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衝擊名校,高中時期尤為關鍵。體制內學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簡歷,打造個性標籤,獲得招生官的青睞?來自復旦附中本部的李同學,在高中時期選擇參加了復旦附中國際交流生的交換項目,從私立學校到公立學校,兩次截然不同的經歷,奠定了他選擇心儀學校與專業的基礎,最終,他成為了紐約大學心理學專業的一員。

江同學 Dilan 小檔案

出國前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曾就讀美國中學:Warren High School

現就讀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目前年級:開學大二

興趣愛好:旅遊、電影、遊戲

社團活動:NYU日本文化社、劍道社等


初三,開啟留學夢

要談整個留學經的話,我就先從初三開始。我當時先有出國的想法是從初三開始的,為什麼要出國呢?我的初中是華育中學,可以說特別特別苦,基本上晚自修結束後還要做作業。我住宿在學校四年,每天晚上可能要做作業做到10點、11點。可能本身內心藏著一顆不羈的心吧,對這種灌輸型、壓迫型的學習有些反抗。因為每天作業都做到很晚很累,就在思考要不要出國學習,因為我們的普遍印象都覺得美國的學習是比較在於精英教育,在於自制力,學生可以自我選擇更多一些的教育模式,所以我在初三的時候就決定了要出國就讀。

我不知道現在的初中在中考的時候會不會發一本小冊子叫招生簡章,上面會羅列上海所有高中的重點信息,我記得我那一年,所有學校的信息上,只有復旦附中提到了學校每年有多少學生沒有選擇國內大學,而選擇前往哈佛、耶魯等外國大學學習,最後我就義無反顧地考了復旦附中,為了圓我自己的讀書夢。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高中,踏上完善與豐富自我的旅途

進了高中後,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我在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完善我自己。

因為我覺得復旦附中在上海的高中裡還算比較洋氣的,因為是本部嘛,我的初中同學都考進了上海不同的重點高中,和他們平時接觸和交流下來,學習生活情況的比較,落差還是蠻大的。像上中可能每天就在龍門樓裡學學學,上中校園很大嘛,在裡面學了一圈,一個禮拜住宿,也不用出去。他們學校裡還有個小便利店羅森,可以說足不出戶。像復旦附中,分為學習區和生活區兩部分,分別在國權路的馬路對面,383是學習區,384是生活區,包括宿舍等等。所以每天中午放學的時候,要從383的校區走到384,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每天中午可以到五角場吃飯,可以有很多選擇。平時自主選擇的課程也很多,有很多選修課程,因為當時我們的校長比較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雖然我們是體制內高中,最後還是要參加高考,但是學校給我們安排了很多選修課,比如說每週二、週四和週五下午,是給我們自主選擇、安排社團活動和選修課的。現在復旦附中新設了一個文藝學院,好像更加國際化了。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各位家長在和招生官聊的時候,他們會和你說,每天看那麼多份文書申請,你怎麼規劃自己的課外活動,突出亮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在想其實每個人擅長的事情都不一樣,想讓自己脫穎而出的方面都不太一樣,而我就選擇了比較成熟的一種,我想讓自己去美國交流一下,看一下,取取經。因為復旦附中和許多海外的學校有姐妹關係,在瑞士、美國都有,我當時在復旦附中有過兩次的交流經歷,一次是在高一下,一次是在高二,這兩次的交流機會讓我體會到了美國的高中教育是什麼樣的情況,有了一個很明確的對比,與國內高中的教育、生活環境等,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什麼樣的生活是美國學生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是國內高考學生的生活,所教的知識也好、人也好,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1st 赴美交流:在紐約貴族學校,體驗私立高中的的不同之處

我就先從我高一上的那次交流來說吧,當時去的是紐約曼哈頓當地的一所貴族學校,叫New York French School,是一個法語學校,當地的一些權貴都在裡面讀書。當時我記得女星麥當娜的三兒子好像在裡面讀,我在那邊交流了兩個禮拜,每天上下學的時候,校門口都會有很多狗仔,很多保姆就把孩子領回去。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真正的美國的私立高中是什麼樣的情況,每天在學校內的生活情況、課程難度等等,上下課間,他們需要趕往不同的教室上課,不像我們在同一個教室從早上到晚,反而是要自己去找老師,上課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總而言之,兩週的交流讓我瞭解到了美高與我們普高的區別,也讓我徹底喜歡上了紐約這個城市,雖然說治安環境可能沒有上海好,但整個人文氣息、藝術氣息還是非常濃的,拋開價格來說,生活條件還是非常好的。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2nd 赴美交流:一年的公立高中學習生活,讓我大開眼界

