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孩子听力问题怎么检查

检查内容: 客观测听、影像学检查、主观测听。

1.客观测听法 (电测听法)

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

多频稳态、40Hz相关电位、耳蜗电图(ECOCHG)、

1)耳声发射 (OAE)

是听觉生理和听力学近40年的最重要进展之一。耳声发射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它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准确性高,小儿可在清醒状态及自然睡眠中完成。

耳声发射分为自发性耳声发射与诱发性耳声发射,诱发性耳声发射又分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刺激频率耳声发射、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应用较多,特点是当耳蜗受到一个以上频率的声音刺激时,由于其主动活动的非线活动特点,会产生各种形式的畸变,在其释放返回外耳道耳声发射中就含有刺激频率以外其他畸变频率,统称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耳声发生在正常人检出率90%以上,甚至高达98%或100%,具有客观、无创、迅速、灵敏的特点,现已广泛使用于小儿听力筛查与成年人的听力监测,可尽早的发现听力变化。但无法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

听障儿童家长需认识耳声发射结果的三个特点:

A “通过” 听力正常或听神经问题(大喜或大悲)如ABR未引出数据,或显示存在听力损失,需重复做多次耳声发射(奇数)以确认是否存在听神经问题 ;

B "未通过”听力发生损失,但不确定损失程度;

c "异常” 听力发生损失,但可能存在变化,也应重复本项检查,并认真咨询医生孩子的听力损失的部位和类型。

2)声导抗测听

是声阻抗和声导纳二者的统称。声导抗测听近40年已发展为临床常规测试,可以客观评定中耳功能。正常情况下外耳道的压力为0dapa,外耳道压力与鼓室的压力-200dapa到+200dapa。成年人外耳道的容积为0.6~2.0cm,儿童0.5~1.0cm,通过测试声能在人耳传递状态,声波作为一种形式到外耳道一定声压作用于鼓膜、中耳系统及内耳相应产生运动,以通过压力变化了解中耳功能是否正常,主要测试内容包括鼓室压力图、镫骨肌反射阈值和声反射振幅测定。

镫骨肌反射常测试频率500Hz、1KHz、2KHz、4KHz,当人耳受到足够强度足够刺激时间的声音时,才可引起镫骨肌收缩,镫骨肌反射阈值正常耳的声强为70~100dBHL,其平均值纯音为85dBHL,宽带噪声为65dBHL,不同频率刺激声的反射阈有所不同,一般有12~20dB差值,每个检查室有自己的正常值,对识别耳蜗或蜗后病变有一定帮助。声反射振幅正常比为1.2~1.5,很少有小于1.0或大于2.0。故振幅比可作为中枢性听功能病变的诊断方法。

听障儿童家长需掌握:

鼓室压力图几种类型:A型(正常型)、As(低峰型)(声顺降低鼓膜活动度降低)、Ad (高峰型)(声顺增高型 听骨链固定鼓膜松弛萎缩)、B型 (平坦型)(积液、粘连、鼓膜穿孔)、C型(鼓室负压型)(咽鼓管堵塞)、D型(正压型)(中耳炎早期)。

3)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听觉系统听到声刺激产生兴奋并伴随电位变化,它起源于听神经及脑干各个核团,接受刺激10ms内产生5~7个波,其中I-III-V波最明显,V波诊断听阈最重要,70dBnHL正常人I-III-V波出现为100%,成人ABR听阈在0-20dBnHL,新出生婴儿30dBnHL(每台仪器均测得小样本听力级略有差距),对短声脑干电反应阈在2KHz~4KHz与纯音行为听阈最接近,正常情况下V波5.5ms~5.7ms出现,两耳V波潜伏期相差不大于0.40ms,I-V波间期不大于4.6ms.各波的主要来源与正常人的平均潜伏期。

听性脑干反应是利用声刺激诱发潜伏期在10ms以内的脑干电反应,检测听觉系统与脑干功能的客观检查,用每秒20~30次短声刺激,记录电极放置在前额发际皮肤上,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以远场方式记录和放大和叠加1000次。脑干听性反应由潜伏期1~10毫秒的7个正波组成。

临床上采用最稳定的I、Ⅲ、V波潜伏期,Ⅰ~Ⅲ、Ⅲ~V、I~V波的峰间期,以及两耳V波峰潜伏期和Ⅰ~V波峰间期差,判断听觉和脑干功能,并用V波阈值判断中高频听阈。在规范的测听条件下,ABR的V波反应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000~4 000Hz范围行为听阈,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和代替行为听阈,且较行为听阈高15~20dB。可用做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选,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聋。

ABR在诊断蜗后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一侧I-V波间期延长,波V潜伏期延长,两耳I-V波间期差大于0.4ms,可疑存在听神经瘤。感音神经性耳聋ABR绝对潜伏期均延长,神经系统疾病ABR结果可异常。对诊断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估价脑干功能,手术脑干功能监测和脑死亡的判定提供有价值的客观资料。

