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說中華五千年聖人兩個半,哪些人可以被後世評為聖人?

依然範忑西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入世為儒,出世為道”。如果這句話容易引起歧義,那麼英文的一種翻譯則更加簡明易懂,再翻譯回來是:白天為儒,晚上是道;或 上班期間為儒,下班之後為道。不管如何翻譯,如何理解,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儒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兩大思想,孔子和老子則是兩大聖人。如果還可以再擴大一點範圍,那麼還應該包括孟子,莊子和王陽明。



聖人雖然是個常用的詞,大家也知道其基本意思,但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也沒有古今公認的標準,因此歷史上譽為聖人的範圍和數量也差別很大。司馬光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這算是歷史上得到比較廣泛認可的說法。



在更為寬泛的版本中,著名的、比較受認可的聖人主要有: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皋陶、舜、禹、伊尹、傅說、商湯王、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朱熹、王陽明。在這個名單中,孔子之前的十數位,雖然都是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帶頭人和領導人,但留下來的確鑿記載和言論都很少。



墨子、韓非子、朱熹等雖然也在各自的流派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但總體而論,尤其是對後世的影響,他們與莊、孟、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和孔、老更加不在一個層面。



具體而論,儒道各有其獨特的詞語和理論,例如儒家推崇聖賢,而老子則推崇“絕聖棄智”,因此對應於儒家宣傳的“聖賢”,道家強調的則是“仙真”。用的詞語雖然不一樣,強調的要點有所不同,但二者的高度和層面是相似的。



要理解“聖人”的含義,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構詞法來理解。“聖”字上左是“耳”,表示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是“口”,表示通過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表示,在聞道和宣道兩方面都達到頂層高度,德行修至最佳,則稱之為“聖”。


無中生有hz


中華五千年,被稱為聖人的,是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孔子。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

三皇五帝時期的聖人,則分別為伏羲,女媧,神農,軒轅,顓頊,帝嚳,堯,舜,大禹。

軒轅以前的人類,還不知道衣服是何物。不要說國家的概念,就是部落都算不上。就是群居於洞穴中的一群剛剛由類猿人進化過來的準人類。群居是弱小動物的天性。為的是抵禦猛獸的襲擊。



伏羲,女媧,神農,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他們被人們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在人類發展史中,作出的特殊貢獻。伏羲一畫開天,創造了陰陽二儀的概念。播下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粒種子。

神農時期有了領地的概念,形成了初步的部落。有了部落首領。貪慾是人類進化的因素。原始的貪慾,只是想要自己的部落有更大的活動範圍。獲得更多的獵物 。


神話傳說把這些聖王說成了大一統的帝王,不過是對他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在靠雙腳行走的原始社會,活動的範圍極其有限 。我們也不必去追究他們的真實存在。神話也好,傳說也好。他們都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

至於醫聖,藥聖,書聖,武聖,……不過是對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的人的一種讚美。算不了聖人。


子衿書法


個人看法,中華五千年,有三個聖人:孔子,老子,慧能。

民間有所謂兩個半聖人的說法。有說是孔子朱熹曾國藩的;也有說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兩種相同之處是:孔子始終是確定不疑的聖人,曾國藩一直是那半個。

對於這兩種說法,鐵錘都不認同。

因為在這兩個版本中,除了孔子之外,無論是朱熹王陽明還是曾國藩,都稱不上是聖人。

我理解的聖人,應該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核心觀念的思想家,而且其思想應該在今天仍然深刻影響中國人的言行舉止。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評選,古代有三個中國人可以稱為聖人:孔子,老子和慧能。

孔子:

孔子思想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和核心。孔子也是世界公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從漢朝開始,無論歷史如何演化,儒家思想一直成為主導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孔子對天命的追問,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仁”的鼓吹,影響深遠。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希望人人都成為仁人君子。但是孔子很少從群體的角度去討論仁。這個缺憾直到亞聖孟子的出現,以仁義之說,既尊重個體的仁,由注重群體的公義,方才圓滿。

老子:

和儒家重視規範,秩序,教育等等理念不同,老莊一脈更加重視個人的價值,很少考慮群體等外在的因素。一個人即使不依附於任何組織和秩序,一樣可以走向聖人之境。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尊重個體生命價值的方向上,比儒家走的更加深遠。

慧能:

儘管從漢朝開始,中國就有了佛法流傳,但是我認為直到慧能的出現,才真正有了中國自己特色的上乘佛法。偉人說禪宗是老百姓的佛法,人民的佛法。禪宗的出現,對中國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和儒學,道學一起,共同塑造了今天傳統中國文化的形象。禪宗此心即佛,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不但給了眾多普羅大眾莫大的安慰,也給了修行者巨大的勇氣。

朱熹和王陽明的心學,是在儒學和佛學思想上的再創造。而曾國藩,除了在晚清建立的事功之外,在思想上,還是屬於當時的理學大師,究其本源,還是儒學一脈。在太平軍橫掃半個中國,紙糊王朝搖搖欲墜之時,曾國藩能夠以民兵起家,扭轉乾坤,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功業,但是如果要說他是聖人,未免有誇大之嫌。

因為聖人,是不會屠城的!


