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普通一兵》是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根據蘇聯作家帕·茹爾巴的傳記小說《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改編而成。從此,東影開始大量譯製蘇聯影片,為後來的譯製工作奠定了基礎。影片導演袁乃晨是中國翻譯片的開拓者。

早在解放戰爭的年代裡,前蘇聯影片就已經在廣大解放區放映了。但是,由於放映的是進口原聲電影,“觀眾只能通過幻燈字幕或放映員用土喇叭講說來了解影片大概。後來,還打上了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一些影院偶爾也搞‘譯意風’,但仍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當時觀眾往往顧此失彼,看畫面看不了字幕,看字幕又來不及看畫面,而且字幕上的字數是有限的(小幕上一個畫面只能容納18個漢字),僅能把內容的意思介紹出來。城市裡有文化的觀眾看字幕外片不成問題,而一般市民和廣大農民、文盲則無法看懂外國原版電影。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長影廠譯製片《列寧在1918》宣傳海報

為了發揮電影的教育功能,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和農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體現“電影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廠長袁牧之在有關“七片”生產計劃中,明確地提出了新的電影片種——翻譯片,並把目光首先投向了蘇聯電影。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袁牧之

1948年,袁牧之找到當時廠裡的編導、表演能力都很強的袁乃晨,與他商量如何在外國影片中配上與演員同步的漢語對白一事。交流中,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袁乃晨接受了創辦電影譯製片的工作任務,並隨即開展工作。部隊話劇演員出身的袁乃晨既有藝術才華又樸素幹練,接受任務之前已經編導過一部科教片,對鏡頭語言的運用比較熟悉。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袁乃晨

年夏天,袁乃晨獨自一人前往哈爾濱南崗區的莫斯科電影院,與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駐東北總經理(總代表)聶斯庫伯商談引進蘇聯影片的譯製。在此之前,一些蘇聯電影在上映之前也曾經做過加字幕等翻譯性質的處理,當時是由香港和印度等地的電影公司製作的。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俄羅斯風格建築,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

起初,聶斯庫伯(蘇聯代表)不太相信東北電影製片廠能夠做好蘇聯電影的翻譯,幾經周折,在袁牧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袁乃晨終於與前蘇方簽訂了為蘇聯電影做翻譯配音的合同,一個月後,他們拿到了第一份準備翻譯的電影原本《馬特洛索夫》。袁牧之和袁乃晨馬上組織人員,安排設備,全力以赴地開始了譯製工作。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小說《普通一兵》書影

電影劇本的翻譯是否準確到位是翻譯片能否成功的首要保證。東影廠特別安排了孟廣鈞、劉遲擔任俄文翻譯。但為了把影片翻譯得更好,他們還請來了哈爾濱的俄文權威人士桴鳴(徐立群先生)參與劇本的翻譯。為了符合譯文的口語化和畫面對口型的要求,《馬特洛索夫》腳本的中文譯稿經過了幾度修改、潤色,一個月後,終於翻譯成功。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普通一兵》宣傳海報

為了不使第一部翻譯片被蘇聯否決,把版權給予他國,袁乃晨日夜反覆閱讀已經翻譯過來的劇本,並與原片對照觀看。此時的袁乃晨雖然做過電影演員,也編導過科教片,但對於什麼是翻譯片,如何做翻譯片也是心中沒底,只能摸索著幹。為了解決臺詞的口語化和對口型的問題,他們想出了掐秒針、數音節的辦法。他們先把影片中俄語句子裡有多少音節計算出來,然後按音節數譯出中文臺詞,用秒錶記錄下影片上每一句話的時間長度;再由劉遲喊號,孟廣鈞按照原片的速度,講俄語充當片中角色,袁乃晨同時用漢語譯詞與之對照。他們發現,譯文的字數不一定要同俄文中的音節相同,但必須使一句話中的幾個重點相吻合。為了選擇一個適當的字來對準口形,他們反覆推敲每一句臺詞……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孟廣鈞翻譯的電影《攻克柏林》

練習過程中,導演袁乃晨覺得臺詞是對上了,但是又有點像背書。演員在演戲時應該帶有感情,說話的速度和音調就有所不同。由於兩國語言不同,同樣的一句臺詞也會在音階和詞彙上有些差異。於是,袁乃晨就讓翻譯孟廣鈞再將臺詞進行適當地調整,找到那些最能表現演員情緒的語句加以修正。

“……主要就是在語言上下功夫,口型——人家開著口,我們就不能是閉的口型,我們是邊做邊發現這個問題的,這處人家是張嘴的,我們就得改成開口字,不能人家說‘啊’,咱們說‘嗯’,意思雖然沒錯,但口型對不上。”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普通一兵》劇照

特別是對於那些能夠表現人物性格、感情的語音輕重等方面的臺詞,袁乃晨和翻譯們更為細緻地潤色。比如電影中,主人公馬特所洛夫在衝向敵人的碉堡時高呼“烏拉!烏拉”,俄文的意思是“萬歲”,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他們就試著用中國戰士在戰場上常用的字眼,將其譯成“衝啊!衝啊!”,結果口型吻合,又符合劇情,聽起來也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配音大師張玉昆

在全面掌握影片以後,袁乃晨親自去挑選演員。影片男主角馬特所洛夫的配音演員張玉昆、女主角扎木克娃的配音演員吳靜都是從東北軍大文工團請來的。袁乃晨對演員的要求極為嚴格,不僅要在口型上與角色保持一致,而且在感情和氣質上,也要同角色相吻合。袁乃晨要求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閱讀劇本,明瞭主題思想,掌握角色性格。為使他們瞭解角色,導演還特意請人介紹當時蘇聯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和性格等等。當時,演員們都講不好普通話,為創造好角色,他們爭分奪秒地練發音、背臺詞。那陣子,還不曉得用循環盤反覆放映,為了保護膠片,排練中有時仍由孟廣鈞(翻譯)背誦俄語臺詞,代替影片放映,讓配音演員來與他對照。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普通一兵》劇照

翻譯孟廣鈞在他的回憶文章中,曾經就《普通一兵》(即前文《馬特洛索夫》)試製過程中,導演、翻譯、演員排戲的情形作過較為明確的闡釋:“導演在給演員排戲時,仍然是我(孟廣鈞)講俄語,讓演員來和我對。……那時我們只有一個工作拷貝,不敢分剪片本(怕以後同國 際音帶混合錄音時出問題),怕放映的次數多了損壞工作片,影響以後的工作合成。所以,整個譯製片組看片次數必須少且仔細,一旦某個局部沒記準需要核對時,就得上機放映一整本的片子(一本影片放映的時間約9分鐘)。為了儘量減少放映影片的次數,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我當影片來使用,跟我對口型。同時我這樣還可以及時發現譯得不太妥切之初,修改譯文。排練差不多了,才轉進錄音棚去對著工作拷貝排練錄音。”

“一個普通的士兵”其實並不普通!

▲《普通一兵》宣傳海報

在袁乃晨和全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反反覆覆地對詞、排練、錄製,1949年5月16日,《普通一兵》(片頭字幕是《一個普通戰士》)終於譯製成功,並於1949年8月公映,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這部影片是根據在衛國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列兵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的事蹟創作的,它歌頌了蘇聯人民的勇敢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劇作者是姆基瓦尼,導演是魯科夫。《普通一兵》是我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它的譯製成功標誌著一個新的電影片種的誕生。導演袁乃晨在開創我國譯製片事業上作出了傑出貢獻,被人們讚譽為“中國譯製片之父”。

本文原標題《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誕生記》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