之後,在高二的時候,我到了Warren High School進行交流,Warren High School是一所public school,美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相比,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好的地方是,公立學校像一個大熔爐,像Warren High School是在Chicago附近的學校,它可能是附近5、6個鎮上唯一的一所學校,這些鎮上的各個族裔的學生,都會到這所學校就讀,所以在這所學校接觸的人群,會更加diverse。因為學生的層次有高低,課程選擇會比一般的私立學校更加廣一些,比如Warren High School會開設非常地道、有特色的農業課程,像農產品管理、畜牧業、種植業之類的課程。這在高中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難得的機會,可以接觸到這種類型的課程,所以這可能也是公立學校的一個優點。公立學校裡有非常優秀的同學,每次考試幾乎都是滿分,因為這個地方是countryside,屬於郊區,大家的經濟水平可能並沒有那麼高,所以私人學校會比較少一些,有些神童可能都選擇了public school而不是private school。

當有的中國人到了公立學校,可能學生層次從你的水平來說沒有那麼高,GPA的滿分是4.0,Warren High School的標準是如果你上了類似AP的預備課程,GPA是可以算5.0的。我當時在一整年裡,把學校所有的預備課程都上了一遍,最後那一年畢業的GPA是4.7,4.7分就是4.0,所以我覺得在公立學校裡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你可以拿到一個比較好的GPA。尤其是像我在復旦附中這類學校,很難拿到好的分數,因為在復旦附中本部,必須要在全年級排到前20%,你的成績在成績單上才能顯示為A,年級前20%的要求,加上學校的科技創新班+人文創新班+理科班+隔壁班的大神後,你想達到年級前20%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語文會被人文創新班拿下,數理化會被科創班拿下,所以我覺得,如果大家對自己的GPA沒那麼有信心的話,像我,就選擇了去交流一年,去感受一下美國文化,順帶再攻一下GPA。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再談一下我當時homestay的情況,當時是分配製的,我們把自己的簡歷和家庭情況遞交給交流項目負責方後,會錄入到資料庫裡,全美各地的家長會看到這些信息,他們會選擇自己心儀的中國小孩。我當時被分配到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家庭,我的homestay parents是一對年齡比較大的老夫妻,他們是獨居的,兒子和孫女不和他們住在一起。我的生活條件是比較好的,住在他們獨棟house的第二層,相當於一個人住一層。平時的話,因為homestay parents年齡比較大,可能需要我cover一些勞動,基本上每天晚上放學回家後,我先開除草機,花園特別大,我每天除草一個小時。每天他們負責燒飯,我就負責洗碗。美國農村的老爺爺老奶奶比較省電,他們不會開洗碗機,比如說今天是老爺爺洗碗,我就負責把碗擦乾。他們的房間裡養了兩隻貓,我會每天負責喂貓之類的活兒。我覺得homestay的關係其實蠻微妙的,雖然是寄人籬下,但我覺得他們是真的接納我、選擇我,我還是很感謝他們選擇了我,到他們家做這些交流之外的工作。我覺得這是一個相互付出和回報的結果,我在那邊學到了很多語言技巧,他們每天晚上都會看奧巴馬的新聞,看Fox News,可以第一手瞭解到美國當地人對美國政治的看法。像我現在讀的紐約大學,我當時也請教了住家的老爺爺老奶奶,包括當時public school的counselor,他最後也在我擇校的時候,幫我寫了一封推薦信。

當時我呆的叫Warren Town總共就1500個人,1500個人裡一個Asian都沒有,連一個韓國人都沒有,我走在小鎮唯一主幹道的時候,全部的白人都知道我是誰,他們會說就是那個Chinese boy,都知道我的名字。進冰淇淋店的時候,就算我之前完全沒有去過這家店,都知道我的名字,他們會說:Dilan, what do you want today?

在美國高中的時候會碰到一些同學人際交流的問題,這也是蠻重要的一點。就我自己來說吧,我當時在美國的時候,很多同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吃貓嗎?美國人因為自己家裡養貓養狗,他們對於中國的一些新聞就比較盲目聽從,我光解釋了這個問題就解釋了半天,一開始還很樂意解釋問題,有問必答,因為我是外來者嘛,到後面就懶得回答這個問題,我就說:Yes,我還吃人呢,他們就不問了。所以有些東西,一開始是有必要去說,但是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來,不予置理也是可以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段交流經驗還是蠻重要的,像我這樣從小學到高中全都是在國內讀的一個學生來說,去美國交換一兩次,真的是大開眼界,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教育是什麼樣的,當時我每天在復旦附中讀的是物理、數學、化學、生物,我在美國讀了農業、解剖學、心理學,導致了我現在在紐約大學讀的專業是心理學,奠定了我很大的興趣愛好的基礎。