總結:個人觀點,稱得上古代中華聖人的,唯孔子,老子,慧能三人而已。

我是鐵錘,一個把玩風雲和風月的男人。歡迎關注交流。


鐵錘文史


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裡,就兩個半聖人的,是根據“三不朽”的觀點來判定的。

“立言”、“立德”、“立功”為三不朽。兩個半指的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

其中,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其實,個人覺得,中華文明傳承到今天,聖人不說千千萬,卻也不在少數。

個人認為,對中華文明有突出貢獻,就算有點小瑕疵,也算聖人!

筆者從先秦時候算起,隨便說幾個,《道德經》作者李聃算一個,秦始皇嬴政算一個,漢武帝算一個,隋煬帝算一個,玄奘算一個......

至於近代,毛澤東、周恩來這些偉人都絕對算是聖人的範疇。

以上觀點,只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可以忽略。


東臺翻古


我不同意 的看法。他提出:“個人看法,中華五千年,有三個聖人:孔子,老子,慧能。”依我的看法,這三個人裡面,只有孔子配得上是真正的聖人。

老子的學說,不過叫人逃避現實,對社會沒有正面意義,其中的很多理念,都參雜了迷信的成分,老子充其量是一個唯心的哲學家,算不得聖人。慧能只是一個宗教人物。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騙子,無意的騙子而已。這些人對社會有何進步意義?他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嗎?可以讓國家富強起來嗎?可以增進人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嗎?可以開拓人類的視野嗎?代表先進的文化方向嗎?都不能!



孔子比這兩個人加起來都要強上10000倍。孔子是一個教育家,平民教育家。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只有貴族可以學習文化,上層壟斷了知識,而孔子打破了這種壟斷,讓所有階層的朋友,都有機會獲得知識。所以,據說孔子有3000個弟子,放到現代可以組建一所大學。古代人口不多,3000個弟子的影響力相當於現在的300萬個知識分子。孔子還有72個弟子被稱之為“賢人”,都是可以直接做官治理天下的,相當於現代的72個國家一級教授。一個人培養出這麼多傑出的弟子,還不算偉大嗎?孔子的儒家學說,提倡的是“仁”和“君子”,這些理念深深影響了2000多年的中國文化,提升了整個民族的道德層次。孔子還倡導積極入世,入世就是要做事情,做事情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有裨益於國家和民眾,才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達到“天下大治”。要是人人都學老子和慧能,逃避現實,獨善其身,沉溺在虛幻的世界之中病態的呻吟淺唱,這個世界還能進步嗎?

所以說,孔子才是真正的聖人,絕非浪得虛名。題主說中華五千年曆史有兩個半聖人,我看孟子也可以入選。至於曾國藩,那還是算了吧,我認為墨翟可以算半個。


懷疑探索者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能夠同時做到的稱為聖人,是以後世評價出的兩位半聖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此種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儒家價值理念之上的,立德,為個人道德修養層面的;立功,建功立業,立不世之功;立言,充滿智慧與光芒的思想言論流傳後世。

立德,個人行為,較為容易做到。但能做到的必是克己復禮的君子。立功,需要機遇,時勢造英雄,恰逢其世,方有立功之可能。古人所言立功,對於儒家士大夫而言,即建立軍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立言,流傳千古的思想最為難得,糞土當年萬戶侯,但思想卻可以澤被萬世,光芒照耀古今。

以王陽明為例,他是儒家士大夫出身,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開創心學,是聖人的典型代表。

除了兩位半聖人外,生說歷史以為,曾戍守邊疆,令党項人膽寒,參與慶曆新政,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以列入聖人之列;曾力挽狂瀾,主持北京保衛戰,擊敗也先,保明朝江山社稷,留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也可以列入聖人之列。


生說


我覺得中國能稱聖的只有老子一人。因為只有老子這麼一個人是傳講客觀唯心論的,講人與道之間的相處。但老子學說傳到了莊子就開始向主觀唯心論方面跑偏。

而孔子只能算是個倫理學派的,他的思想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且忠孝這些也是無邏輯的道德綁架,屬於流氓邏輯。人為毛非得忠於某種形式?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某個人,憑什麼啊?為毛非得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讓你死就得死?每個人都不是自願降生於世的,憑什麼就得遵循忠孝這種流氓邏輯?

