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沈煉《草書諸家送別詩卷》紙本草書,26.8×477.7cm,嘉靖丁未(1547年)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諸家送別

帝鄉何處是,歧路

空垂泣(原涕字點去,泣字後補)。楚思莫愁

多,川程帶 潮入。

潮歸人不歸,獨向

空塘立。

戀此東道主,能令西

上遲。徘徊莫郊別,

惆悵秋風時。上國

邈千里,夷門難

再期。行人 望落日,

歸馬嘶空陂。不

愧寶刀贈,唯懷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瓊樹枝。音塵(中間響字點去》

倘未接,夢寐徒

相思。

列郡皆用武,南征

所從誰。諸侯重才

略,見子如瓊枝。撫

劍感知已,出門方

遠辭。煙波帶幕

府,海日生紅旗。問我

何功德,負恩留玉

墀。銷魂把別袂,

愧爾酬明時。

握手出都門,駕言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河洛間。歡遊不

知罷,中路忽言

還。泠泠鵾弦哀,悄悄

冬夜閒。丈夫雖

耿介,遠別多

苦顏。君行拜高

堂,速駕難久

攀。雞儔侶發

(湖字點去),朔雪滿關河。

須 臾在今夕,尊

酌且循環。

聖朝有遣逸,披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膽謁至尊。豈

是貿榮寵,誓

將救元元。權豪

非所便,書奏寢

禁門。高歌長安酒,

忠憤不可吞。歘

來客河洛,日與靜

者論。濟世翻小事,

丹砂駐精魂。

東遊無復系,

梁楚多大藩。

高論動侯伯,疎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高論動侯伯,疎

懷脫塵喧。送

酒都門野,飲我

林中尊。立馬望

東道,白雲滿梁

園。踟躕欲何

贈,空是平生言。

四月南風大麥

黃,棗花未落

桐葉長。青山朝

別暮還見,嘶馬

出門思舊鄉。陳侯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立身何坦蕩,虯

須虎眉仍大

顙。腹中貯書一

萬卷,不肯低

頭在草莾。東

門酤酒飲我

曹,心輕萬事如

鴻 毛。醉臥不知

白日晚,有時空望

孤雲高。長河浪頭

連天黑,津吏停

舟渡不得。鄭國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遊人未及家,洛陽

行子空嘆息。聞

道故林相識多,

罷官昨日今如何。

沈吟對遷客,惆

悵西南天。昔為

一官未得意,今向

萬里令人憐。

念茲斗酒成暌

問,停舟 嘆君日將

晏。遠樹應憐

北地春,行人卻羨

南歸雁。丈夫窮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達未可知,看君不

合長數奇。江山到

處堪乘興,楊柳

青青那足悲。

有人家住清河(遠點去)

源,渡河問我遊梁

園。手持道經注已

畢,心知內篇口

不言。盧 門十年見秋

草,此心惆悵誰能

道。知己從來不

易知,慕君為人

與君好。別時九月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桑葉疎,出 門千

裡無行車。愛君且

欲君先達,今上求

賢早上書。

餘落職於洛陽,

與友雪湖談論,

偶有別詩數首

在案, 一揮而就,

聊此為別雲。時

嘉靖丁 未仲春

三月一日也,石甑山

人書。(後為葉恭綽題跋)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明代|沈煉草書,他嫉惡如仇以“十罪疏”彈劾嚴嵩,終因被誣而死

關於作者

沈煉(1507年-1557年),字純甫,號青霞。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朝官員、錦衣衛。嘉靖十七年進士,除溧陽知縣。因事左遷為錦衣衛經歷,長官陸炳與嚴嵩友好。

沈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每飲酒輒箕踞笑傲。以“十罪疏”(指專擅國事、貪汙納賄、賣官鬻爵、妒賢嫉能、箝制諫官等十大罪狀)彈劾嚴嵩,被處以杖刑,謫居保安州為民。沈煉在塞外,卻仍以詈罵嚴嵩父子為樂,嚴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嚴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總督楊順設計誅除沈煉。恰逢白蓮教教徒閻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於是列上沈煉的名字。沈煉終因被誣為謀反而遭到殺害,兩子同被害。隆慶初年,朝廷下詔,褒獎敢於言事者,特追贈沈煉光祿寺少卿,任用一子為官。天啟初年,追諡忠愍。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將他的作品彙編成《青霞集》。《明史》有傳。

賞析

沈煉此作,介乎祝、王二者之間。較之枝山,多顯理性;比之雅宜,更有開拓。整個手卷,篇幅較大,而能一氣呵成,勢態奔放,用筆嫻熟,結字沉實,婉轉流美。沈煉雖於書史上不能與祝、王相提並論,但此作實不遑多讓。明代文人書法的帖學修養普遍頗高,又可見一斑。整體較之宋、元,並不遜色。

此卷亦有時代特點,即與王雅宜類似:結字略有《閣帖》棗木氣。在筆畫的連接處,多有斷筆。斷筆非不可,然一成習氣,遂有單調之嫌,亦可從此窺其取法消息一二。故直到晚明董其昌出,反對學習《閣帖》,強調作字當多觀墨跡,方可識得筆法三昧,登堂入室。置之當時,親近真跡誠非易事。書家多是取法、識見相當,弊病流轉,習焉不察。偶有出類拔萃者,多緣於個性奇拔、天骨超然,並無規律可循。此是後話,按此不表。

此卷後有近人葉恭綽題跋,稱其書“勁秀流麗,固深於八法者”,又云沈煉作此卷“當是在調茌平時偶至洛陽也”,“雪湖乃山陰劉世儒,工畫梅,有梅譜行世”,可知沈煉書此別詩數首贈送知己,亦有遣胸中鬱鬱不平之氣於草書焉發之意緒也。葉恭綽贊“青霞先生直諫完忠,不以書法名”,然此書作歷近五百載傳世至今,風華日增,可見素為士林所寶,始得全身。忠臣之書,宜多觀之,可以茹涵養、培心胸。每觀之,輒益添吾浩然之氣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