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國的政權如何互相稱呼?

消渴止咳貼


答 | 江隱龍

魏蜀吳之間的稱呼還真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我們先說魏與蜀。這兩個國家,一個借禪位的流程取代了漢朝,一個說是要延續漢朝,所以兩國之間就有你沒我。尤其是蜀自居正統,更容不得魏宣稱自己代漢,所以它稱呼魏,沒有任何客氣成分在,直接稱之為“賊”,或者在前面加個“魏”或“北”,叫做“魏賊”與“北賊”。另一方面它稱呼自己為“漢”,因為本身就是漢朝的延續,所以沒有必要改國號。

諸葛亮將魏稱為“賊”的語句很多,比如:

諸葛亮《出師表》: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諸葛亮《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明心表》:臣當竭盡愚力,討賊興漢。諸葛亮《絕盟好議 》:“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諸葛亮;“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但是魏稱呼蜀卻沒有這麼難聽。為什麼呢?因為魏以中原正統自居,他們自認為是“中國”、“華夏”,只將蜀當做一個地方性的割據勢力,所以稱呼蜀一般用“蜀”或者“裔土”這樣形容窮鄉僻壤的詞語,比如:

王朗《與許靖書》:“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劉將軍之與大魏,兼而兩之,總此二義……子雖在裔土……”劉曄:“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雖然“蜀”字看起來不是貶義,但蜀國的國號其實是“漢”,所以稱“蜀”本身就是一種藐視。王朗當然也不承認劉備的帝位,只稱其為“劉將軍”。

再說吳。吳國則有些複雜。吳國不像魏蜀之間有正朔矛盾,它可以聯蜀,也可以降魏。孫權殺關羽後,孫權向魏稱臣,名義上來說整個江東都屬於魏境,他稱曹丕為天子,曹丕則封他為吳王,所以不存在政權之間互相稱呼的問題。

劉備死後,孫權又與蜀聯合,大魏就成了敵人,於是吳對魏的稱呼就與蜀保持了一致,變成了“魏賊”。比如

《中分天下盟文》:“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

可以看出,這裡面吳將蜀稱為“漢”,這自然是因為兩國建交,彼此需要尊重對方的主權。不過這只是面子上的尊重,吳私下裡還是叫蜀的,因為孫權本身也不承認蜀是漢朝的延續,他認為漢朝已經滅亡。孫權繼位時的《告天文》如此說:

《告天文》:“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

在這種情況下,吳國君臣自然只會用“蜀”或“西蜀”來稱呼,比如:

孫權:“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里,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今此間治軍,寧復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為諸君破家保之。”鍾離牧:“西蜀傾覆,邊境見侵,何以御之?”

甚至薛綜在酒席間與蜀使智鬥時,也用蜀來戲弄對方:

“蜀者何也?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無口為天,有口為吳,君臨萬邦,天子之都。”

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蜀也已經習慣別人把它當蜀而非漢了。


切割地球


大家好,我是老王。

按照官方說法。三個國家正式名字,分別就是漢,魏,吳!但是,由於利益衝突,三方有時候也會直呼君主名字,以代替國號。下面詳細分析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建立的曹氏政權,國號就是“魏”,,定都洛陽,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曹魏”。因為曹操被封過魏王,所以,曹丕沿用了魏這個稱呼。劉備集團稱呼魏國為“曹賊”“漢賊”或者直呼魏王名字。孫權集團稱呼魏國為“魏”或者直呼魏王名字。

221年,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蜀漢”。劉備自稱漢氏正統,所以國號就是“漢”。史學家陳壽在著作《三國志》時,為了區別於西漢和東漢,就將這個國家命名為“蜀”。此後,這個政權被人們叫做蜀漢,以區別於歷史上的若干個“漢”政權。但是,劉備集團絕對不會稱呼自己為“蜀國”!電視劇打著“蜀”的旗號,完全是錯誤的。東吳稱呼劉備集團為“蜀”(答步騭、朱然等疏請備蜀(赤烏七年):吾侍蜀不薄,聘享盟誓。。《吳志·大帝傳》)或者“漢”。曹氏集團稱呼劉備集團為“逆賊”或者“蜀”,絕對不會稱呼“漢”。

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東吳”,定都建業。曹氏集團稱呼吳國為“逆賊”或者“吳王”,因政策而變。劉備集團自阿斗繼位,聯吳抗曹,所以稱呼吳國為“吳”或者“吳王”。