關羽就更是扯淡的,不過是宋朝年間山西鹽礦不產鹽,民間以為是蚩尤作祟,當代天師請關羽戰蚩尤,結果鹽礦恢復產鹽這才讓這廝在民間有了一定名望,到了清朝又把本來屬於岳飛的武聖名號給了關羽,這才讓關羽走向神壇,立德立功立言,他跟岳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純粹的是民間迷信給吹捧起來的。

慧能,以及陸九淵王陽明,都是主觀唯心主義,是講人與自身的。他們的這種鬼學說其作用就是讓人相信自己本心的力量,從而去忽略甚至抹滅客觀事實的存在!我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這一學派對人的益處在於可以提升自信以及發掘自身潛力,而弊端就是忽視了人與道,人與自然萬物的聯繫,最終人會遠離大道,被自身所害!因為人畢竟是人,人的本心就是善惡一體的,既不是善心更不是無明之心。靠本心去監控自己的行為不去做惡,那根本就是扯淡!現今社會很大程度都是受這種思想所影響,人類發展無所不用其極,自然環境越來越差,假冒偽劣的東西越來越多。

至於說曾國藩,他有他自個兒的學術體系嗎?他獨特思想是什麼鬼?你學他的為人處事可以,可是非要把這麼一個會做人的給封半個聖人的名號嗎?

真正的聖人只有老子一個,只有老子的學說是讓人去追尋大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曲悠無盡灬終無悔


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獨獨聖人兩人半(孔子 王守仁 曾國藩),為什麼這樣呢?

原來啊,中國自古就是以儒家思想治國的國家,儒家體系中歷來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世人和奠基者,在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歷朝歷代都被尊稱為聖人。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繁盛,百家爭鳴。有老子,莊子創立的道家,有孔子,孟子的儒家,有韓非子的法家,墨子的墨家等等。

孔子的功勞不光是創立了一門學說,更在於他系統整理出了四書五經,讓後世讀書人有了標準,讓社會形成禮儀和道德標準,讓君王找到了治國得準繩和法杖,有所顧忌和恐懼,不再輕易發動戰爭和肆意妄為。

秦國滅亡次之後,漢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罷出百家,獨尊儒術,這是儒家能夠統治中國思想界幾千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說,也正是儒家思想體系維繫著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雖然中國歷史無數次分分合合,但最終還是以一個完整的文明古國走到了當今,這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做到這樣的國家。

我認為儒家思想功不可沒。

所以大部分能稱得上聖人的人都出自儒家。不過道家的老子也稱得上聖人。

孟子發揚了孔子的學說,提出君為輕民為貴的思想。被尊稱為亞聖。

家國天下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北宋的張載喊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豪言壯志。

宋朝的朱熹在儒家的基礎上發展出程朱理學,朱熹對儒家經典的註釋成了後世讀書人遵從的標準,成為八股文的典範。

到明朝,王守仁在儒釋道三家及陸九淵等人心學的基礎上發展出心學的智慧。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影響了後世500年。他本人因立功,立德,立言成為三不朽之聖人。





而晚清的曾國藩也是一代大儒,軍事上訓練湘軍最終剿滅太平天國洪秀全政權為滿清延長了半個世紀的壽命,同時他也著書立說教育門生,成為當世最有作為的人,被後世所遵從。


以上大概講了這幾位,你們認為還有哪些人能稱得上聖人呢?


雋永柴扉


這個說法口口相傳,其根據與出處很難考究了。

記得歷史老師講到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1.孔子


這個毋需多言,若是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能稱得上“聖人”的話,也非孔聖莫屬了。

2.王陽明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心學集大成者與心教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與程朱學派分庭抗禮。

3.曾國藩

曾國藩最近是比較熱門的一個“網紅”。他在世時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被稱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pluto


成為聖人很難得,因為成聖人之前有賢者有君子。先說說君子吧,君子者文質彬彬也,換句話來說德才兼備的人可以稱君子。

那麼什麼是德?什麼是才呢?德者德行之得也《集韻》;才者臨事可以處之得當也。通俗來說就是你所行得當可以為德,那麼什麼是得當呢?簡單的說就是朋友信任你;上司覺得你有能力處理好他所交代的;老師覺得你是個學習能力不錯的人;父母覺得你很孝順;老婆覺得你是個好老公等等之類的。為什麼會覺得呢?因為你用你的行為得當告訴了他們你是這樣的人嘛。那麼才呢?才就在你所做的事情過程中就體現出來了。

為什麼說君子德才兼備,因為有才的人不一定德好,古人云氣濁則才濁就是這個道理。然君子是文質彬彬,為什麼彬彬?因為彬彬有禮啊,總不能說講禮儀講禮德的人不好吧。對於有德才少者,我是敬佩他們的,因為他們的品德好。然君子是才德兼備,所以這一點就非常難。

聖人是才德傑出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聖人要幫助別人立大,君子只是自身立達,卻沒有能力幫別人。因為別人的個性思維和你不同,如果是趨近於自己的個性思維幫助會很快,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趨近於你的。所以很難。

至於賢者則是在君子與聖人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