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今天我打算分享一個“非典型”的階層提升故事。

從不同的階層裡爬出來,難度不同,方式不同,捅破階層天花板所需要的素質也完全不一樣。

1

我有個發小,小學的時候,他整天就一副面黃肌瘦,營養不良的樣子。

“你爸你媽是不是常年都不在家?”,“是的,他們去了上海,做餐飲生意”。

他,和更小的弟弟,還有他的爺爺,一起在一間不到60平米的宿舍裡蝸居著。腿腳有些不便的爺爺,騎著一架28寸的大自行車,每天完成買菜、接送兩兄弟上學放學、去工地接零活等幾道工序。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帶著兩個留守兒童的爺爺,似乎並不認為自己的日子過得有多苦。“他爸媽寄回來的錢,加上我的退休金、幹零活的工資,我們幾個人真的夠用了。”

“夠用”這個說法,其實是自欺欺人。那時候冰棍只要5毛錢一條,我經常看到發小拿著不知道從哪裡撿的破玻璃瓶,去跟廢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員討價還價。最後,興沖沖地握著手裡的鋼鏰,飛快地往零食小賣部奔去。

所以,這個發小,給全體師生留下的印象就是“家庭困難”、“生活拮据”、“疑似孤兒”,因此,我們平時在學校裡沒少給他一些特別優待——作業本、橡皮擦、圓珠筆、墨水之類的文具,我們都是連借帶送地讓給他用。

後來我們在高中之後就沒怎麼聯繫了,直到大學畢業後幾年,我在上海出差,終於與闊別多年的發小在外灘重逢。

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發小現在上海有四套房子,活脫脫的當地高淨值富產。據說現在他們家開的餐廳,已經有了八個分店。這真的是從“留守兒童”到“魔都富產”的逆襲翻身啊。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2

“你以為我有什麼過人特長?其實就是我爸來上海來得早,當時生意做得早,買房買得早,要不我一個二本文憑,能有什麼職業競爭力?”發小這樣說道。

“我跟你說,你們這些書生,就是讀書讀傻了。我也看過你們在網上發的那些文章——整天什麼要實現財務自由,實現階層提升?真是搞笑……其實能不能階層提升,就是看運氣。運氣好的,趕上了時代的紅利,豬在風口上都能飛起來。”

“還有我看你們這些寫手大V,整天說什麼留守兒童日子過得多慘多慘,其實我跟你說,讓孩子‘留守’家鄉這個問題二三十年前就有了,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而且,這是‘階層提升’必須付出的代價,誰不想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養啊?可是,經濟成本允許嗎、時間成本允許嗎?如果那時候我和弟弟不是在老家上學,而是在上海上學,那我們全家都要喝西北風了……我爸當時在上海買的第一套房子,連房貸都還不起,更別說當時上海動輒大幾千的學費!”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我爸我媽,我爺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想明白了,如果我們一家人都留在老家,過過小日子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祖祖輩輩,都將是一個四線城市的工薪階級。所以,我爸媽說,怎麼也得去大城市打拼一下,搏一搏。”

“所以,當時全家一合計,讓爺爺一個老人辛苦一下,帶著我們兩個孩子在老家撐一撐……是的,爺爺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搭上三代人的努力才混得一個相對體面的日子——我和弟弟犧牲了童年,爸爸媽媽犧牲了家庭,爺爺更是犧牲了他本該享福的晚年……你說這個代價值不值得?”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是,小時候我真的很恨我的父母,為什麼我家明明不算窮,卻偏偏要我過窮孩子一樣的童年,我這個留守兒童也沒少遭到同齡人的恥笑——但是,沒有這些過去,我們家也不會有現在。”

“所以我說你們不要整天抱怨什麼房價又高了,物價又貴了,說什麼一線城市混不下去,要去四線城市過安逸生活了……我的建議是,你把牙齒咬碎了吞進肚子裡,也要儘量在北上廣深扎住腳跟——為什麼?”

因為你只有在一線城市穩住,你的孩子才有拼爹的資本,你孩子的起跑線才能和其他在老家的同學不一樣——你現在在深圳對吧,你努力混下去,你的孩子就是深二代,你混不下去,滾回老家,那你的孩子以後就只能是村二代。”

3

“發大財,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需要運氣的。但是,如果足夠努力,混得也不會太差,發點小財機會還是不小——但是現在網上那些白領啊、中產啊口中的‘努力’都是打折扣的……整天一不順心,就辭職歐美遊;老闆叼兩句,就說自己壓力大要得抑鬱症;孩子沒進貴族學校,就怨聲載道藥丸藥丸……

