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yan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圖為年輕時的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的當年,他就毅然放棄國外生活,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從左至右 楊振寧,鄧稼先 楊振平

1957年 8月, 33歲的鄧稼先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論部主任,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1959年 35歲的 鄧稼先根據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選對主攻方向,是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1979年,鄧稼先(左)尋回未爆的核武器彈頭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薰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譏諷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銅爛鐵吧。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係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在這以後的五年時間裡,科學家們和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境惡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迎來了中國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決戰階段。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古戰場建設成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中國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前蘇聯8年、美國6年、法國4年、中國2年8個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問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史上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誕生

當時人民日報報道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消息

今天是一代偉人,中國兩彈元勳,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的生日。中國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吾輩應該接過先輩鋼槍,自強不息,努力奮鬥,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