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爆料!安能分拆,快運在美上市已提上日程!

爆料稱安能將剝離快遞業務,快運謀劃獨立上市。這背後有什麼考量?快遞業務未來發展如何?安能能在計劃內上市嗎?

爆料!安能分拆,快運在美上市已提上日程!

01 爆料!安能分拆

日前,我們從多個渠道獲得消息,獨角獸安能物流已經調整組織架構。一方面是成立獨立的快遞事業部,負責公司快遞業務;另一方面則將原快遞網絡本部更名為快遞網絡管理部,劉金祥為快遞事業部總裁,快遞事業部下屬“快遞發展辦公室”。

爆料!安能分拆,快運在美上市已提上日程!

不難發現,安能快遞很可能會成立獨立公司出來運作。

然而,就在今日,公眾號“物流一圖”爆料稱安能創始人秦興華在6月20日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名字為上海安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爆料!安能分拆,快運在美上市已提上日程!

爆料!安能分拆,快運在美上市已提上日程!

天眼查上顯示,這家公司法人秦興華,註冊資金10億,實際股權控制路徑為ANE EXPRESS HONGKONG LIMITED。Express,表明是一家快遞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安能剝離快遞業務,是在謀劃快運獨立上市。那麼,安能分拆為何會選擇分拆?背後有什麼考慮?能在計劃內上市嗎?

02 分拆背後有何考量?

實際上,安能物流會分拆快遞業務在物流CTO 看來並不奇怪。

一是,競爭壓力。

順豐、中通等快遞企業也紛紛佈局快運領域。這個時候,安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發展自己的主業快運,否則很可能會被後期的這些快運聯盟及快遞企業們超越。

二是,謀求儘快上市。

國內物流競爭早已進入資本階段

,快運老大哥德邦已經上市,具有資本的加持德邦發展如日中天。而同為快運老大的安能,步伐則顯得有些慢。這家2010年才成立的物流公司,以零擔快運起步,曾用6年時間將規模做到快運業第一。 

另外,通達系也紛紛上市,在資本力量下,二線快遞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當然安能快遞也不例外。

如今,離安能官方釋放出的2019年上市計劃越來越近,可以說留給安能的時間不多了。

三是,快遞業務虧損嚴重。

安能物流自2016年5月宣佈進軍快遞,經過2年的廝殺,快遞業務虧損嚴重,市場份額也在順豐、三通一達等老大哥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安能需要選擇優質資產快運獨立上市。

綜合來看,已經進行多輪融資的安能物流,上市已迫在眉睫。

03 跨界與決心!

儘管安能快遞業務出現虧損,但我們不能否認快遞業務的發展速度以安能“跨界”的決心。

實際上,從安能在快遞業務上快速、高效、激進式的打法確實在快遞江湖掀起了不小的風浪。

據瞭解,安能“跨界”快遞的第一年,搭建了1.3萬個快遞網點,覆蓋了95%的縣區,“雙11”業務量突破400萬單。

另外,在新的組織架構中,安能快遞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事業部,一方面是基於上市考慮,另一方面相信也是新的戰略考慮。

正如安能董事長王擁軍表示,安能正處在一個行業劇烈變化的拐點期,中國的經濟結構由於消費升級的驅動從B2B到B2C,客戶需求的劇烈變化,產生了結構性變化的機會,必須用開放的思維去捕捉變化的趨勢。安能選擇的路徑是“跨界”快遞。

王擁軍將2018年定位於快遞網絡的突破年,要在奠定快運的規模量和經營效益的前提下,完成快遞網的建設,並形成一張有影響力的快遞網絡。

因此,安能快遞2018年不斷提速,最直接的是新增了88條航空線和105條純快遞線路。

今年1月,安能正式開通北、上、廣、深、杭、南京6大城市航空線路的基礎上,3月份安能快遞又新增88條。目前,安能快遞航空線路已達161條。

不僅如此,3月下旬安能還開通105條純快遞線路,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幾個省區內的重點城市均可實現點對點直髮,按照安能官方的說法——100%實現華東區域內今發明至。

04 上市可期?

距離2019年上市,時間越來越少。

那安能準備得怎麼樣?

作為獨角獸公司,安能的發展速度值得肯定。

安能物流成立於2010年,通過整合零擔快運網絡和信息技術平臺,打造了中國最大的零擔快運加盟網絡,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快遞、整車等相關業務,實現了年複合140%

的快速增長。

另外,安能物流以“輕資產+網絡化”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成功路線。曾吸引了包括紅杉、華平、高盛、凱雷、鼎暉等全球頂尖投資機構的資本注入。

日前,安能的快運業務擁有遍佈全國的210個分撥中心、4000多條卡車線路及17000多家網點,在貨量規模上位居中國零擔快運行業第一。

另外,由於終端網點採用輕資產模式,降低了總部的末端運營成本,進而提升了全網的最經濟日均貨運量。數據顯示,2017年安能物流零擔貨量超過800萬噸(日均貨量超過2萬噸),業務量位居行業第一。

對於安能能否預期在明年上市,難度上是有的,但也有可能。

因為從上市啟動程序到最終成功上市,對於物流企業來講並非易事。一旦正式啟動上市程序,尤其是在國內排隊IPO,還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以德邦為例,從2015年7月在證監會公佈《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招股說明書》,啟動公司的IPO申請流程,到順利過會再到成功掛牌上市,前後共經歷30多個月的時間。

另外,就算選擇借殼,但如今“借殼”也沒之前順利了,一是是殼資源千金難買,二是配套的募集資金被取消,三是審核和流程難度增加。

剩下的就是選擇境外資本市場上市,比如美國、香港都是可選擇之地。當然,美國可能性更大,畢竟中通和百世都是在美國上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