“不說別的,敢不敢像我爹孃、爺爺這樣,三代人兩地分居幾十年,幾代人甘苦共濟禍福同當,一起努力拼出一個未來?而那些又想準點上下班、又想大手大腳消費、工作上受不了半點委屈、還想把孩子放在溫室裡供著的中產,那算了吧,還是過過小日子適合你,求仁得仁,你根本連‘努力’這個詞語的邊都沒摸到,就不要想著什麼‘階層提升’的破事了。”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讓孩子當‘留守兒童’,這聽起來很殘酷,很沒人情味,但是,這有時候真的是綜合了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工作情況,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因素,經過利弊權衡和分析取捨之後,不得不做出的一種現實的決定。你說小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很慘?是,我知道那很慘,我也是這麼過來的。但要我抉擇的話,我寧可要一個成功但是有些疏遠的爹,也不要一個天天陪著我但是很平庸的爹。這是現實,也是無奈。”

“如果我不是留守兒童,而是讓爸爸媽媽天天膩著我,我今天根本沒有依靠父輩積累,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

4

我承認,發小連珠炮似的理論,把我的三觀全部震碎了。

原來,這個世界上,為了提升一點階層地位,有些人竟然“努力”到這種程度。

我過去曾以為,“努力”就是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如果因為工作透支自己的精力甚至生命,就已經是非常不得了的“工作狂”了。

結果我的發小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

人家的“努力”,是全體家庭成員的集體“努力”,居然連退休老人和未成年兒童都毫不鬆懈。

我們曾以為,一個家庭,只要就業人口足夠努力,就能給全家人帶來一個好的生活。

結果人家是不分就業人口、退休人口還是入學人口,都各自承擔起了一部分責任——除了父母足夠拼命之外,還要孩子甘當“留守兒童”、退休老人甘當“孫兒保姆”,用長達幾十年的低消費、低質量生活,來為事業成功進行鋪墊。

他們這樣的“努力”方式,按照當下的主流輿論,肯定被批為“滅絕人性、漠視老人和兒童權益”,但是,這恰恰已經是二十年前的“留守兒童”們,階級躍升,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所必需承擔的代價。

原來人家是用這種方式“拼爹”、“啃老”的——富二代拼爹靠的是父輩的財富、身份和光環,而窮二代的拼爹方式,就是靠一個更加勤勞、更加節約、更能為後代吃苦的爹啊。

5

留守兒童,更多地把“階層提升”所需要的痛苦和代價,前置到了童年階段。他們早早就承受了貧窮拮据和父母分離之苦。而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可能擁有相對物質更寬裕和精神富足的童年,但由於父輩沒有在大城市奮力拓荒,缺乏當地財富和當地人脈的歷史積累,這些“正常孩子”等到成年之後才來經歷打拼的艱辛,也很難超越父輩的階層天花板。

現在網上那些“我爸媽為什麼沒有在北京給我買一套房”、“憑什麼深二代靠父輩資源就混的那麼好,我卻不行”的抱怨,多半就來自於職場受挫的“正常家庭”的孩子們。

他們的父輩既沒有努力投胎成一線城市土著的逆天運氣,也沒有努力躋身一線城市的拓荒大軍,卻又垂涎著富二代嘴裡的金鑰匙——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公平,說白了,人家是用兩代人、三代人的接力爬升到那樣一個階層位置,而你才剛剛起跑,怎麼能跟人家比

那個連冰棍都買不起的“留守兒童”,現在在上海有4套房8家分店

也有人會說,我也認識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爸媽也沒發財啊。

當然,我發小父母的“成功”經驗並不是普適性的——並不是每個犧牲了家庭生活質量的奮鬥者,都能如願以償地飛躍階層龍門,人生的取捨和權衡,永遠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

“階層提升”也不是所有人的終極目標——有些人的人生就是把存款揮霍殆盡,圖求更多的“人生體驗”和“見見更大的世界”;有些人想要的是“現世安穩”、“家庭安穩”、“工作安穩”,只想用中等程度的努力和代價,換取一箇中等質量的人生;而有些人寧可犧牲一部分家庭安穩和天倫之樂,也要攀登事業巔峰……

總之,任何抉擇都是有得有失、有利有弊。這個世界,冥冥之中是遵循“能量守恆定律”的,“取得”和“捨得”大致是保持平衡的。

所以,你要是想回到四線鄉村過上閒雲野鶴的日子,就不要顧慮20年後你的兒女們會不會怨憤“我爹媽當年怎麼沒在大城市給我買套房”?然而,你若是想分配更多的精力在事業上,給兒女們留個體面一點的起跑線,就得承受兒女們“為什麼爸媽平時都沒什麼時間陪我”的指責。

北上廣深混不下去所以回三線城市?也許每一個正在一線城市疲於奔命的加班狗們,內心都無數次閃出過這樣糾結的疑問。然而,回到三線城市,沉重的生活負擔是可以卸下了,但你的子女,卻又把起跑線挪回到了和父輩們一樣的歷史起點,你沒有給你的後代們任何資源積累和人脈積累,階層躍升的“代際接力賽”,你這一棒相當於完全沒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