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21世紀什麼最貴?開發者。

設計:火柴Q 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

「甲子趨勢」No.19

1983 年,一批開發者受邀到加州蒙特利(Monterey)參加蘋果開發者大會,這是本週二剛開幕的第25屆WWDC(蘋果世界開發者大會)的原點。

當年,開發者們有幸見證了剛誕生的Lisa 電腦。“One more thing”則是,年輕不羈的喬布斯第一次對外展示了那則一年後即將轟動全美、引起巨大爭議的廣告 “1984”。

Macintosh廣告“1984”

*也有人認為喬布斯是在1984年的一場股東會上第一次對外展示這則廣告,並發表了指責IBM的演講。

廣告中,一群面如死灰,動作整齊的人正在聆聽屏幕上一個碩大頭像的演講:“我們思想上的統一,比世界上任何軍隊都強大……”與此同時,一個穿背心和運動短褲,戴隨身聽的年輕女孩掄著錘子拼命奔跑,直到最後把大錘砸向了巨幕。

這一意象來自奧威爾的小說《1984》。廣告最後,蘋果告訴所有人:你會知道,為什麼1984年不會變成《1984》(And 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廣告裡的碩大頭像諷刺的是IBM的壟斷和專制。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WWDC的前一天,傳出微軟75億美元收購GitHub的新聞,一時激起吐槽無數。

開發者不滿的對象不僅限於微軟。他們不想看到獨立運營的代碼存儲和託管平臺GitHub被任何大公司收購——谷歌、甲骨文,每一個假設都引起揶揄,就連昔日打破1984鐵幕的蘋果也進入了當年被自己諷刺的“IBM們”的陣營。

在開發者活躍的CSDN和知乎等社區,關於微軟的段子是這樣的:“大家以後將使用Github家庭版,Github社區版,Github專業版,Github企業版,普通程序員建議訂閱使用付費軟件Github365。”關於蘋果的也好不到哪兒去:“要是被蘋果收購,估計所有開發者都要有Mac才能訪問,移除代碼還得要Apple ID”。

6月4日,GitHub的競品GitLab迎來遷入高峰。開發者們用腳投票,用行為來表達對微軟未來操控 GitHub、盜取用戶代碼數據的可能性的擔憂。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GitHub收購消息發佈後,GitLab迎來遷移高峰。

無論是蘋果,還是微軟,都面臨著同樣的無奈事實:

開發者地位正越來越重要;

開發者正在遠離大公司;

而大公司卻恰恰需要開發者。

這一次,開發者不再是拓荒時期的牛仔、嬉皮士和獨行俠。連結、協作、以及有如糧食般的海量數據是開發者重塑世界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個人、組織和整個社會都面臨一個共同議題:如何適應正在成形並崛起的“開發者文化”和開發者共同體?

我們未來將生活在怎樣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技術和增長為核心之一的新文化範式,是更像那個掄鐵錘的女孩兒,還是那個發表演講的頭像。



時代寵兒

要說明現在開發人員有多受重視,只需看看規模逐年擴大,曝光度和關注度逐年提高的各類“開發者大會”。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公司內部的“工程師”,各類大會中被稱呼為開發者的群體,更多指外部開發者。

根據GitLab發佈的《2018全球開發者報告》估算,全球開發者數量在2100萬左右,大多數供職於硬件、服務以及SaaS等行業的中小型企業中,且其中21%的人“不上班”,而是與團隊遠程協作。

在中國,已有70萬個人開發者接入GitHub社區。他們“埋伏”在北京中關村、西二旗、杭州西溪、深圳南山或任何你意想不到的角落。

開發者已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力量,是互聯網大公司生態得以運轉的重要力量。

所以在今年的WWDC上,蘋果CEO庫克開場就對6000多名開發者講:

“歡迎回家,開發者們!”

相信他是真心的,因為數據不會騙人——蘋果App Store 十週年,200多萬個應用,收入累計突破1000億美元,平均每個應用帶來收入5萬美元(蘋果與開發者3-7分賬),每週5億訪問量——這背後是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200萬開發者的支持。

這次WWDC也是近年來最“軟”的一次。蘋果沒有展示任何硬件產品,第一天的開幕式全部圍繞iOS、macOS、watchOS、tvOS四大操作系統展開,並公佈了包括AR開發工具ARKit 2.0和機器學習訓練平臺Create ML在內的一系列針對開發者的新動向。

其目的再明顯不過:突出開發者的位置,以吸引更多人才充實蘋果生態。

微軟“苦追”GitHub也是出於相同的考慮。

作為面向開源和私有軟件的代碼託管平臺,目前GitHub服務150多萬家機構,彙集了2800多萬名個人開發者,託管了8500多萬個代碼庫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符合開發者“調性”的活躍社區,開發者們熱愛在這裡交流、分享、協作甚至養成了沒事貓在這兒的習慣,以至於GitHub被戲稱為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社區“GayHub”。

