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惠州市國土資源局:全面施策推動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28個“全國土地日”。結合國家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的基本國情,以及社會發展形勢,今年“珍惜土地資源,建設美麗家園”的主題也有效體現著“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在新時代被賦予的新使命。

惠州所面臨的土地形勢同樣如此。儘管總量113.46萬公頃的土地總量對比周邊城市較為充足,但建設用地和耕地的佔比仍為少數,這也助推著惠州市國土資源部門在用地模式優化轉變和耕地增量提質工作上不斷著力。近年來,該局通過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抓手、納入政府目標管理、土地活化利用等方式連續12年實現耕地佔補動態平衡,同時還將城市單位土地效能從2012年的2.48億元/平方公里提高至當前的3.2億元/平方公里。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守好城市耕地紅線是發展的重點。”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新的發展局面,該局將不斷優化用地結構,提高土地效能,厲行節約集約,同時切實保護好耕地資源,推動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綠色化發展。

耕地保護

連續12年實現耕地佔補動態平衡

惠州市國土資源局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陸地面積1134614.4公頃,其中耕地140865.13公頃,僅佔比12.4%。這也使得嚴格保護耕地,保障城市耕地的佔補動態平衡成各方關注的焦點。

基於這一土地局面,近年來,惠州市國土資源局始終把耕地保護作為促進惠州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始終堅持保障發展與保護紅線並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和實施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夯實糧食生產和生態紅線的地基,足額足量地完成耕地保護的各項目標任務。

各項舉措的有效落實也帶來了惠州耕地保護工作的有效發展。2018年初的數據顯示,惠州全市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再度穩居全省前列,分別為226.0399萬畝和195.516萬畝,超出省下達考核指標4.91%、2.86%,連續12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動態平衡。此外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61.36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80.86萬畝,連續3年獲全省考核排名第一,共獲省獎勵用地指標4250畝。

然而,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城軌、高鐵等線性工程建設和產業項目的落地,建設用地的需求不斷加大。市國土局分別通過縣區政府自行墾造和省政府委託省建工集團實施兩種墾造方式,有效推動了墾造水田工作的提速。其中,自行墾造水田項目32個,建設規模11016.05畝,計劃新增水田面積10553.75畝;省建工集團實施的博羅觀音閣項目已動工建設,計劃新增水田面積729.88畝,惠城項目也已完成前期附著物補償,計劃新增水田面積718.22畝。

節約集約用地

轉變用地模式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能

如果說嚴格保護耕地意味著城市發展紅線,那麼不斷優化和提高建設用地質量和水平則意味著城市經濟社會的有效發展。

結合惠州土地類型的分佈現狀,至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規劃總規模為12.81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總量的11.29%。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嚴格限定和當前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所面臨的用地難困局將長期存在。

俗話說:窮則思變。身處困局中的惠州國土人逐步探索出了新路子。從加大土地“批徵供用”效率、鼓勵盤活利用存量、引導產業集聚發展,以及完善土地利用監管等多方面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進而優化用地模式。

在實施環節,該局近年先後出臺《惠州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分配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實施意見》《惠州市加快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盤活利用處置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導各縣區規範和提高用地門檻。同時從實際出發採取差別化供地、“盤三獎一”等機制,強化建設用地批後監管,走出一條集約、高效、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隨著這一進程,城市土地工作也不斷由粗放利用往節約集約轉變,由追求增量向“盤活存量”轉移。在過去的三年時間,全市新增“三舊”改造項目面積達到6294畝(2015年1511畝,2016年1983畝,2017年2800畝),完成改造4592畝(2015年1424畝,2016年1550畝,2017年1618畝)。同時還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去庫存”2.2萬畝,為城市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較於存量盤活,用地模式轉變持續帶來單位土地效能的提升更為讓人欣喜。”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據該局發佈的統計年報,在去年,惠州全市的土地產出率已從2012年的2.48億元/平方公里提高至3.2億元/平方公里,增幅達到29%;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則從2.37億元/平方公里提高到3.2億元/平方公里,增幅35%;耗地率則從2012年的11.6公頃/億元下降到2017年的9.77公頃/億元,降幅達到16%。

土地職能監管

全市發放不動產權證已超過40萬本

隨著城市用地模式的轉變優化以及耕地保護機制的完善,在城市管理和生活層面,惠州市國土局也不斷髮力完善。無論是涉及到市民安居的不動產登記機制的建立、地質災害整治等工作,還是全國土地普查和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都不斷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

針對以往不動產種類複雜,房產證和土地證分離的局面,該局按照國家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要求迅速開展工作。在2015年10月即基本完成了各級不動產登記職責機構整合工作,將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到不動產登記部門,並於2016年7月起全面頒發新版不動產權證書。

截至當前,全市實現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共405368本(其中林權類共162本),頒發不動產登記證明共605103本(其中林權類共11本)。而隨著審批流程的簡化和完善,當前抵押類登記和其他類登記辦理時限分別由法定的30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和20個工作日內,日均受理登記量達到597宗,日均辦結量約417宗。

與此同時,對市民生產生活安全帶來安全隱患的地質災害也提速整治。為應對季風氣候的雨季集中局面和颱風等極端天氣,市國土人通過調查與摸底,將市區橋西、龍豐、林場等地的10個需要處置的地質災害點分為應急搶險項目和應急治理項目,並迅速籌措資金進行應急搶險,地質災害隱患點消除比例達到20.37%,為市民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綠色礦山的發展也將得到強化,通過積極開展礦山復綠行動,讓破碎山體恢復美麗“顏值”。通過科學編制全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優化資源開發空間管控,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復墾複綠監督制度,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從“拼規模”向“重質量”轉變。

此外,按照國家部署要求,惠州市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和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均得到有效的推進,當前均已形成對應的工作小組進行統籌協調。通過該項工作的開展,有效掌握更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將更好地指導城市建設和生產,而城市用地規劃佈局的不斷優化則將更好地完善城市的功能分佈,促進人地和諧發展。

來源 南方日報 記者 張峰 陳於立

聲明:本文由入駐焦點開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焦點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點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