方式。2002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標誌著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階段。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了積極實施自貿區戰略。目前,以兩岸四地為核心、以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功能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手段、以積極倡導與建立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導向的中國對外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雛形已經初步形成。

涉外經濟法制建設的新進展。按照世貿組織規則,我國在1999年底至2002年,清理了各項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並對原有貨物進出口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廢立改”,先後出臺了《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和與之配套的10個部門規章,涵蓋了我國進出口管理體制的各個方面。根據中央政府2001年9月的通知精神,地方各級政府也按照法制統一、非歧視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對1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予以全面清理。2004年7月,我國頒佈新修訂的《對外貿易法》,將實行了50年的外貿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初步形成了外貿管理的三級法律框架體系。完善修訂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統一、公平、透明的涉外經濟法律體系,比較好地調整了我國經濟主體與國外經濟主體的各類經濟關係。21世紀以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修訂舊的國際經濟貿易公約,參與制定新的國際經濟貿易公約,切實履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入世承諾。在2003-2008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我國與外國締結的各類條約、協定、協議和我國加入的國際條約共74件,2009年又批准了7件。

二 所有制結構在完善

10年來,中國在所有制結構完善方面,既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有對非公制企業的支持政策出臺。十六大報告中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經濟作為所有制改革的產物,已對經濟改革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一種新思路。

國有企業的市場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制度的市場適應性改革;二是國有企業產權的多元化;三是國有企業經營行為的市場化和規範化;四是國有企業市場退出機制的形成。市場化的目的是使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2003年成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初步理順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在這一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大型國有企業的產權多元化,不但完善國有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使得國有經濟佈局和戰略性調整邁出了新步伐,國有企業效益、實現利潤明顯提高。200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則標誌著出資人權益履行人的最終確立。《物權法》提出,“國家出資的企業,由國務院、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這裡,用“國家出資企業”代替“國有企業”的概念,進一步明確了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里程碑。

國有企業的產權多元化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僅就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組為例來進行分析。國有企業改組的主要方向是改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當然也包括中外合資以及與港澳臺的合資等形式。公司制改組,使國有企業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行政干預,並以市場規則運行。

「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

外貿易擴大,經濟效益增長,稅收比重提高。

為了解中國政府適應WTO的規則推進企業市場化,下面僅以2007年一年中公佈的有關政策為例來加以說明。2007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國資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快中央企業以總法律顧問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財政部和科技部印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這對成熟市場的形成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特別要提到的是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 “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截至2008年底,全國企業總數為970萬戶,其中99%為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70%的進出口貿易額,創造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50%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70%的新增就業人員和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可見,中小企業佔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半江山”。

2008年,私營企業戶數和註冊資本數在一、二、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分別為2.05:30.82:67.13和1.96:36.71:61.33,與2007年的情況相當,第三產業仍是私營企業發展的重點。2008年私營企業的戶數和註冊資本比2007年分別增長19.25%和25.03%。

「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原创」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市场化进程

引導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服務、指導和規範管理,共計36條具體措施,推動了中國的市場化進程。2011年10月國務院又出臺了九措施幫扶小微企業,更是表現了非國有企業的關心與支持。

三 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加入WTO對政府管理體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使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更明確了。一是衡量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有了更明確的標準,這就是將以是否符合市場經濟下政府的管理方式為判斷標準。世貿組織現有成員142個,其中120多個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近10個是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WTO的基本原則及協定、協議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二是直接推動了減少行政審批的決心。入世後,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不應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審批事項應一律取消。

這些年來,各地方政府從實際出發,組織實施了系列改革措施,集中清理和消減審批事項和數量,經過四次大規模的改革,國務院各部委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達到1992項,佔原有4100餘項的50%以上;地方政府清理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數量過半,有的地方甚至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審批項目。如四川省成都市自從行政審批改革以來到2008年,共進行了9次清理工作,行政審批事項砍掉了90%以上,由原來的1166項減少到了107項;非行政許可項目砍掉了近五分之一,從原來的1006項減少到210項。在簡化審批環節、創新審批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一站式”、“一條龍”行政審批服務大廳(政務中心、行政服務中心),大力推行網上審批,簡化審批程序,切實保障各類審批方式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方便了群眾辦事。

WTO使政府對社會管理的手段更透明瞭。中國政府已採取多種措施,提高政策的對內透明度:比如:向社會公開政策、法規,有些地方已開始免費贈送政府公報;同時,中國政府已成立相關機構,通過提高與WTO交流來提高對外交流的透明度,如外經貿部成立的世貿組織通報諮詢局主要負責對外界解釋、通報中國有關外貿政策、措施。