GitHub在2015年的最後一輪估值是20億美元,而現在的收購價是75億美元,翻了3倍還不止。GitHub的巨大價值就在於它能讓微軟更好地與千萬數量級的開發者接觸。

公佈收購消息後,微軟CEO納德拉第一時間轉發Twitter,並寫道:“Microsoft + GitHub = Empowering Developers(微軟+GitHub=賦能開發者)。”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納德拉在收購消息公佈後發佈的Twitter

在蘋果的WWDC、微軟的Build大會、谷歌的I/O大會、Facebook的F8大會等由大公司發動的紛繁開發者大會之外,各類開放的開發平臺也在凸顯公司對開發者的重視。

2015年之後,隨著人工智能(主要是機器學習)商業化的興起,這一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這進一步增強了開發者的力量。

美國科技公司是開發平臺這一潮流的引領者。

谷歌開源了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微軟推出了CNTK,Facebook推出了FastText,亞馬遜把MXNet作為官方深度學習平臺,IBM推出了SystemML,學界、第三方、開源屆也誕生了Theano、Caffe、Apache Spark等工具。

中國科技公司雖慢人一步,目前也都已佈局開放機器學習平臺。百度在2016年開源了深度學習系統PaddlePaddle,接著騰訊在2017年開放了分佈式計算平臺Angel1.0。

在語音領域,最被媒體和消費者津津樂道的是BAT全面進入“智能音箱”戰局,但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智能音箱”背後的語音開發平臺的競爭

——百度的DuerOS、阿里的AliGene、騰訊的“雲小微”、科大訊飛的“訊飛開放平臺”……此外,百度還有Apollo自動駕駛平臺。

在這個階段,大公司都明白且踐行著“生態>產品”的策略,而生態的關鍵就是“人氣”——人和人、人和組織發生高頻的、重要的交互,並形成依存關係的地方才有生態。

葛優有句話說得很對: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而現階段,貢獻產值和增長最快的人才類型之一正是“開發者”。

得開發者得天下。互聯網公司的終極角力,就是“吸引開發者”的競賽。

市場表現也證實了這個邏輯。

WWDC 開幕當天,蘋果股價一度上漲至 193.42 美元,收於 191.83 美元,市值達到 9428 億美元,再創近年新高。蘋果有望成為美股歷史上第一個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公司。

巨頭誠意

開發者成為“新英雄”,是因為科技日益成為“新宗教”。

近幾年,人類迎來互聯網之後的新一輪“技術爆炸期”,技術紅利解鎖了新的商業想象。

全球的研發投入都在增長。根據歐盟2017年發佈的《行業研發投入計分表》(The 2017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在研發投入佔世界前90%的2500家公司中,研發投入相較前一年總計增加5.8%,已是連續第6年快速增長。

其中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領域是中美研發投入最大的行業,ICT佔中國總研發投入的44.1%,美國的相應數字是49.2%。

中國在全球研發投入上的佔比近十年持續上升至18.8%,但相比於經濟總量仍然較小。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樣本來自從2007年至2016年間,可獲取公開數據的1697家公司

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前後,也有一個開發者的“黃金時代”。但那時,開發者的價值並不像現在這樣被廣泛認知,傳統行業的許多巨頭尚未深刻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彼時,開發者更多是靠自身的力量邊緣突破,“逆襲上位”。於是有了車庫裡誕生的蘋果,有了宿舍裡冒出來的Facebook。

而現在,一個重要的轉變是,巨人們在向開發者爭相“送上肩膀”。究其原因,是因為今日的巨人本就是上一個時期憑藉技術崛起的老一代“新貴”,他們深深受益於開發者這個角色本身,正如草莽出身的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心裡想的是“安得猛士守四方”。

開發者地位上升的另一層原因是,我們已走到互聯網紅利末期,市場重新進入新一代技術開荒期,新商業機會的技術門檻徒增:雲計算、大數據、AI、區塊鏈……無一不需要大量開發者來貢獻力量。

所以微軟對GitHub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在2014年成為微軟CEO後,納德拉先後將戰略調整為“移動為先云為先”及發展“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而開發者用哪家的底層代碼和開發環境,就意味著更有可能接入哪家的後續服務。

微軟收購GitHub,重要原因之一是“為雲服務引流”——微軟需要這樣一個對開發者有吸引力的社區。GitHub將歸屬於微軟的“雲計算與人工智能平臺”部門,以期和微軟的雲服務Azure產生協同效應。