讀完這一整年後,我回到了復旦附中,在復旦附中,我們在高三那一年,所有出國的同學都會從高考同學中剝離出來,單獨開一個出國班,我那一年的出國班總共有78個人,雖然我們是體制內高中,但有78個人出國,出國比例還是蠻高的。78人裡,我記得有54個同學選擇了去美國,有十幾個同學是英國,也有的去日本、澳大利亞等。高三那一年,和普通平行高中不一樣的是,我們只需要完成一週兩天半的學習,每週上一次的語數外和體育課就可以了,高三畢業時只要考過上海的會考就可以了。

因為我當時去交流一年,所以比其他人晚了一年,我的高中總共是4年,和我一起的初中、高中同學現在可能已經都大三了,但我覺得,年齡這個問題在美國沒有那麼重要。在紐約大學,我有認識92、93年的同學,在美國也會有一些比較年長的人,選擇重新回到大學就讀。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課外活動不隨波逐流,另闢蹊徑打造自己的優勢

在高中,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加不一樣,在課外活動這方面,我還選擇和同學創建了一個叫Faros Media的高中生自媒體,Faros是燈塔的意思,這個詞選了很久,當時我們是全上海第一個高中生自媒體社團,我們辦了一系列的早餐會和留學分享會。我們自媒體的受眾對象是在上海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我們會請一些來自上海四校的比較優秀的留學生來進行一些經驗交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哈佛峰會,我們也做了他們獨家的學生官方自媒體。這也是我做的一件比較不一樣的東西,近年來比較火的課外活動,像模聯、商賽等,可能就是因為太火了,很多很多同學都在做這些事情,導致它們在招生官眼中的影響力或者說收穫的效益並不是那麼大,所以我在想怎麼樣才能夠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課外活動,最重要的是磨練自己的能力。在做Faros Media的時候,我見到了很多招生官,認識了很多學長學姐,像哈佛大學大中華地區的招生官也是復旦附中畢業的,我們就會一起交流一些問題,我覺得這也是豐富自己簡歷最好的方式。

最後,做留學申請的時候,我還申請到了包括卡內基梅隆在內的幾所綜合大學和比較好的文理學院,但是我最後還是選擇了紐約大學,部分原因是因為我之前交流的時候,非常喜歡紐約這個城市,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身的興趣,因為我比較偏人文社科一些,可能卡內基梅隆就沒有那麼適合我,卡內基梅隆是一所以編程聞名世界的大學,我覺得卡內基梅隆就有點像上海中學大學版,而紐約大學就像復旦附中大學版,更加開放一些。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紐約的生活可以說比較豐富多彩,娛樂方式有很多,因為身邊沒有父母陪伴,同學的自制力和選擇問題還是比較重要的。如果安排得好的話,可能一週只要上2-3天課,會有很多空餘時間留給自己安排,這時候就很考驗學生的自制力,你可以選擇在圖書館呆一天,也可以選擇在外玩一天。

NYU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是宿舍,它的宿舍比較狹小和擁擠,畢竟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相對都比較貴一點。我的室友是一個白人,住在同一個宿舍另一個套間的是兩個黑人,有一個黑人室友是美國一個比較著名的明星的小孩,所以他在同學裡比較有影響力,人際關係也比較好。經常會開party,他學的專業也是電子音樂,相對會比較吵鬧一點。總的來說,我們的宿舍還是比較國際化的,我們是一個房間,左右邊各一張床,而如何和室友相處也是比較重要的。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我和白人室友平時處得挺好的,在一些重要的觀念分歧上,很多中國學生會選擇隱忍不說,但我這一兩年的出來的結論是,如果你不說,美國人是不會知道你想要什麼的,只要是觸及到原則的問題,不開心的時候,有些話該講還是要講,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真正注意到這一點,去改正。這一方面還是蠻重要的,我們平時在和美國本地同學交流的時候,會忽視掉自己作為一個外國人可能和他們有一些認知、觀念上的偏差,比如我的室友特別喜歡晚上半夜的時候吃膨化食品,或是在床上戴著耳機吃薯片一樣的東西,因為我們晚上要開空調就會關窗,整個房間就會有迴音,會有咔呲咔呲的聲音,會睡不著。一開始我還忍了一會兒,後面我會直接說,可以不要再吃了嗎?他就不吃了,說sorry sorry,第二天還給我寫了一個紙條,說昨晚真的很對不起,請諒解,還分了我一包膨化食品放在桌上。這種矛盾算比較溫和的,我也有朋友和他們的室友到了非常激烈地吵架的地步,最後選擇了搬出去,或到宿舍管理員進行調解。

復旦附中的兩次赴美交流經歷,成為他進入紐約大學的寶貴財富

最後再說說實習工作的問題,現在在放暑假期間,我就回到了上海,選擇在上海實習。大家都知道,紐約大學在上海和阿布扎比都有分校,我們是可以選擇交流任何一個分部的,只需要寫個申請書,我們有很多同學選擇了回到上海讀大學,我的計劃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