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當畢業生遭遇行業波動,這所學校這樣做 丨 灼見

“如果想讓人才培養精準到點,一定需要有一個團隊負責調研、分析,從大數據建模分析的結果中瞭解社會需求、行業需求,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現狀和特色。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當畢業生遭遇行業波動

伴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出臺,近些年地產、建築等行業經歷著時冷時熱的動盪,進而對與之緊密相關的專業人才需求量產生影響。較為直觀的一個例子是,2017年麥可思通過分析中國2012~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情況發現(見圖),從事建築行業類的就業比例呈現出先升後降的特點,從2012屆的7.4%到2013屆達到最高值10.6%,到2016屆回落至8.6%。2017屆的最新數據為8.4%。

當畢業生遭遇行業波動,這所學校這樣做 丨 灼見

北京建築大學作為一所行業特色十分鮮明的高校,行業發展的波動對其畢業生就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該校招生就業處處長何立新坦陳:“從我們學校的調查數據來看,2015年的時候建築行業的從業比例是34%,到2017年的時候就變成了27%,這個幅度還是很大的。”但數據也顯示,北京地區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萎縮,並沒有讓該校的畢業生失去就業市場。

何立新認為這得益於學校偏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它培養的是施工一線人才。只要是國家處於發展時期,實際對一線人員數量需求還是會非常大”。與此同時,學校也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尋找新的增長點。比如現在建築行業裡也提倡“互聯網+”“大數據”,於是學校正逐步提升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比重。

招就聯動如何反饋人才培養

“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與反饋,以反饋結果推動學校招生和人才培養改革。”這是2017年底教育部發布《關於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事實上,隨著各高校就業反饋機制的逐步建立,如何從就業數據中“挖掘”人才培養問題,服務招生計劃和專業設置調整,成為每所高校普遍關注的問題。

2013年,北京建築大學制訂並出臺了《關於建立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機制的辦法》,就業方面主要體現在每年都自行編寫就業質量報告和請第三方社會機構開展畢業後短期、中長期就業跟蹤評價。其中針對應屆畢業生評價,學校主要關注人才培養的短期效益,學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月收入、就業穩定性、畢業流向、就業滿意度、國內外讀研比例以及選擇哪些院校深造,這些都是學校十分關注的信息。

而中長期評價實際考察的是畢業生在行業中的發展情況,因此學校主要關心學生畢業三年後的職業發展態勢、職位晉升情況,以及在工作崗位上展現出的綜合素質。若將短期和中長期數據分析結合,就能反映學校的人才培養是否和社會需求脫節,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從而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形成一個反饋機制。

何立新舉例說,根據學生的就業情況反映出的社會人才需求狀況,學校曾連續幾年增加建築學專業的招生計劃,同時把原有的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兩個專業合併,變成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再比如,現在社會對大數據分析、計算機技術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北京建築大學就正在改組計算機專業。

可如何與其他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競爭?學校想到的是體現特色,與建築掛鉤。“既然現在提倡要建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那麼建築的使用壽命一定是越長越好。比如一棟百年建築現在的危險率是多少?應該在哪些地方加固、改造?這些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而不是到了時間年限就該拆了。”何立新提到,這部分人才培養的時候,學生計算機專業知識要學,建築相關專業知識也要學。為了做好專業知識的融合,跨專業、跨學院學習就是學校下一步要推動的工作。

招到學生就要為他們的四年後考慮

當問到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機制的核心和難點是什麼,何立新給出的答案都是“人才培養的改進”。因為這勢必會涉及專業的調整、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變化,以及師資與課程體系的匹配等一系列問題。此外,他還提到,教育有一定的規律性,專業和課程體系調整之後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要有一個磨合適應的週期。而學校努力做的就是讓這個週期儘量越短越好。

“作為招就部門一定要關心把學生招進來之後,四年以後他們做什麼。也就是說要考慮,四年以後國家和北京的發展是什麼樣,對建築行業有什麼新要求,從而要求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比如在我們走訪用人單位時,企業一直在提BIM技術、裝配式,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要重點做的工作。

北京要建立國際化大都市,它對人才的要求就會很高。所以現在我們要對現有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改革。”據何立新介紹,現在北京建築大學成立了發展規劃研究中心,通過研究國家和北京市的發展戰略,確定學校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北京建築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到,課程體系要做到“三減、三增、三優化”。

其中“減”,即減總學時,減課程總門數,減核心課程門數,強調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即增通識教育,增綜合訓練,增實踐能力,更多地進行探討式授課,推廣小班研討式教學;“優化”,即優化計劃體系,優化課程模塊,優化課程內容,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潛能和創新能力。總之,改革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滿足北京地區行業發展特色需求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但是不同學科人才培養有各自的特點,不能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在這個過程中,真的需要專門的人來研究。所以我認為,如果想讓人才培養精準到點,一定需要有一個團隊負責調研、分析,從大數據建模分析的結果中瞭解社會需求、行業需求,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現狀和特色。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何立新補充說道。

