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現在的爺爺奶奶更難做?

北斗七星92070701


應該不是爺爺奶奶難做,而是時代賦予我們這幾代人的難處,我的總結如下:

1.現在的爺爺奶奶是50-60年代出生的人,70-80年代參加工作的,自己的子女是80-90年代的產物,一般家庭就兩個孩子,但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所以這代孩子,基本從小是蜜罐裡泡大了,凡事父母親力親為,孩子也被一切包辦行為習慣了。

2.由於孩子的少,父母的主要精力也在孩子身上,結婚生子父母參與,甚者大多數父母幫孩子把婚房都買了。但並不意味著孩子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就能夠獨立生活,父母怕他們不會做飯,做家務,於是寧願自己的老巢空著也要跟孩子擠在一起。

3.父母老了,也退休了,閒來無事。老兩口一起生活覺得沒意思,於是又跟子女擠在一起,美名其曰照顧他們生活。當然後面有小孩,當起爺爺奶奶,更覺得帶孫輩是自己的義務和樂趣。

4.父母總是操不完的心,放不下的孩子。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兒子兒兒女媳還是個孩子,一切他們做不好,沒他們的幫忙,他們是玩不轉的。當然也怕媳婦說在他們能動的時候不幫忙,等老了他們不管事。

5.父母還是想刷刷自己的存在感的。不希望自己在兒媳眼中一點用處都沒有,另外兒孫繞膝也是一種樂趣。

6.自古婆媳是對立了,媽有媽的養法,婆有婆的經驗,於是對立起來,大家都為難,但一屋不能容二虎。也就造就爺爺奶奶想幫忙,確無從幫起,不幫又怕媳婦說不帶孫子。

7.老人是溺愛孩子多點,面對一個撒嬌的孫子,心早就化了。可是媽媽有媽媽的規矩,於是老人又形成對立的了。

8.老人老傳統,老習慣是多年沒法改的。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活法。比如老人喜歡早睡早起,但年輕人就做不到,平日上班熬夜,週末就呼呼大睡,甚至睡到中午。

9.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辦事能力差了,反應能力也差了。他們喜歡一句話反覆說,多次說,不厭其煩。哪個年輕人願意聽,甚者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

10.爺爺奶奶管得過寬,打著一切為子女,孫女好的旗號。比如我婆婆就喜歡管我穿衣,那件衣服是不是太勒了,你的內褲怎麼那麼小,穿著舒服嗎?等等一些。

歸根到底就是爺爺奶奶有一顆永遠操不完的心,還有一顆放不下的心。老年人還是要有一份自己愛好,把重心放在子女身上,累了自己,傷了子女。


團媽陪團刷世界


兩代人的育兒戰爭

“有娃之前,我是我媽親生的;有娃之後,我是我媽撿來的。”

這是一位來諮詢的家長對大邁說的第一句話。

兩代人的育兒理念衝突,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每當跟寶爸寶媽們見面時,都能聽到各種抱怨和吐槽。在家裡,不僅要跟小的鬥智鬥勇,還得對老的苦口婆心,結果這一老一小站到一條戰線上,把自己當成階級敵人。簡直是心力交瘁!

今天,大邁就來還原一下兩代人的pk現場。

Round 1 生活習慣

穿衣知多少

@安然若楓

兒子是在美國出生的。出生第五天,去兒科體檢。

老媽相信新生兒一定要用被子捂起來,而醫生建議孩子穿一身單衣即可。

我說,娃手腳是涼的。

醫生給我們科普,新生兒末端循環不好,看他冷熱要看脖子後面,手腳涼很正常。

我翻譯給老媽聽,老媽一路上聽後不高興地說:“這些該死的美國人存心要凍死我外孫女。

人是鐵飯是鋼

@陽光韻

娃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喂不吃飯,我一直想給他扳過來。

奈何婆婆幫著帶孩子,天天追娃餵飯,而且只要娃張嘴她就一直喂,從來沒有積食的概念。

我要求孩子自己吃,堅決不喂。

人家說:“你就是懶!!!

Round 2 教育方法

摔倒是因為地不平

@雙子媽

兒子摔倒了,我和他爸一般都讓他自己站起來,繼續該幹嘛幹嘛,一直沒什麼問題。

可是有一次,被姥姥看見了。連忙抱起孩子安撫,還一直猛踩地板:“這地太壞了,絆倒我外孫,打它。

我哭笑不得,地招誰惹誰了?