WTO使政府對企業從差別管理走向平等管理,從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理。10年來,中國政府努力在推行WTO的不歧視原則。不僅對各成員國提供公平待遇,而且,對國內各類企業提供平等待遇。即在市場準入、貿易條件、解決貿易糾紛等方面,都是公平競爭的;二是在打破行業壟斷,鼓勵企業競爭;三是培育和健全社會中介組織,促使它們規範運作,健康發展,成為承擔政府管理社會服務的具體組織者和市場競爭秩序維護者。2008年開始,中國工商系統開始全面推進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法治化(“四化”)建設,在市場監管的各項工作中構建長效機制。比如,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12315申訴舉報制度、商品准入退出制度、個體工商戶分層分類登記制度等等,覆蓋工商工作方方面面。

WTO促使政府與法律的分工更明確了。10年來,中國政府努力減少行政干預,進一步規範政府行為,嚴格依法行政。2007年,國務院公佈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舉措,對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政風建設,預防腐敗現象,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行政權力在加強,這種非正常的管理現在正在走向正常的管理,其中重要的推動力來自市場化。同時,中國努力提高立法和執法中的統一性、連貫性和透明度。

WTO使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更考慮國際慣例與及國內外經濟互動影響了。10年來,中國政府統計方法、數據採用上進一步做到與國際一致,這是解決好制定政策的數據基礎問題,也關係到政府公信度問題。同時,從不適應將制定國內政策與外部世界協調,逐步走向了習慣並主動建立各種雙邊或多邊機制進行協調與溝通。

總體上講,入世後我國政府的職能不是弱化,而是轉化,是由計劃經濟下的政府職能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從各國經驗看,弱化一部分行政管理權如對企業經營的管理權同時,還需要強化另一部分行政管理權如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管理權;減少對經濟命脈部門和產業的行政調控權的同時,必須強化對此的法規監管權。現代社會中,對政府管理的需求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強了,只不過對管理方式要求變化了。加入TWO有助於政府管理體制完善,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有助於平穩入世,健康發展。當然,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離人民的要求,離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是有不小差距的,還需要繼續改革與完善。

入世以來的實踐證明,入世對於中國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列主義;十五年入世談判,經協商同意送來了一大套協議;前者引起世界的震動,後者引起世界的贊同;前者送來的是革命,後者送來的是建設。入世表明世界承認中國,支持中國按平等的規則走向法治,這是百年來沒有過的。其意義將非常之大。經濟上利大於弊,政治上穩定了基本格局。相信再過50年回頭看,對這件事的意義才會有真正的歷史性深入認識。

主要參考文獻

盧中原:《改革時代的經濟學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範恆山.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進展和重點任務[J].經濟研究參考,2006(74).

樊綱,王小魯,朱恆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 經濟前沿 》,2007年 6期。

吳敬璉 著 《吳敬璉改革論集》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8年

李曉西、曾學文、趙少欽等:《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市場化進程卷》,2008年5月,重慶大學出版社。

李曉西:《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及其若干思考》,《改革》,2008年第4期。

張卓元:中國經濟學6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陳宗勝、任重、周雲波:《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本質和特徵研究——基於改革開放30年的路徑演化分析》,《財經研究》,2009年第5期。

李曉西著 《中國市場化進程》人民出版社 2009年“輝煌歷程書系 --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重點”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著,《2010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李曉西:《時代變遷中的求索與吶喊:改革開放30年回顧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曉西主編,《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影響及對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年

遲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國未來30年的強國之路》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0年

李曉西、胡必亮等著《中國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報告2011:中國經濟新轉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年1月。

[1] Lu, Zhongyuan. 2006. 改革時代的經濟學思考.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 Fan, Hengshan. 2006. “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進展和重點任務”.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74).

[3] Fan, Gang et al. 2007. 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報告.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4] Jiang, Xiaojuan. 2007. “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6).

[5] Wu, Jinglian. 2008. 吳敬璉改革論集.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6] Li, Xiaoxi et al. 2008.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市場化進程卷.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7] Li, Xiaoxi. 2008. “Advancing Chinese Market Reform and Some Consideration”. Reform, (4).

[8] Zhang, Zhuoyuan. 2009. 中國經濟學60年.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9] Chen, Zongsheng et al. 2009. "Research on Essence and Featur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ira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oute Evolu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5).

[10] Li, Xiaoxi. 2009. 中國市場化進程.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2010. 2010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2] Li, Xiaoxi. 2010. 時代變遷中的求索與吶喊:改革開放30年回顧思考.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3] Li, Xiaoxi, ed. 2010.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影響及對策研究. Beijing. Science Press.

[14] Chi, Fulin. 2010. 第二次改革:中國未來30年的強國之路.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15] Li Xiaoxi, ed. 2011. 中國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報告2011:中國經濟新轉型.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