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尋一處桃花源,於流年中守住寂寞

尋一處桃花源,於流年中守住寂寞

文|落梅拂雪

人生當是,半醉半醒半浮生。

常有人心生疑問。人生,究竟何為最佳的境界?我想,大概人生最佳的境界,當是一半煙火,一半清歡。

當是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行走,身在紅塵,心卻在水雲間。既不是一味地清心寡慾,不識人間煙火,遠避車馬喧囂的塵世,也不會被物慾橫流的世界所淹沒。

處在繁華之中,卻仍舊能使心靈歸於平靜;於獨處之時,能夠清醒地看清自己的心;於紛繁的世間,洞明世事,知曉人情百態,卻始終以赤子之心待之,只做簡單真實的自己。如此,方為真正圓滿的人生。

尋一處桃花源,於流年中守住寂寞

世間最幸福的,乃是知足常樂。而在昔日裡,忙中有閒 ,閒中有忙,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做些怡情養性的事情,亦可以給自己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添上最為鮮麗的色彩,豐富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腳步放慢,學會欣賞沿途的每一道風景,將自己那顆原本疲憊不堪的心靈,得以安放與釋然。所以,忙要忙得井井有條,閒要閒得自在逍遙,這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人生還應該學會飯吃半飽,酒喝半醉,這不僅是一種養生之道,亦是人世之修行。人生,當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過度的清醒,會讓人感覺薄涼冷漠,過度的沉醉,會讓人感覺膚淺迷離。所以人生當是,半醉半醒半浮生。小事糊塗,大事睿智,抱拙守誠,大智若愚。

尋一處桃花源,於流年中守住寂寞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渴望著能找尋到世間的一方淨土,找尋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能夠放下所有的包袱,真正的歸隱山林,不問世事,身心灑脫自在。但這世間,所謂的真正的淨土,又在何方呢?與其苦苦找尋,不如先學會淨心,唯有你心靈澄澈明淨,你自然可以於心間修籬種菊,於心間尋到那一處桃花源,方能與之相遇相親。

人生,一半煙火,一半清歡。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行走,只要我們能做到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心,便已足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唯有我們先入世,方能學會出世,超脫於事物之外,以清澈明朗之心淡然面對塵世的紛紛擾擾。

不要再嘆光陰虛度,時光荏苒。但凡走過的日子,皆是良辰美景。過往的一切感傷惆悵,孤獨憂懼,皆已成過去,已成為如今平淡的歡喜。要感恩一切的苦難,造就了今日的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如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人生亦不可能事事順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不妨靜下來,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繁華之中守住真淳,於流年中守住寂寞,和山水相遇,與清茶相守。讀一本經年的老書,聽一出經年的老戲。任時光就這樣匆匆老去,而你依舊無悔亦無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