電視機解決所有問題

@一杯茶半杯酒

我公公特別喜歡給孩子看電視,因為這會減少孩子哭鬧。

我嘗試和他溝通:“爸,看電視對孩子眼睛不好。”

公公:“沒看多久啊,看會兒歇會兒沒問題。”

我:“爸,看電視影響孩子注意力。”

公公:“瞎說,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注意力最集中。”

我:“那是被動注意,主動注意其實是……”

公公:“行了行了,就你們懂,我糊塗!我帶不好孩子,我回老家。

逢哭必哄,有求必應

@匿名

哭鬧是我女兒的最大法寶。只要她一哭,我媽必心碎。

我不給買玩具,她哭。

我媽說:“誒呦,媽媽不給買,姥姥給買。”

她罵髒話,我教育,她又哭。

我媽說:“你別說了,孩子哭我心臟疼。

上幼兒園分離焦慮,她還哭。

我媽說:“咱不上了,誰也不能把你從姥姥身邊搶走!”

Round 3 迷信那些事兒

我婆婆跟我的衝突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是人與神之間的衝突

@王alex

孩子還沒滿月時有驚跳反應,婆婆非說是因為孩子膽子小,洗澡時在盆裡放銅鑰匙和鐵鑰匙,能長個鐵膽。

我坐月子時,她說不能見光不能開窗,否則窗外的人會把我的奶帶走。搞得我每天精神壓抑。

孩子滿月時,不讓我們給孩子拍照,理由時拍了照片養不大???

我預測,我們之間還有至少二十年的人權和神權的鬥爭。

來自: 牛媽彭小蹦

兩代人的育兒戰爭幾乎在每家都會發生,或大或小。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某一件事的衝突,那就tooyoung too simple。

育兒戰爭究竟在爭什麼?

1、經驗主義vs現代科學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大部分小孩都在吃好睡好大家好、三不管的寬鬆環境下愉快地成長。

那個年代,外來的“科學育兒”觀念還沒有在民間普及。老輩的經驗主義是帶小孩的主流,並沒有大問題。

所以,老人當然會用經驗代替科學。

2、奪權

我們的父母一代從小受舊家長制影響,奉行“聽話”原則。他們的觀念是,爸媽都是為了你好,要聽我們的話。

而80後和90後的我們接受了大量自由的觀念和信息,在心中有著自己的反抗與堅持。

“為什麼你永遠是對的?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當父母在照顧孩子時仍要貫徹自己的話語權,我們選擇說no!

3、情感代償

父母在他們年輕時可能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子女,心有遺憾。所以等他們老了,有了空閒,就希望對孫子孫女給予更多關愛,來彌補自己的情感缺失。

造成兩代人衝突的不都是觀念,還有尊重。

據此,大邁建議各位爸媽用以下三招來嘗試化解衝突。

1、知識武裝頭腦

解決由於知識層面的不同產生的衝突,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和老人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統一戰線啦!

2、抓大放小

媽媽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底線,在一些重要的原則上把好關,實在難以溝通的事情就自己動手,至於那些無傷大雅的事情就隨老人去吧,別太較真!

3、陽奉陰違

既然有時候爸媽只要一個態度,那就表面上虛心接受,給父母情感滿足,背地裡堅決不改,堅持科學育兒。

我是大邁,頭條號:大邁博士,懂育兒,懂英語,懂教育的暖爸爸,帶娃路上少走彎路。所有文章、問答均為本人原創,歡迎關注、分享、收藏、評論!


大邁博士


雖然現在姥姥姥爺帶外孫,孫女的多,但並不意味著爺爺奶奶更難做。



老公是家裡最小的兒子,我們結婚後就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雖然也有矛盾,但互相溝通和理解,關係處得還是很不錯的,別人都以為我是家裡的女兒。我也一直把公婆當自己的爸媽看待,當然老公在中間也起著很好的橋樑作用。

後來有了孩子後,公婆也是盡職盡責幫著一起帶孩子,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因為對於自己帶孩子,雖然學了很多理論知識,但真正操作起來,一開始很多還是不會,也不敢,婆婆都會耐心的教我。

等我上班後,也會主動給生活費,我覺得公婆幫忙帶孩子已經很辛苦,讓他們再出錢也不合適呀,逢著她們生日的時候,也會給他們買禮物,生活還是需要一份小驚喜的。

在我看來,人這一輩子能夠遇上,併成為家人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為何不好好珍惜呢?

