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假如我是得到的產品經理,我會怎麼解決週末活躍度低的問題呢?

本文是作者在參加了得到App的周例會,對得到產生的一些感想,假如他是得到的產品經理,他會怎麼樣去解決問題?

假如我是得到的產品經理,我會怎麼解決週末活躍度低的問題呢?

我與“得到App”內部一點關係都木有,更不是得到App的產品經理,So,本文純屬自我YY而已。

那如果你是得到App的產品經理,不知道看了我這篇文章,是會揍我,還是會謝我,又或者還是揍我呢?

昨晚(2018年6月5日 週二),又一次參加了得到App的周例會,其中提到了幾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點:

  • 脫不花(得到CEO)說:“對於“知識城邦”裡的私信功能,我們一定不會上,永遠不會上,因為這跟我們的目標不一致”;
  • 脫不花(得到CEO)還說:“最近觀察數據發現,得到App的用戶週末的活躍度特別低,我們得想想如何通過優化產品來提高用戶週末活躍度了”;
  • 快刀青衣(得到的產品技術負責人)說:“我得像微博的產品經理道歉,以前覺得微博的設計很Low,但現在做了“知識城邦”方才知道微博多麼的不容易,發文、評論、點贊、轉發、推薦等邏輯實在太複雜了”;
  • 羅胖(得到創始人)說:“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有可能成為一本經濟學的經典著作”。

PS:他們的原話不一定完全與我所述一致,但大概的意思是對的。

從這有意思的點裡,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脫不花非常清晰知道自己的產品目標是什麼,快刀青衣才是真正在動手的人,羅胖還是一如既往的敢說能說等等。

但對於我而言,覺得最有意思的點,還是得到App週末活躍度低的問題

原因有三個:

  • 第一是我屬於得到App的深度用戶,但週末確實不活躍,脫不花說的不就是我嗎?
  • 第二個是原來除了我自己之外,得到的大多數用戶都是這樣;
  • 最後一個,也是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如果我是得到App的產品經理,碰見這個問題,我該如何解決呢?

動手吧!

  • 第一步,確定問題。即通過數據分析,已經確定用戶週末不活躍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 第二步,分析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找到用戶週末不活躍的原因,以及用戶工作日活躍的原因;
  • 第三步,解決問題。根據上一步的分析,試著通過產品優化去解決這個問題;
  • 最後一步:驗證問題。通過上線後的數據分析,驗證解決方案是否有效。如果有,則萬事大吉;如果沒有,重走第二步。

一流的理論能力展示完畢,下面就進入今天的重點,即二流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三流的解決問題能力。

一、分析問題

1. 得到App的基本情況

  • 目標:為用戶建設一所終生學習的大學;
  • 核心:內容(非常規學科類的精品內容)。付費為主,免費為輔;
  • 特點:以音頻為主、圖文為輔的碎片化學習方式;
  • 用戶:以20-45歲之間的用戶為主,其職業大多為大學生、白領、創業者、企業管理者等;
  • 用戶的需求:用有限的時間完成高效的學習。

由上述可知:我們可以確定幾個事兒:

  • 第一,不能偏離為用戶提供高效的學習服務這一目標。因此像做活動、事件營銷這類可以提高用戶活躍的產品功能就可以杜絕;
  • 第二,得到的核心是內容,因此除了通過產品功能優化之外,可以試著考慮從內容方面著手;
  • 第三,除了音頻、圖文之外,是否可以增加其他的學習方式?比如:視頻、直播等。

2. 得到App的近期更新情況

  • 升級筆記,加入“知識城邦”功能,支持用戶間關注、評論、點贊、轉載等。有輕微的社交功能,但更主要是想打造得到自己的知識分享大V;
  • UI全面升級,並更換圖標為“貓頭鷹”;
  • 準備下線“學習小組”功能,替代功能就是“知識城邦”;
  • 學習計劃的全新升級,採用推薦機制為每位用戶生成每天的學習計劃;

由上述可知,咱們可以得出下面幾個結論:

  • 第一,得到希望優化App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習者,比如:今日學習計劃,就是幫助用戶明確每日學習目標,簡化用戶的學習流程,提高其學習效率;
  • 第二,升級筆記就是想打破單向輸入的學習模式,鼓勵用戶輸出,通過學習產生思考,並將思考分享出去,在幫助別人的前提之下,還可以進一步自我提升。

綜上所述,得到App團隊的優化,均還是以幫助用戶高效學習這個目標為主,因此提升週末活躍度依然不能脫離這個目標。

3. 用戶與問題分析

得到App的用戶,主要還是以上班族為主,而上班族的特點比較明顯,即朝九晚五、週末雙休、上下班需花費不少時間等。

由於我自己就屬於得到的深度用戶,且也是週末不活躍的典型用戶,因此此處就拿我自己來進行分析吧。

(1)我的基本信息

  • 行業:在線教育;
  • 職位:產品經理;
  • 上下班時間:朝九晚五,週末雙休,節假日正常休;
  • 交通工具:走路和地鐵;平均2小時/每天。

(2)我使用得到App的情況

假如我是得到的產品經理,我會怎麼解決週末活躍度低的問題呢?

