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六十歲的老人很難找到老伴呢?

李平瑞


有書君覺得應該更正一下題主的說法,並非只是剛好六十歲老人難找老伴,而是指六十歲左右的老人都比較難找老伴。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每對夫妻生活美好的願望。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有的老人也許大半輩子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有的夫妻半途撇下另一半,自己先踏上西去的歸途。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也許正是“鰥寡孤獨”這四種人的情感生活的真實寫照,可是,為什麼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就很難找到老伴呢?


有書君覺得大概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方面的原因。


一、世俗觀念對老年人結婚存在偏見。


不論是孤獨終老的單身男女,還是中途喪偶的老年人,人們都會帶有一種歧視的眼光,不是覺得老人人老心花,晚節不保,就是覺得老人無事生非,吃飽了撐得愛瞎折騰。在這種世俗偏見主導下,很少有老人能勇敢的邁出追求愛情的腳步。


同事李姐的公公老張頭六十三歲時,老伴就過世了。可老張頭的身體還健朗著呢,每天早上健步走五公里都不帶喘氣的。老伴去世後,老張頭找到一個合適的老太太,想在一起生活,可是左鄰右舍不是當面批評他對不起死去的前妻,就是背地裡指指點點,罵老頭老太不知羞恥,這麼一來,老太也不願意再和張老頭一起生活了,原本挺好的一對姻緣,就這樣被拆散了。


二、社會缺乏相應的正規的指導老人交友的社交平臺。


社會經常會關注大齡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在節假日會通過婦聯、單位等機構經常組織青年男女聯誼活動。卻很少有幫助老年人進行交友的機構,更難得見到有相應的活動,那些孤獨終老的或者中途喪偶的老年男女很難通過社會正規組織來找到生活的另一半。


況且,老人的社交面本身較窄,有的老人因為相信一些媒人或者小廣告上的信息去相親,或者結婚,結果往往上當,被騙得人財兩空。這樣就加劇了老年難找老伴的現象形成。


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原因。這主要是指中途喪偶的老人。老人的兒女對老人尋找老伴、再婚的行為極度的不認同。


有的老人的子女生怕父母再婚會影響老人財產的繼承。有的則拒絕承認後母或者後父的家庭地位,有的則認為冷不丁多出來個後媽或者後爸非常彆扭。他們對老人再找老伴的行為不理解,不尊重甚至強行拆散再婚的老年朋友。


吳叔五十多歲,老婆就因病去世了。因為老婆在世時,吳叔的生活起居都是老婆打理的。老婆去世後,吳叔既不會做飯,也不會洗衣,家裡更是亂七八糟。跟兒子一起生活吧,他覺得不方便,也不樂意。


於是就萌生了找一個老伴的念頭。


可是,當他把自己找到老伴的消息跟兒子兒媳一說,兒子兒媳是一百個不樂意。


他們不是說:“老太太是貪錢的!”就是說:“要是老太以後有個頭疼腦熱的,我們可不願意侍候。”甚至還放出話來:“和老頭生活,我們沒意見,可是,老頭的房子、票子可沒老太太的份。”結果,棒打鴛鴦,吳叔只好不了了之。


第三、老年男女再婚的意願比較低。



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再婚的意願也不對等。有的老人單身了一輩子,也習慣了,大不了實在不行了,就到養老院去。有的女性老年朋友覺得侍候了自己的老頭一輩子,何苦再找個老頭來煩呢?再者,老年男女的性慾要求也很低,所以,不願意再去找老伴。


“後生夫妻,老來伴”。老年失去伴侶的生活,其實對老年人來說也是非常難熬的。他們也希望有另一半可以互相照顧,拉拉家常,排遣生活的孤獨和寂寞。


我們的社會應該有更高的接納度,更應該為老年人尋找另一半創造一些應有的條件,子女也應該從父母的角度出發,給老年的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老年人自己也要摒棄世俗的觀念,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夕陽無限好,為霞尚滿天。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