我是燃媽,溫暖而又俏皮的媽媽,陪伴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燃媽育兒


我也是50後的老人了,兒子結婚後有了孫女,從小在我身邊白天夜裡一共十二年,這十二年全都由我和老伴伺侯,冷了熱了,生病,上小學接送,吃上不用說了,要啥賣啥,可是一轉眼孫女己上高中了,高中在一個城市,從這開始我又陪讀,又租的房,每天三頓飯,買菜,洗衣服,因為老伴己不在了,全都我一個人來做,可我以經是60多歲的人了,做飯還不熟練,做菜不好吃,可這時的孫女就不好伺候了,菜飯做不好說我,在不就生氣一說還哭,啥零食都吃,我說少吃點,吃多了對身體有害,不聽你那個,有的時候自己一心思啊,我這當爺爺的不變成孫孑了嗎,在一尋思咋整,她爸媽又沒時間,生點氣就生點氣吧,可還得一年半的時間才能畢業呀,我真的很難吶。說到這兒,心裡不是個滋味。可能做爺爺奶奶的都要這樣嗎?


堅強134810131


難不難做也要看雙方老人的處世為人,女兒懷孕就住在我這裡,外孫快三歲了,親家一天也沒看,女婿是兄弟二人,哥哥的孩子是親家帶大的,現在上學了依然是親家接送。有時候我太累了就有些怨氣,但想一想,一則親家年齡比我大,身體不是很好,要照顧大兒子一家已有些吃累了。二則每次來看孫子都是有禮有節,感謝再三。所以有些時候換位思考,也就釋然了,畢竟女兒和女婿要一起共度一生,做長輩能給他們搭建好婆媳、翁婿的橋樑,也是做父母最大的責任和快樂!


無語148238846


如果兒媳有了孩子,爺爺奶奶不去看,那兒媳就會說,在我生孩子的時候,你沒有照顧我,幫忙帶孩子,那我也不會養你老。

如果爺爺奶奶去看,那兒子兒媳都會認為是應該的。在應該的情況下,還會挑剔爺爺奶奶哪裡做的不夠好。現在講究科學育兒,所以爺爺奶奶的老方法和兒子兒媳的新方法發生衝突,爺爺奶奶就會有費力不討好的感覺。

如果兒子護著妻子,那爺爺奶奶又有一種兒子白養的感覺,內心肯定會生氣和失望。

爺爺奶奶歲數大了,身體情況大不如前,但是都想給孩子減輕負擔,或幫忙做家務,或照顧孩子,所以勞累的只能是自己。

爺爺奶奶的心理,如果家就一個兒子,那必然全心全意為了這個小家付出,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那就更加分身乏術了。

建議:做父母的自私一點,多為自己考慮考慮。自己身體好了,兒女也少擔心。至於能為兒女做什麼,就是盡力而為。

做兒女的多理解理解父母。他們年紀大了,肯定不能按照你們的思想去為人處世。感恩父母,養育了你,又幫你帶孩子。有時間自己多承擔一些。給父母減輕點負擔。

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關注鈴鐺營!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鈴鐺情感營


爺爺奶奶難做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有了更多更新的方法來培養下一代,同時還涉及到與子女的關係,觀念的差異等等。對於老年人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老人當自立。首先,老年人自己要自理、自立和自樂。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多子多孫多福,兒孫繞膝,樂享天倫。老年人希望能夠經常看到孩子和孫子,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不可能總圍繞著家中的老人。所以身體健康的老人難免會有很多空餘的時間需要自己安排和照顧。生活上自理,經濟上獨立,精神上自樂。在生活中親子間有分、有合、有交流,更能促進家庭健康。

(2)要統一對第三代的教育理念。老年人在離退休之後,多都把舐犢之情轉移到孫輩身上,這是很自然的,祖孫關係的融洽有助於消除老人退休後的孤獨和寂寞,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生活壓力。但應該看到,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有較多的清醒和理性,但是祖父母對孫輩的關愛有著更多的縱容。因而,需要統一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切忌把管教孩子方面的意見分歧展現自孩子面前。

(3)家庭中要有契約精神。契約精神指的是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以協議的方法,把家庭成員在某些事情上,某段時間內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確定下倆。在生活中有了可遵循的準則,有助於抑制家庭成員對他人存在過高的期待,從而減少和避免家庭生活中期望過高導致的各種矛盾。

(4)要有一定的額幽默感。讓家庭中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每個家庭中都不免發生一些誤會和不快,過於簡單、生硬的處理方式容易激化矛盾。而幽默就如同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一句玩笑、自我嘲解,都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