得到學習記錄.png

(3)我使用得到App的原因

  • 學習形式:聽音頻的學習形式,便於碎片化的場景,如:上下班路上;
  • 內容:5-10分鐘一篇的高知識濃度的內容:,且日更的免費《邏輯思維》、《李翔知識內參》。

(4)我使用得到App的心理

我工作日與週末使用得到App會有如此巨大差距的原因,簡單用四個字來描述:得失心理

對應著一種用戶的心理效應:語義效應,如您感興趣,可以閱讀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用戶決策時的有趣效應:語義效應

工作日對我而言,上班是必須做的事兒,這些時間是不可支配的,屬於已經“失去”的時間。如果順便在2個小時的上下班路上學習,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得到”的心理。

週末對我而言,休息是必須做的事兒,這些時間是可支配的,屬於我“得到”的時間。如果再讓我學習,那就是一種“失去”的心理。

除了這種“得失”心理之外,學習內容的緊迫性則是另外一大因素。如果週末更新的內容不學,我可以放到工作日去學,對我而言,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且這內容量對我來說,也完全沒問題。

二、解決問題

綜上分析可知:如果想解決得到App週末用戶不活躍的問題,就需要在保證產品目標以及當前用戶需求的前提之下。

幫助用戶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 問題1:週末時間是休息時間,用於學習感覺有種“失去”的感覺;
  • 問題2:週末更新的內容不緊迫,可以放到工作日再學。

怎麼解決?

一個一個解決唄~

  • 首先,既然用戶有一種“失去”的感覺,那咱們就用一種“得到”的感覺來對沖這種“失去”的感覺。
  • 其次, 既然用戶覺得週末更新的內容不緊迫,那咱們就來點緊迫的內容。

具體可如下:

(1)優化得到App當前的勳章體系,推出一套專門針對週末學習的獎勵勳章

可分兩類:一類是針對連續登錄獎勵,一類是針對學習時長。

  • 比如:週六日連續登錄1次,獎勵1個勳章,可領取一本電子書;連續登錄5次,再獎勵一個更大點的勳章,再可領取一本電子書;以此類推。
  • 比如:週末學習時長超過10小時,則獎勵學習勳章,可領取一本電子書;學習超過30小時,再獎勵一次;超過60小時,再獎勵一次;超過100小時,大大的獎勵一次,這時可以贈點券了。

(2)增加週末名師直播講座

,即將目前每天晚上的直播,擴展、延伸至週末。既可解決“失去”問題,又可解決“緊迫性”問題。

(3)優化內容結構,針對週末推出時效性的福利

比如:像劉潤老師《5分鐘商學院-實戰篇》的週末私董會,劉潤老師每週末會精選出一個用戶的實際案例和其自己的疑問,由用戶自己出價,用戶出多少錢,劉潤老師也自己掏腰包補貼多少錢,形成獎金池。並將這些獎勵10位積極回覆且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用戶。

如:第一個週末,用戶A留言簡述自己的情況和困擾Ta的問題,出價1000元,那劉潤老師也出1000元,形成2000元的獎金池。下一個週末,劉潤老師會解析這個問題,並選出10位回答最好的同學,獎勵200元/人。

時效性主要體現在你回覆的時間點上,如果不在當下去積極回覆,很難被選上。如果想要更狠一些,可以僅限週末回覆的有效。

(4)推出一個新的欄目:週末“識”堂。顧名思義,僅週末開放,以知識思考、分享、消化為核心。

正所謂,人吃飯的地方叫食堂,那人“吃”知識的地方,可不就是識堂嘛。

得到就像是一個工廠,設置幾個自己的“識”堂,每個“識”堂可以基於一個訂閱欄目、一本書、一個知識點、一個案例等,每個“識”堂有一位堂主(可以是“知識城邦”裡變現優異的KOL,也可以是課程老師),負責引導每位“識”貨去積極思考、發言,並“消化”自己的知識。

還可以有其他小的優化,比如:

  • 將學習時長分成總學習時長和週末學習時長,並放在一起,讓用戶有個對比。
  • 在“學習計劃”里加入一句醒目的提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同志週末加把勁”;或者“羅胖說:週末學習也是一種放鬆,一種享受”等等;

我就YY這麼多吧,剩下的留給得到App的產品經理去解決,我就不“鹹吃蘿蔔淡操心”了。

三、驗證問題

我非得到App產品經理,亦非得到內部員工,驗證的問題就留給關係人去吧!

如果你是得到App的產品經理,看了覺得有幫助,無需版權,直接拿走不謝,我就一個小小的請求,麻煩幫我驗證一下這些方案是否有用,不甚感激!

如果你不是得到App的關係人,就當這是一個預言,咱們一起期待一下,後續得到產品團隊是如何解決此問題的?

我相信一定會比我這個半吊子解決的好,也相信會讓我這個“懶”用戶在週末學起來,到時我也順便覆盤、學習一下,咱們拭目以待吧~

後會有期~

原文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062ee5069ef

文末福利

假如我是得到的產品經理,我會怎麼解決週末活躍度低的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