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古代人的“春運”

說起春運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現象。它是指中國在農曆春節前後發生的一種大規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現象。以春節為中心,大概40天左右。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的《人民日報》。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週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裡,有3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佔世界人口(約70億人)的3/7,相當於全國人民進行兩次大遷移,相當於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中國春運創造了許多的世界之最。

古代人的“春運”

而在我國古代,春運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公元730年,唐朝開元十八年,30歲的李白在長安城玩了一年,到年跟前打算回家了。他要從陝西長安出發,往西走到大散關,再走陳倉道,翻越秦嶺和大巴山,再沿著金牛道回到四川江油的家。全程1800裡,600裡平地,1200裡山路,只能騎馬或步行。李白大概走了1個月,所花路費12貫錢,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萬元。對於李白來說,回趟家全年工資的1/3被花掉了,真心傷不起啊!

古代人的“春運”

公元1061年,54歲的宋朝大文豪歐陽修官居二品參知政事。帶著家眷和僕人從開封回到江西永豐的老家。先坐馬車,大概700多公里,再坐船大概300公里,差不多花了30天時間,60兩銀子,摺合現在人民幣4萬元左右。宋朝公務員的工資很高,對於歐陽修來說當時年薪在60萬元左右,花那點路費也不算啥,只是這時間有點長啊!

古代人的“春運”

公元1566年,海瑞坐馬車從北京出發,途經濟南、徐州、合肥、南昌、贛州,直達廣東湛江,然後乘船回到老家廣東瓊山。

大概走了8000多公里,花了24兩銀子和60天左右的時間。明朝時海瑞的年薪大概在人民幣3萬元左右,回趟家差不多花了一半,真是想說回家不容易啊!

古代人的“春運”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57歲的紀曉嵐回家過年。從北京出發,一路馬車,途經良鄉、涿州、新城縣、白溝、雄縣、任丘,最後抵達河間,大概420裡。花了6天時間和6兩銀子。紀曉嵐年薪在60兩銀子,回家過年對他來說,那都不是事兒!

總的來說,古代人回家過春節可真是難於上青天啊!春運難度之大難以想象!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有飛機,有高鐵,有長途車,條件可是好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