鵜鶘心理


老人都不好做,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姥姥姥爺也很辛苦帶孩子責任重大,雖然和女兒很少隔閡,但奉獻自己晚年也非常不容易,很多和女婿關係也很緊張的,不亞於婆媳。傳統的爺爺奶奶很多覺得給兒子娶媳婦買房了,養兒防老,兒子家就是自己家,不拿自己當外人,干涉過多,這是矛盾根源。其實雙方父母都一樣,結婚了,兒女的小家庭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侵犯。即便老人幫忙帶孩子照料生活,也只是承擔保姆角色幫忙而已,而不是家庭主人,越俎代庖是矛盾源泉。都想開點吧,我有兒子以後也是奶奶,我們孩子帶沒麻煩老人,承擔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年輕人吃苦努力是應該的,都是歷練過程。我會盡量好好培養照顧孩子,給他溫馨有愛的家庭環境,良好的氛圍和習慣將影響他一生。如果以後成家立業,我們會留點自己養老的,然後全部幫孩子,他的家庭養育下一代問題自己去選擇,如果信得過我們真的需要幫忙,我們責無旁貸,前提分開住,保持距離各自獨立,尊重孩子的生活也給自己便利!


樂活小太陽


問:怎麼才能每天收到對你有用的文章?


答:只需要點擊右上角“關注”即可,每天更新

你做我爺爺奶奶,年齡五六十開外。

出生六零前,生活經歷磨難多。

為了兒子把書念,勤儉節約過半生。

兒子娶媳婦事一堆,負擔重如山

婚後,又把孫子添!


兒媳生孩,婆婆管。婆媳本來沒有血緣親。

好事不會太長遠,出了事情,媳婦瞪雙眼。

老兩口把臉看,

媳婦成為太太,婆婆成為了丫鬟。

從早忙到晚,反而不受待見。

年輕無同感,經歷在以後。

為什麼現在爺爺奶奶那麼難做?

一,不經歷風雨怎麼能夠見到彩虹。

人的一生經歷風風雨雨的,坎坎坷坷,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人生是多麼的不容易!


年輕的時候,所有的活都由自己的父母替你承擔了。你肯定不知道里面的酸甜苦辣,生活的各種艱難,你肯定沒有體驗過。所以年輕的你不知道父母受的罪,吃過的苦。人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什麼是苦什麼是甜,現在的日子是怎麼來的?

二,自己親身經歷才知道當爺爺奶奶的不容易。

你自己的兒子成家立業,結婚生孩子之後。自己當上爺爺了,才知道生活的艱辛。

生活其實就是輪迴!


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了生活不容易,父母不容易。到了自己身上才知道做爺爺奶奶原來這樣的難!

整天就是為了孫子孫女,一刻不停地忙碌的奔跑著。

生活其實就是酸甜苦辣,生活就是要忙忙碌碌,生活就是這麼不容易!

我說的這些大家有什麼其他不同的意見嘛,你覺得我說的對不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幫助,我的頭條也會每天分享很多情感知識和技巧,感覺這篇文章好,記得動動手指幫忙點點關注!


天下情感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也不同了。就帶孩子這方面而言,育兒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勢必會引起一些矛盾。以前的人,生活條件普遍沒這麼好,人們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滿足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上。爺爺奶奶能幫著帶孩子,做晚輩的感激不盡了。現在社會進步,經濟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有知識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在滿足了物質生活的需要後,人們更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孩子也帶得比以前科學精細多了。在我們的父輩眼裡,爺爺奶奶用自己的筷子給孫子孫女餵飯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甚至還有老人家喜歡用嘴嚼碎了餵給孫子孫女吃,可能兒子兒媳也不會多說什麼。可是現在,大家都講究科學育兒,如果現在還這樣做,估計都會被阻止。言辭激烈的話,還會引起家庭矛盾。爺爺奶奶可能會覺得他這樣做沒什麼,過去的人都是這樣的,不也沒事嗎?在我們年輕人眼裡,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會有細菌啊,不衛生啊之類的。如果孩子生病了,我們年輕人考慮的是去醫院,可是老人家可能會執著的建議你去找某位高人。

另外,現在女性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更加註重自身隱私和獨立性。比如我和我的同事,就特別反感公婆不敲門就進入自己的房間。可是,做父母的可能就覺得沒什麼,他們意識不到這有什麼不妥。次數多了,日積月累,必有怨言。可是,做晚輩的講出來,長輩們又會覺得自己好像受了委屈。這樣,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