听障儿童家长要注意的问题:婴幼儿一般采用ABR方法进行检查,它只定性不能定量。

a,用短声诱发的ABR测试结果只反映高频部分(4000Hz)的听力状况,不代表中、低频的听力损失;

b,ABR测试的结果只反映外周部分的听力,不能显示有中枢参与的听觉能力。

c,ABR不能代表真正的听力,以小样本听力级(nhl)做单位,ABR比实际听力高15~20dB, 以声压级(spl)做单位,ABR比实际听力更高,约为30dB。

d,18个月前的婴幼儿随年龄增长Ⅴ波潜伏期缩短.

e,严重皮层功能障碍的儿童有正常的ABR波形

f,五周岁以内进行ABR测试需要给予镇静剂。

g,测试参数设置及环境造成的技术误差 .

4)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ASSR)

是听觉诱发电位的最新进展,它采用正弦调制信号为刺激音,载波频率为250Hz~8Khz范围内的任一频率,调制波作为同步信号,有良好的频率特性,可客观测得纯音听力图,它的基本原理是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儿童与成人其反应阈值基本相同,其反应的幅度受睡眠和觉醒状态影响较小易于记录。但由于使用刺激信号是持续音,强度比ABR测试大,因此对幼儿的检测阳性结果要高于ABR,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取代ABR。

听障儿童家长要注意:1,听力损失越严重,ASSR结果与实际听力相关性越好,反之,听力损失轻,ASSR结果与实际听力损失误差越大。2,ASSR虽可测得多个频率的数据,但不可作为助听器调配的唯一数据。

5) 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uditoryeventrelatedpotential,40HzAERP)

40Hz相关电位是听觉稳态诱发电位中的一种。即调制频率为40 Hz时引出的ASSR,是以40次/秒刺激率的短声或短音,诱发类似40Hz的正弦波电反应,每25ms出现1次,属于中潜伏期反应的一种衍生的诱发电位测试法。

40HzAERP主要用于对听阈阈值的客观评定,当用短音(toneburst)作刺激声时,具有频率特性,尤其是对1000Hz以下频率的阈值确定更有价值.500Hz、1000Hz、2000Hz的平均反应阈为10dBnHL左右。如与ABR阈值测试(反应中高频的听阈)相结合,可作为客观听阈评估的较理想的方法。

听障儿童家长注意:40Hz相关电位可以用于预估清醒状态下的成人及大龄儿童的听阈,但却不能应用于婴幼儿,因为40Hz相关电位易受醒觉状态的影响,在睡眠状态下反应幅度减小,麻醉状态下更小。

6)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m,ECochG)

耳蜗电图描记(electrocochleography) 是指声刺激后记录源自耳蜗及听神经的近场电位的方法。

耳蜗电图的成分有: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来自于耳蜗外毛细胞的交流电位,几乎没有潜伏期,波形与刺激声的波形相同,持续的时间相同或略比声刺激为长,振幅随声强增加。总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l,SP)来源与耳蜗毛细胞的负直流电位,同样无潜伏期和不应期。以及来源于耳蜗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AP),AP主要由一组负波(N1~N3)组成,潜伏期与刺激强度呈反比,振幅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临床上用能引起最佳神经排放同步短声(click)作刺激声,以每秒10次的重复率刺激。引导电极用经鼓膜刺到鼓岬部,以近场方式记录;或用极小的银球电极紧放在鼓膜后下缘近鼓环处,以远场方式记录。耳蜗电图主要指标是观察AP波。

采用相位交替的声刺激消除CM,得到SP与AP的综合波,内淋巴积水时,-SP/AP振幅的比值变大。AP潜伏期、振幅和宽度(时程)、强度与振幅函数曲线及强度与潜伏期函数曲线可用于鉴别耳聋性质、评定治疗效果。具有频率特性的短纯音(toneburst)用于客观测定听阈。耳蜗电图具有客观性、单侧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是评价外周听觉与听神经功能的理想方法。

听障儿童家长需注意:耳蜗电图提示引出CM时,既提示听神经可能存在问题,要仔细咨询医生,但并不是确诊听神经问题的唯一依据。

2,影像学检查:

内耳影像学检查,是近几年来诊断内耳和听神经结构发育状况的一个主要手段,它的高分辨提高了耳疾病的诊断率,为医生提供了较直观的判断依据,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水平,尤其对耳蜗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听神经问题的早期诊断及听力解决方案的制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听障儿童家长要掌握:影像学检查中CT对应骨性结构、核磁MRI对应膜性结构,既CT检查“硬”的-耳蜗结构,核磁MRI检查“软”的-神经部分。记住一些名词,如:大前庭导水管扩大、Mondini畸形、共通腔畸形、内听道狭窄、听神经细小、听神经缺如等。

3,主观测听评估

主观评估(行为测听): 听性反射: 眼睑反射—闭眼

MORO反射—全身抖动

听觉反应: 呼吸反射—深呼吸

吸吮反射

哭叫反射

测听方法:声定位、视觉强化、游戏测听、纯音测听、

音叉测听、语声实验、言语测听等;

