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教育是否應該“產業化”?

教育是否應該“產業化”?

曾幾何時,教育“產業化”、“市場化” 風靡教育界和經濟界,如今教育“產業化”、 “市場化”成為了許多人質疑和批評的靶子。在中國,教育可以產業化嗎?

一、中國教育“產業化”的緣起

1998~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部分經濟學家向中央獻策:以教育產業拉動內需,當時測算的結果是,高校擴招100萬,全國就可拉動2%的GDP,以每年25%-30%的擴招速度,3年內使我國高校的招生量擴大一倍,從每年200萬人擴大到400萬人,新增學生學費與消費約240億,這240億就可帶來1000億的投資和最終消費。“教育產業化”是1999年高校擴招之後炙手可熱的時髦詞彙。

二、應該如何客觀看待“教育產業化”呢?

當年教育“產業化”客觀促進中國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帶動社會投資等起了很大作用,它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卻將負擔轉嫁給民眾,存在一些的弊端和危害: ①破壞教育公平,窮人的孩子更加上不起學了,輟學率升高了。②教師也逐利,助長拜金主義,把學生當搖錢樹,在課外的收費補習班才教重點。 ③教育資源在地域方面的分佈不均,集中在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的教師孔雀東南飛,導致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下降了;上等階層有錢有權,受到的教育越好,這同樣會加劇階層固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教育發展要以政府投入為主。重新認識義務教育的價值、功能。而不是在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產業化改革,如此發展就會給教育的將來毀滅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