總之,魏國對於蜀漢和東吳這兩個長期聯盟,一直處於貶低的態度。劉備死後,蜀漢對於東吳比較客氣,但是對於魏國一直貶低。東吳對於其他兩個國家都是比較客氣,因為他實力最弱。


勇戰王聊歷史


三國之間雙方交往時對“對方”的稱呼,實質上涉及到如何對待對方政權的性質的問題。現在留下來的三國之間相互稱呼的史料不多,以下主要從當時人的交往的書信和對話中來分析這個問題。三國之間,魏和蜀是最“對立”的,雙方的立場是“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也就是魏不承認蜀漢是一個“國家”,魏只承認蜀漢是一個軍閥割據勢力,蜀漢當然也不承認魏是一個國家,認為魏是篡奪漢朝的漢賊。當然,在歷史上,雙方留下來的相互打交道的“文書”很少,官方層面的更少,但士大夫之間的私人書信有一些是代表官方立場的勸降信,是很有趣地反映出這個“稱呼”的問題。

舉個例子,蜀漢初年的司徒許靖,是天下名士,跟魏國的名士之間,交情很深,劉備死後,魏國方面讓王朗寫信給許靖,是行勸降工作,信中涉及到雙方“政權”的稱呼是這樣的:王朗在信中,根本不承認蜀漢是一個“政權”,信的開頭寫的是:

皇帝既深悼劉將軍之早世

這句話寫得非常地漂亮,對魏蜀雙方進行了巧妙地定位,這句話中,皇帝當然指的是曹丕,而且因為天下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魏國的皇帝,所以天下是魏國的天下,劉備政權在魏國看來,只是一個軍閥政權,劉備只是一個割據益州的軍閥而已,而為表示勸降的誠意,王朗還客氣地稱劉備為“劉將軍”。

此外,在信中,王朗兩次提到曹魏政權,一次自稱“中國”(無朝聘中國之期緣),一次自稱“大魏”(事受命之大魏),自稱“中國”和“大魏”,就是以魏國為中國這個天下的惟一合法政權自居,在魏國的人看來:天下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中國只有一個合法政權,那就是大魏。

而蜀漢和東吳之間,大多數時候關係比較緩和,兩方基本上是一個“互相承認”對方的政策。如蜀漢滅亡時,吳國派兵圍攻駐守三峽的蜀軍,蜀軍將領羅憲對吳軍說:

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且漢已亡,吳何得久?

可見,蜀漢政權當然是以“大漢”自居的,但並不否定東吳也是一個國家,既便在雙方交戰之際,蜀漢將領仍然承認“吳國”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


只愛潘多拉


魏自稱:魏;大魏,中國。

稱蜀:西蜀,蜀,蜀地,西川,寇,賊寇,蜀寇。

稱吳:江東,孫氏,東南,吳,吳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后稱呼)。




蜀自稱:漢,大漢。

稱魏:國賊,漢賊,北方,魏,中原,中國,天朝(劉禪降書)

稱吳:江東,孫氏,東南,吳(孫權稱帝后,吳蜀結盟國書稱呼)。




吳自稱:吳。

稱魏:北方,中國,中原,魏,大魏(孫權對曹丕稱臣後稱呼)。

稱蜀:西蜀,劉氏,漢(聯盟書稱呼)。


先啟歷史


首先,蜀漢政權自己是自稱為“漢”的,他們認為自己是東漢王朝的正統繼承者,所以在對內和對外文書上,肯定都是自稱“大漢”。舊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蜀漢的旗號統統寫的都是“蜀”,這是錯誤的。



既然蜀漢這麼自稱,那麼與蜀漢交好、並且商定滅魏後平分天下的東吳,那在接見蜀漢使節以及對其文書的時候自然也是稱其為“漢”。但是從《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雖然當著蜀漢的面叫他們漢,關起門自己說話的時候,還是管人家叫蜀國。沒辦法,畢竟就佔著那麼大的地方嘛。至於魏國,更是隻叫他們蜀國,畢竟漢朝實質上是早就亡了。



對於魏國,東吳那邊還是比較能接受的,孫權還接受過曹丕給他封的吳王,稱帝后也還叫它魏國。但對於蜀漢而言,漢賊不兩立,雖然也叫它魏國,但估計私下場合不少人還是要加一個漢賊。



吳國就很簡單了,兩邊都不得罪,自然都是喊他東吳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