1)纯音测听

是使用单一频率的声音通过气导耳机与骨导耳机给声,通过判断各个频率所听到最小的声音,了解各频率听力损失状况绘出听力图,根据听力图了解耳聋的程度与性质。

听力计设计的频率范围为125Hz, 250Hz, 500Hz, 1kHz, 2kHz, 4kHz, 6kHz, 8kHz等,听力级(HL)为-10 -5 0 5 10 20 40 60 80 100 120dB。

图示符号:右耳气导为O表示,骨导,其升降时间15-25毫秒,减10加5的原则给声,每次约1-2秒,儿童约2-3秒,一般全过程在20分钟内,常从1kHz 40dBHL声开始,然后从低频向高频顺序测试,测试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响度重震现象,可做阈上功能检查,双耳听力损失大于40dB,好耳加掩避噪音。

根据测试气骨导间距可分为四种型:正常,气骨导均在正常范围(5dB) ; 传导性聋, 气导下降骨导正常;感音神经性耳聋, 气骨导均下降但无气骨导差 ;混合性耳聋, 气导骨导同时下降,有气骨导差距存在.

2)声场测听

声场测听是在声场中通过扬声器给声进行测听,常用了解小儿裸耳听力及助听器的选配效果(助听听阈、耳蜗声场),测试音为啭音,操作方法同纯音测听,声场测试前要用声级计效准声场(70dB效准),测试距离为1米,两个扬声器同受试者成等腰三角型,测试裸耳听力时好耳用耳塞或耳罩加掩蔽,评估一侧助听器(人工耳蜗)效果时,可将一侧耳助听器(人工耳蜗)关掉,分别调试评估可获得准确的助听器效果评估图。测试结果与常时间平均会话语谱或语言香蕉图比较对助听效果加以判断。

3)筛选仪测听与玩具测听

是婴幼儿听力测试中必不可少的测试方法,尤其对不合作的小儿更为适用,筛选仪设计一般有4个频率(500Hz 1kHz 2kHz 4kHz)声压级(SPL),分别为(30dB 50dB 70dB 90dB)测试距离30公分以内,避开小儿视线观察其行为反应。可做裸耳听力测试及助听器效果测试。

玩具测听是将玩具事先用声极计测量,标出玩具的主频范围与最大声压级,由于发出的声音是复合音,小儿容易接受,通过行为观察也可测得较为准确的听力。此项检查对有经验的测试者准确率可高达80%,目前在国内外仍在广泛使用。

4)言语测听

言语测听也称语言测听法,该项目多达20余种,已有40年历史。通过对有声文字、词汇、句法、文法、音韵及构词的语音等测试,了解患者听取语言状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听敏度下降,但提高声音就可听懂,另一种是听敏度下降,言语识别能力也下降,此时提高说话声音也只能听见声音而听不懂语言。

言语测听常要了解言语听阈、言语识别率,特别要了解在噪声环境与安静环境言语的识别率,言语测听有言语听力计,各种言语教材,即各种字表、句表,并可按各种测试表的内容用某种通用语言发音,或按一定要求制成唱片、磁带、录象带,计算机用的软盘,可在安静、噪声环境下测试。

传导性耳聋无需使用言语测听法,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变部位,对耳蜗及蜗后病变的耳聋可进行鉴别诊断,耳蜗病变的耳聋言语识别得分均低于正常听力,中枢性聋言语识别率更低,另外言语测听对了解助听器的补偿效果也十分重要。

三 听力评估:

1,病因学

听力损失的诊断包括几部分,首先是病因诊断,何种原因引起的听力损失,其次是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程度诊断,最后是耳聋发生的部位。但是在病因方面有时常常显示原因不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个人的疾病反应程度、重视程度、文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解患儿听力损失原因及程度,制定有效的听力解决方案,除进行上面的一系列医学检查外,还要了解母亲的妊娠史、患儿出生发育情况、难产窒息、耳毒性药物、病毒感染、家族遗传史等,如高胆红素血症与小儿听神经病有一定关系,脑膜炎易导致耳蜗纤维化。

2,多发性疾病

为保障患儿及时、有效的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家长和医生还应注意患儿有无其他疾病,如:先心病、肌张力、脑瘫、自闭、发育迟缓、脑白质、视力、面神经、各类综合症等问题,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评估关联程度,并制定解决顺序和方案,避免顾此失彼,盲目追求听力解决而忽略更重要的影响,避免出现康复手段实施失误。

3,结构学评估

通过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儿内耳、听神经结构,应对大前庭水管扩大、Mondini畸形、共通腔畸形、内听道狭窄、听神经细小等特殊病例,根据已有资料和康复案例来制定听力解决方案,并进行康复效果预估,为获得最大化的康复效果提供帮助。

4,综合听力评估:

是建立在全面检查基础上,结合主客观所有的检查数据,以及影像结构、已知的病因,进行科学的、专业的分析,评估患儿的实际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为下一步听力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提供扎实的参考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