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上海市委領導對市科協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作出批示

6月11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在市科協報送的《第6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上海青少年再創佳績》的專報上作出批示:“向取得大獎賽優秀成績的同學們表示祝賀。市科協在培養青少年科技素養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要注意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及積極支持科技教育的社會各界給予宣傳和鼓勵。”

今年5月,第6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在美國匹茲堡市舉行。由上海市科協選派的7位上海學生進入中國代表團,代表中國參加這一全球頂級青少年科技賽事,並取得近十年來的最好成績。其中,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樊悅陽“山慈姑粗提物誘導肝癌細胞凋亡及相關研究”項目摘得植物學科一等獎和學科最佳獎;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張鏡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張宇暉及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顧燮然“誰是鼠大王—C57BL/6小鼠社會等級現象的發現及其規律初探”項目獲動物學科二等獎;上海市實驗學校王子卓“基於位權凸輪組合方式點顯的盲文電子閱讀器的設計”項目獲嵌入式系統四等獎。有4位學生獲得用自己名字為小行星命名的特殊榮譽。

近年來,上海市科協緊緊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積極探索新時代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途徑、新舉措,青少年科學教育活動蓬勃開展。一是找準抓手。舉辦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機器人大賽、高校科學營等品牌活動,社會參與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特別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吸引近30萬中小學生參與,成為培育、發現、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二是協同協作。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開展了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2013年以來培養了5批次333名學員,幫助優秀中學生走進高校,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開展科學探究項目。充分發揮科協所屬199家科技社團所具有的人員專業、渠道多樣、機制靈活等獨特優勢,以校外促校內,以課外推課內,促進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三是優化機制。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選拔培養工作。特別是加大培訓力度,改進評審選拔機制,在ISEF和學科奧賽等多項國際頂級賽事中屢創佳績,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據統計,2000-2018年,上海青少年在Intel ISEF大獎賽上共有50個項目獲獎,有23位學生得以命名小行星。(上海市科協科普部 編輯:金哲亮)

上海市科協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