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我們常常把孩子比喻成花朵,但是養過花的人都知道,如果一朵花枯萎了,我們需要怎麼做呢?對,一定是看看花是不是缺水了,是不是需要施肥了,是不是得鬆鬆土了,一定得在花的根部、土壤來尋找問題和答案。我們養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出現問題,要仔細探求,從家庭教育和家長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責問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家庭是根源,我們一定要仔細地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要有所改變?現在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對孩子不夠適合?孩子是不是接受不了,所以才會出現問題?我常常說:“只有你對了,你的孩子才會對。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一定要有所調整。”從本質上說,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庭或者是家長。如果認為我們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要先反過來從我們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我們常常也說“複印件有問題,是改原件還是改複印件呢?”那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當然是改原件了。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從我們自身上尋找問題和答案。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個好家長呢?給大家這樣四點建議: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常常聽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要是像誰誰家的孩子那麼聽話、那麼懂事、那麼努力學習就好了。”其實每個家長大可不必羨慕其他的孩子。要知道,全世界有60多億人口,沒有哪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即使雙胞胎,也有很多不同。所以說,千萬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去像誰,一定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重點是在無條件。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今天表現好了,我們就很高興,說:“孩子,你真好,你真棒!”明天孩子考不好了,或者是和小朋友大家打架了,被找家長了,我們就特別討厭孩子,說:“你真討厭,怎麼這麼不讓人喜歡?”我們可以不喜歡孩子做的事,但是一定要接納孩子,不能否定孩子。

這裡給大家說一個小故事,美國某一位總統在競選成功,成為總統之後,媒體採訪他的媽媽,說:“您的兒子當選了總統,您是不是特別高興呢?”這個媽媽非常淡定地說:“我覺著我這個當總統的兒子,和我另外一個在農場做農夫的兒子一樣,都是我非常驕傲的兒子。”你看,這個美國總統的媽媽就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什麼叫“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是說孩子當了總統,我們就特別高興,特別喜歡他、接納他;也不是說因為孩子做了農夫,我們就特別不開心,不接受、不承認他。無論怎麼樣,他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都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是作為好家長的第一點。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到商場買衣服,想買一件純棉衣服的話,我們要看看衣服的標籤是不是純棉的。是的話,我們就考慮買;不是的話,就不買。標籤是我們迅速瞭解一件衣服的一種說明和標誌,是比較有利於我們選擇的,也能夠讓我們迅速地做出選擇。

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比如說有的家長就會說:“我的孩子愛磨蹭。”“我的孩子膽子小。”“我的孩子怕生,不愛和人打交道。”……所有這些負面的標籤,一旦給孩子貼上的話,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對於六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自我認識還沒有形成,完全都依賴於家長或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

有的家長在向我諮詢時會說:“我的孩子脾氣特別不好。”我就常常告誡他們說:“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這樣的話。”要避免孩子通過家長這樣的說法就會認為:“我脾氣就是不好。”那樣的話,他們遇到事情可能就會愛發脾氣,長大之後,也會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這顯然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家長一定要學會正向強化,比如,孩子怕生,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正向地強化起來,就有利於孩子改掉怕生這個特點。家長可以和寶貝說:“寶貝,你真棒!今天我見到你和王阿姨還笑了一下,真好!”看到孩子的問題,不一定非得要說出來,而是要逐步採取正向的方式,引導孩子把這些問題淡化和解決,這樣所謂的缺點就不稱其為缺點了。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心理需要

要知道,孩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是簡單產生的,從心理學上來說,都是有心理原因的,是心理決定了行為。比如孩子可能表現出不愛上幼兒園,愛磨蹭、愛黏人,其實這些都是有心理原因和心理需要的。就像我們是因為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我們知道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才去吃飯、去喝水。但孩子不像大人一樣可以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會說不出來自己想要幹什麼,他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愛打人、愛黏人。所以作為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退一步思考一下,冷靜觀察一下,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通過觀察和思考,也不能準確地判斷出孩子到底想要什麼的話,那你就可以直接和孩子說出來。比如可以跟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不開心,媽媽特別想知道你為什麼不開心,你可以和媽媽說說嗎?”一般來說,6歲以下孩子的偏差行為,常常就是因為孩子在呼喚父母的關心和愛。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關心孩子不夠。同時也一定要學會多多表達你的愛,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愛,增加安全感。我們也常常說,孩子不可愛,常常是因為他缺少愛。所以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地、充足地給孩子提供你的愛和關懷。

好好和孩子說話

好好說話這幾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常常遇到家長來向我諮詢“我一見到孩子做什麼事不好的時候,比如穿衣服慢了,不好好吃飯,我就是不能好好說話,也會變得很急躁,就想發火怎麼辦?”希望家長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管住自己的嘴,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說話。

關於好說話,給大家提五個建議:有話直說、有話實說、有話好好說、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說話是門藝術,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和善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給孩子,讓孩子接收到你的心聲,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實說到底,所有家庭教育的核心都是親子關係。如果親子關係好的話,家長說什麼話,孩子都愛聽,家長做的事,孩子也會很感動,很感激。但是如果親子關係不好的話,不但家長說什麼話,孩子都不聽,還會做出許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就像臺灣作家劉墉曾經說過:“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感動,有感動就有愛。”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看重、被瞭解、被關愛、被接受、被需要、有價值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感動,也會感恩,這份感動就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力量,就會喚起孩子的愛和潛能。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做好這四件事情,做個好家長原來如此簡單!

所以說,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家長呢?一個好的家長是能夠真正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的家長。而真正能夠對孩子瞭解、理解、尊重和接納,這些都依賴家長自己的學習和成長,這個學習和成長不但是有利於家長自己的提高,更有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