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就是做父親的失職”

“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就是做父親的失職”

1

四月底,我妹大婚,行中式婚禮,行到“改口”環節時,女兒女婿雙手奉上茶,我媽激動地一個勁地抖,差點捧不住茶盅,眼圈紅了又紅。

而我爸,則面沉如水,好像結婚的不是他閨女——他就是來吃喜酒的遠房表親。

可儀式禮成後的酒席上,他喝多了,揪著親家公痴說痴道:“我閨女嫁過去決不能受氣”!

親家公趕緊起誓許諾,可醉漢哪聽得進人言?他和魔怔一樣,翻來覆去十幾遍,弄得大家都很尷尬。

晚上人散酒醒,我嗔怪他:“幹嘛喝那麼多酒,太失態了!”

我爸默然:

“養了二十多年閨女,嫁到別人家了……心裡不是滋味...”

我鼻子突然就酸了——這個粗糙的、耿直的、倔強的老頭,表面粗粗拉拉,心底也有那麼柔軟一處,放著女兒……

只是他不會說,不肯說,只在醉酒後才吐真言,不小心道出心底最在意的事。

“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就是做父親的失職”

2

看《後來的我們》,最打動我的是見清和爸爸充滿煙火味的親情。

很多人都有幸有這麼一個同款爸爸吧?

前半生拼死累活供孩子吃喝讀書,保護孩子;

後半生但凡自己能動,決不肯“打擾拖累”兒女。

(我爸就是!)

但這份深沉的父愛,在很多人心中,卻不像母愛一樣,從一開始就“知情”,顯得後知後覺:

見清是爸爸去世後,回到老屋,摩挲著舊時傢什,才深深體味到到爸爸的愛;而我也是年紀漸長,在外面碰過壁受過傷,才慢慢懂得爸爸的保護。

回憶童年記憶,爸爸卻沒有多少存在感——說到我媽,我能一氣說出100件往事;讓我說說我爸,卻得好好想想。

我曾問過我媽:“為啥小時候沒多少和我爸有關的記憶?”

我媽說:“他在外邊忙著賺錢養活你呀”

我想很多人都是類似的經歷吧?

爸爸們負責養家餬口,肩扛經濟重擔,養育責任更多落在媽媽身上——吃喝拉撒睡都是媽媽管,所以長大後“想家”=“媽媽做得好吃的”,“想家”=“媽媽陪著乾的各種事”……

我們和媽媽有著些數不清的共同回憶,而和爸爸……

明明爸爸們也用盡全力愛我勻,可感知度太低,很容易讓孩子忽略父親的付出。

“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就是做父親的失職”

3

那爸爸如何表達愛?不讓孩子們質疑“爸爸去哪兒了”?

先來擺正態度:“我不是替補隊員”!

爸爸不是媽媽的替補——在媽媽有事/忙不過來/生病時,才上場“頂一陣”。

這種替補心態,只會讓你在娃心中越來越沒有存在感

把陪伴“常態化”“固定化”,自己“頂”起一攤來,讓孩子產生一種穩定的依戀感,怒刷存在感:

“爸爸會陪我寫作業”

“爸爸會陪我去玩輪滑”

接下來聊聊具體相處中,爸爸如何表達愛

說——說出來你有多愛TA

難嗎?

能敢於表達,且能準確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是孩子情商教育中特別重要的一環。

如果爸爸能大大方方對孩子說“我愛你”,這不正是給孩子最好的情商示範課嗎?

前幾天我兒幼兒園佈置了一個課後作業:

讓父母抱著孩子,大聲說:“你是爸/媽的好兒子/女兒,我好愛你”,還要錄好視頻,發到班級群,這種作業形式很不錯,可以多來點,讓“靦腆”的爸爸們熟能生巧。

做——用行動證明你的愛

爸爸們都是尊崇“用行動來表達愛的”,那就繼續發揚光大。

有兩類行動最能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第一類是生活“小事”

看《爸爸去哪兒》最有感觸:鑑別奶爸和“黑洞爸爸”,只要看看他們的生活細節就立刻現形。

以吳尊為代表的奶爸隊,做飯、洗腳、梳頭,全套搞定。

蔡少芬的老公張晉,連“高級”盤發都梳得妥妥的……

想想吧,小小的人兒,安靜地坐在小凳子上,等著爸爸溫柔地為自己梳頭髮,那種感覺,真是軟了時光,化了人心,是孩子多麼溫暖而寶貝的回憶?

不會可以學。孩子都很大度的,不會嫌棄你們笨:

《爸爸去哪兒》裡,王嶽倫不會綁頭髮,搞了半天,馬尾都扎不好,只好別個髮夾,可女兒也開心得不了得,自豪地宣稱:

“爸爸給我扎的!”

第二類事是,做爸爸更拿手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兒子的睡前故事一直是我講,但前一段時間,兒子突然纏上爸爸講故事了。

爸爸講的是《眼鏡大哥盜墓筆記》,充滿冒險獵奇,我跟著聽了幾集,不得不承認:

這個男女思維差別真大,我們講述的方式,推進的結構截然不同,他講得雖沒我細膩,但腦洞大開,邏輯性思辨性絕非我能比擬。

“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就是做父親的失職”

現在,兒子有了兩個長篇故事:

我的故事系列是《婉如上學》,繼續走暖萌風;

他爸講

《眼睛大哥盜墓》,深挖探險風;

這樣,不只是解放出我一半的時間,最主要是對孩子成長好,他多了一個全新視解感知世界,並學習男性的思維方式。

爸爸帶娃,往往更會帶孩子“玩”,帶孩子“野”

勞倫斯·科恩博士,寫過一本書《遊戲力》,全篇講述“遊戲”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書英文名playful parenting,就是指會玩會遊戲的父母。

爸爸和娃玩著玩著,就玩成朋友,玩成兄弟,激發出孩子的合作與自信,更多的培養規則和秩序感。

具體爸爸能玩出什麼花,開發出什麼表愛方式,各位爸爸自行迭代,看好你們。

4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愛孩子,先愛孩子的媽媽。

做一個小測試:

你回到家,會先抱娃,還是先抱娃媽?

《媽媽是超人》裡,杜江是先抱妻子。

夫妻+孩子,構成家的三角關係,夫妻關係是定海神針,在親子關係之上。孩子只有感受到爸爸尊重愛護他的媽媽,他才確信他的世界是安全的,穩固的。

你讓孩子感受到這雙份愛了嗎?

—THE END—

作者:綠林好菡,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溫柔未遂女菡子,廣告人,設計師,夢裡有片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