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中國科學家在抗癌研究上取得突破,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有了三線新葯

作者 孫國根 吳苡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亞洲臨床腫瘤學聯盟主席、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李進教授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八一醫院秦叔逵教授攜手,經8年聯合攻關,終研發出針對三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新藥(呋喹替尼),6月26日,國際醫學界公認的“四大”頂尖醫學期刊之一(2018年影響因子高達47.6分)《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線全文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這也是中國抗腫瘤創新藥物臨床研究成果首次“登陸”該雜誌。

據悉,結直腸癌是全球高發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人136萬,病死69萬。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變化,其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尤其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發病率進一步升高,我國每年新發結直腸癌患者37萬,約50%的病例會發展成轉移性或晚期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儘管一直提倡篩查,但我國篩查比例仍然較低,能夠早期發現和治癒的患者仍佔少數,大部分患者最終都會發展成為晚期結直腸癌,總體上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佔60%-70%。

中國科學家在抗癌研究上取得突破,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有了三線新藥

圖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亞洲臨床腫瘤學聯盟主席、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李進教授(右一)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八一醫院秦叔逵教授

李進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大約30%-40%的患者初診時已是結直腸癌晚期,相當一部分可手術患者術後仍會出現復發或轉移。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化療+靶向治療,可給患者帶來長達3年的生存獲益,但由於腫瘤細胞自我更新和防禦能力強,大約治療20至25個月後,患者會出現二線化療失敗,而三線可選藥物匱乏的問題,但此階段仍有約三分之二的患者體質狀況較好,對接受進一步治療的的“求生”意願非常強烈,臨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後續治療藥物和方案。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等支持下,李進、秦叔逵主持的“呋喹替尼三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隨機、雙盲的全國III期臨床試驗研究”作為國家“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正式開始實施。在進行了大量的準備、臨床試驗等工作後,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拉開帷幕,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由全國28家醫院參與,共篩選出519例18至75週歲、二線或以上標準化療失敗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其中417人符合入組標準並同意進入臨床試驗(後有一名患者退出),最終416名患者根據既往病程狀態進行分層,並按2:1隨機分配到“呋喹替尼組”或“對照組”。截至2017年1月17日,所有研究數據收集完畢。研究結果顯示:呋喹替尼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為9.3個月,較對照組顯著延長了2.7個月;這一獲益的意義意味著為患者爭取到了可實施其他治療策略的寶貴時間,同時也為聯合其他靶向藥物,尤其是免疫治療藥物打下了基礎;此外,呋喹替尼組患者的中位無疾病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了1.9個月,同時總客觀反應率和疾病控制率也顯著高於對照組;療效穩健,包括既往各病程患者均從“呋喹替尼組” 顯著獲益,且創新藥呋喹替尼展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是3-4級肝臟毒性與安慰劑組沒有差異。結果還顯示,對既往沒有接受過抗癌轉移的人群,呋喹替尼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可延長至10.4個月,死亡風險降低32%;對癌基因(K-RAS)野生型(未突變)的患者,可延長至10.7個月,較對照組延長了近5個月;對K-RAS突變型患者,死亡風險可降低25% 。該研究成功地達到了預設的全部終點。

據記者瞭解,呋喹替尼是一種具有高度選擇性的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由和記黃埔醫藥發現;2013年10月禮來與和記黃埔醫藥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開發,禮來負責中國的市場銷售。基於上述研究的數據,呋喹替尼作為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新藥上市申請已獲得CNDA藥品審評中心“優先審評”資格。相信不久呋喹替尼將可惠及廣大中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