另一方面,開發者自身也在尋求更大規模、更靈活的協作,和更好用的工具與環境

如今,技術的複雜度早已超過車庫“孤膽英雄”的能力範圍。王小波一邊寫《黃金時代》,一邊編中文編輯器和輸入法的90年代傳奇難再複製。強強聯手的“復仇者聯盟”,或者“斯巴達300勇士”才足以承擔一些複雜的開發。另一方面,已有的架構、系統、產品也需要歷次迭代、升級,這涉及到不同時期的程序員如何合作的問題。

“全世界開發者正在團結起來”,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共同體,他們的交流正越來越多,他們的影響正越過技術範疇,滲透進商業世界甚至是流行文化。

於是,對大公司來說,“如何吸引開發者”,成為了最最重要的戰略命題。

開發者文化底色

作為“共同體”的開發者,共享部分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他們對何為正確、何為榮耀、何為“牛逼”、何為無恥有一些共通的看法。

要吸引、打動開發者,必須對這些共通看法有分析和了解。

GitHub被收購之後引起的吐槽和反彈,讓人們看到了這一文化中的幾個關鍵詞:開放、開源和反壟斷

GitLab的《2018全球開發者報告》證實了2018年將繼續是“開源”的一年。在總共5200多名受訪開發者中,超過92%的人同意開源工具對開發創新至關重要,接近50%的人表示他們使用的絕大部分工具都是開源的。

對開放和反壟斷的推崇,要追溯到目前成為開發者文化主流的“美國開發者”的根源:70年代的硅谷。

早期的極客其實深受60年代發源於硅谷附近舊金山的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嬉皮士文化中對政府、大機構的不信任,對自由、開放的推崇和強烈的反戰情緒,剛好契合並推動了電腦從軍方、政府的巨型機向家用PC,從專用、封閉架構向標準、開放架構的轉變。

蘋果的另一位史蒂夫,發明了蘋果1和蘋果2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就認為自己除了沒吸毒基本就是嬉皮士。

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這對搭檔做的第一個產品“藍盒子”也頗具嬉皮士色彩,這是一個可以利用電話公司系統漏洞盜打長途電話的小玩意兒。他們甚至給身在梵蒂岡的教皇保羅六世打去了電話,自稱是尼克松總統的代表基辛格。

GitHub被微軟收購引起不滿,是因為微軟一度是這種“開放”價值觀的對立面。

微軟的“黑歷史”在於,在其鼎盛期,奉行“一山不容二虎”的壟斷策略。比如他們曾直接在廣告中對比自己和開源系統Linux,稱基於Linux的免費方案雖然部署起來便宜,但維護卻需要巨大成本。

這種對小公司、開發者不友好的姿態,在時代變化後,直接導致業務失敗。其實在GitHub誕生兩年前,微軟就曾於2004年推出自己的開源平臺CodePlex,谷歌於同年推出了Google Code,但它們都競爭不過中立、獨立的GitHub平臺。2015年,谷歌關閉了Google Code,2017年微軟也宣佈開始關閉CodePlex。

在有些領域,“遠離大公司”本身就是需求。大公司需要適應這種新文化,在其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感

但目前巨頭林立的情況說明,早期開發人員的浪漫想象,並無法完全改變堅硬的商業邏輯,當資本參與遊戲之後,能形成壟斷的領域為何不追求壟斷?

所以現在來看,“開發者文化”裡更具實質影響力的一個特質是他們對“學習”和“進步”的無限渴望。這種想法更契合逐利的商業規則,因而也更容易被接受和放大。

作為一個開發者,停止學習就是死亡。“學習和成長”的成就感已深入骨髓成為一種情感反應,攀登高峰和攻克難題本就令人興奮和愉悅。

這種追求進步的想法,對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發者成了那群不斷創造新蛋糕,不斷創造“阿爾法”的人。

從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到商業平臺,到包括遊戲、AR、VR、AI、雲計算、萬物互聯在內的所有事情,各種新概念紛至沓來。這背後都有開發者夜以繼日的熱情和努力。

反過來,這又讓商業保持了對技術的依賴性,讓解決方案始終在更新換代,從而繼續維持著開發者整體的“黃金時代”。

這便是開發者時代到來的特徵:永遠的技術迭代,永遠的不可替代。

如何“討好”開發者

所有人都想成為開發者。

在今年的WWDC上,庫克說:“我們相信編程是一項關鍵技能,世界上每所學校都應該教授這項技能。”

在哈佛大學,數年來最火的大課,不是文史哲、也不是“幸福課”,而是CS50(Computer Science 50),其上課地點在能容納1166席的環形劇場、哈佛最大的講堂桑德斯劇院。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CS50的課堂