生源好 培養好 就業好

從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與反饋中發現的問題,不斷推動著學校招生和人才培養改革。與此同時,作為培養單位的各院系、專業,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為招就工作提出了期許。

何立新2016年底正式接任招就處處長工作時恰逢高考改革剛剛開始。由於此前一直在二級學院做黨務工作,沒有相關工作經驗,這讓他當時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所以那時候,我帶著我們招就處的工作人員,和每個學院的領導班子、專業負責人開會座談,沒有任何客套,就是想聽大家的意見。”

在與學院領導的交流中,他發現學校各個專業確實發展極不平衡。非傳統優勢專業、新建專業在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師資力量方面都明顯偏弱,這種情況想招到好學生很難。於是如何幫助每個學院都招到優質生源就成為招就辦的首要工作。

怎麼才能招到好生源?首先,學院(專業)的實力得強。那實力不那麼強的專業怎麼辦?就得加大宣傳。“同樣是土木工程專業,為什麼要選擇北建築的土木工程?你得把你的特色說出來。而且這特色別用一大堆專業術語來說,學生和家長都不明白,用最接地氣的一句話概括就OK了。”何立新說。

於是北京建築大學在2017年開展招生諮詢活動時,不僅要求每個專業都要凝練本專業的專業特色,而且要派出兩位專業教師直接回答學生和家長提出的問題,其中一位必須是專業負責人。另外,在招生宣傳中,學校也一改以前“發傳單”式的宣傳方式,把專業介紹製作成更便於轉發傳播的手機版宣傳資料,且言簡意賅,保證兩分鐘之內可以看完,更多用照片、表格、數字說話。學校還拍攝了一部全部由學生出演的招生宣傳片,用他們的語言介紹自己的專業。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的改變,也讓當年的招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何立新表示,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著就業質量,而畢業生的口碑又對招生有著質的影響。所以學校招生工作做得好也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招到好生源,而是服務於構建學校人才培養的閉環式管理。

對話

《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北京建築大學是一所以實踐性見長的大學,為什麼還會特別關注畢業生考研情況?

何立新:在傳統的認識上,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工作後可能都是穿著工作服、戴著安全帽下工地,用現在時髦的話說不夠高大上。學校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至少能在理念上改變這種形象。也就是說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既要能夠下得去(工地),也能上得來,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

剛才你也談到了,招生、培養和就業三者應該是聯動的。招就部門應從招生和就業角度考慮,為什麼學生家長會報你的學校?他們一定是看從你的學校畢業後能有怎樣的發展。我們的定位不是說每屆1800多名學生都到施工一線做工程師,一定也有相當一批畢業生能夠進行高層次的研究,否則學校不具有競爭力。

《麥》:與對口企業聯繫緊密是行業特色院校就業工作開展中的一大優勢,通過走訪企業可以收穫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那麼為什麼學校還要開展用人單位跟蹤評價?

何立新: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面對面坐下來與企業座談,能讓我們掌握第一手資料,這對做好科學的決策特別關鍵。所以即便我們人員很緊張,也還是積極地與企業溝通。第二就是通過走訪接納畢業生比較多的企業可以拉近感情,這樣他們也會關注我們畢業生的表現,並直接、誠懇地反饋問題。每次走訪我們都會讓企業列出幾條人才培養改進方面的建議,之後回來把共性問題提交相關負責部門,請他們思考圍繞這些問題如何改進。

而採用問卷的形式開展用人單位跟蹤評價,優勢在於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科學性更強一些。在給領導寫報告、提交改革方案時一定會涉及這些數據。為什麼說建築行業就業市場萎縮了?

2015年的時候就業比例是34%,到2017年變成27%,這是通過調研計算出來的,它是有說服力的。所以我們處每年在做招生就業工作總結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文字,全拿數字和圖表說話,簡單直觀。各二級學院的領導都會拿出手機拍照,會議結束後還會要PPT。這就特別好,因為分享信息的目的達到了。

《麥》:您前面說過,根據就業市場的反饋進行人才培養改革,遺憾的一點是靈敏度不是那麼高,那麼人才培養中所需的具有前瞻性的知識和技能要怎麼獲得呢?

何立新:這要靠教師自己。學校現在一直談教師必須要參與科研活動,其實最終目的不是要求教師單純地發論文,而是要服務教學。科研和教學不能是兩張皮,人沒有那麼多精力。所以我們現在要求教師搞科研,第一是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第二就是通過搞科研及時發現你所研究的領域或者行業發展最前沿的東西,並把這個東西及時地反饋到教學中來。現在學校提出的“三減、三增、三優化”,優化在哪兒?其實就是優化已經淘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