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心血管病患者过年喝酒的正确打开方式


今天腊八,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离家在外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用酒来助兴,过年这个特殊的时刻,更是离不了酒。

但别忘了,酒虽然可以助兴,有时候也会让人扫兴。饮酒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主动脉夹层等。

过年时喜庆的时刻,你希望因为饮酒而突发心梗吗?你希望因为饮酒而导致主动脉夹层吗?你希望因为饮酒,让你的家人也跟着担心吗?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提前做好预防,是可以减少饮酒所致的疾病发生的。

那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不喝!!

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也知道,还用你说。

可这确实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摊手~

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有啊,少喝。

这不也是废话吗,我还不知道少喝吗?

可是,多数人脑中那根弦,一遇到酒,就立刻不知所踪。你看喝多的人,有几个会承认自己喝多了,都是说,晃悠着说我没醉,我没事儿……

其实不喝,和少喝,都是很难做到的。

那有没有容易做到的呢?

有。

规律吃药,控制饮食,尽量保证规律的作息,了解一些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后及时就医。


对慢性病人来说,春节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时期,一方面生活习惯容易被打乱,另外一方面常常会忘记服药,还有很多人在春节忌讳服药,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往往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殊不知,私自停药才会导致原来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

饮酒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有关,导致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引发冠脉痉挛。春节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更严重的是,过量饮酒会抑制神经系统,降低人们对疼痛、不适感知度。出现胸痛后,可能就感受不到,或感受到了也无法如实表达,因而往往错过早发现的时机。

酒精大部分在胃吸收,饮酒后也可导致上腹部疼痛,有时候跟心绞痛很难鉴别,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尽早去医院就医。

醉酒呕吐物误吸后还会引发窒息,加重缺氧。

因此,冠心病患者绝对不能在春节期间停用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考虑到春节期间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还可以加上硝酸酯类药物。春节期间还需要控制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减少心肌梗死风险。

大量饮酒后,切忌让醉酒者独自休息,最好有家人在身边陪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另外,饮酒、作息不规律也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除了会加重冠心病,还可能引起脑卒中。春节也是脑卒中高发期。

春节期间,除了要规律作息,坚持服用降压药,更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需要咨询心血管病医生,调整降压药物。

总之,心血管病患者过年理想的喝酒打开方式是:不喝酒。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些。既然做不到,那就要想办法尽量避免喝酒带来的危害:少喝酒,规律吃药,控制饮食,保证规律作息,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