2017年秋季,CS50再次蟬聯最受歡迎的課程。

互聯網巨頭終極戰場:得開發者得天下|甲子光年

2017年秋季哈佛課程註冊排名:第二名EC10是經濟學課程,第三名STAT110是概率學課程。

包括美國、英國、芬蘭等的22個國家和地區已在K12教育階段全面或部分引入計算機、編程課程。2017年以來,浙江、北京和山東,陸續將編程語言Python納入高中課程和高考內容。

所有公司都想變成科技公司。

頭號課題就是,如何“討好”開發者——不是用錢、用待遇,而是真正讓開發者“心動”。換句話說,比的是誰能有意識、有戰略地對外、對內都樹立一套符合開發者意識的文化形象。

第一,品牌即戰略。樹立“對開發者友好”的形象已陸續成為各家公司的戰略重點,而且不要試圖作秀——開發者很容易分辨“不真誠的表演”。

谷歌的開發者大會叫I/O,意思是Innovation in the Open,開放中創新,谷歌多年來成功維持了這套形象。雖然谷歌也有黑歷史:比如收購了很多新銳小公司、小團隊,但之後並未好好發展;比如在AI領域發了不少論文,但外部團隊卻很難復現。但谷歌就是口碑較好,以至被戲稱為“穀人希”——“谷歌,人類的希望”。微軟則嚐到了之前不開放精神的惡果,在收購GitHub後遭遇“用腳投票”。

納德拉繼任鮑爾默執掌微軟後,微軟全面轉向開放,並積極地形成“對開發者友好”的形象。

從2014年開始,微軟在GitHub大量公佈開源代碼,其中包括微軟.NET 等核心代碼;2014年10月,微軟還開源了編程基礎工具“.NET”框架。之後,微軟陸續開源了Chakra JavaScript引擎、Visual Studio的MSBuild編譯引擎、面向深度學習的Computational網絡工具套件、打造跨平臺應用的Xamarin……

2015年,微軟已成為GitHub上公開代碼最多的組織,以16419個開源項目超過了Facebook(15682)、Docker(14059)、Angular(12841)和谷歌(12140)。

在實際業務層面,這種形象轉變已讓微軟得到了好處。

2014年11月.NET Core遷移到GitHub上之後,3個月內,就有超過1089個.NET Core項目分支(fork)和超過250個pull請求,為這個項目貢獻的外部開發者數量已超過了內部開發者。

GitHub聯合創始人克里斯·萬斯特拉斯會選擇微軟,正是看到了他們對開放社區支持的決心。他把宣佈被收購信息的官方博客文章命名為《GitHub的光明未來》,他說:“10年前GitHub第一次發佈時,我根本不會想到這樣的標題。那時微軟是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開源和商業,就像油和水一樣無法融合。”但現在,他相信微軟也同意GitHub的理念:“下一個十年的軟件開發,將完全圍繞開發者。

第二,創造學習樂園。開發者是一群厭惡重複,對新東西興奮,對認知停滯焦慮的人。科技公司必須滿足開發者“學習、突破、成長”的需求。

一種手段是“先擒王”,吸引技術大牛,這是為什麼不管在公司內還是創業領域,技術大牛都身價倍增的原因。因為開發者習慣“挑同事”,優秀的人總想和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共事,以天天享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快感。

對學習需求最旺盛的、剛入行的開發者來說,甚至願意少點錢,換一個和大牛親密接觸的機會,所以部分小型的初創公司可以吸引到一些最聰明的年輕人。

更長期見效的方式是在內部創造良好的學習、分享環境,比如現在許多國內大公司,如阿里、騰訊都在組織內部黑客馬拉松,讓開發者從日常工作中暫時抽身,帶著完全自主的趣味、興趣,解決最想解決的問題。

One More Thing

不過極力討好優秀開發者的巨頭,可能正扮演著羅馬人的角色,招徠日耳曼人做僱傭兵,但卻反因日耳曼人而分崩離析。

GitLab的調查顯示,遠程辦公的開發者團隊相比每天去坐班的開發者團隊更高效、更快樂、更滿意。

公司服務了開發者,但最後,這些崇尚自由、在家辦公、開源的開發者卻可能創造出不需要公司的新協作方式。

開發者本身也會遇到邊界。技術,尤其是對技術進步的無限渴望,需要一套鉗制手段和反思精神來平衡。這也健康的“開發者文化”的必備部分。

連接惡作劇和梵蒂岡的藍盒子讓當時15歲的喬布斯意識到,僅用一塊電路板就可以控制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

技術即權力——只是當時,這種權力看起來無傷大雅而且很酷。

但權力就是權力,它始終需要一個鐵籠,這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重保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