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基石

2013年3月14日,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廳。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一次常委會議正在這裡舉行。剛剛“履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將發表在政協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式“演說”。

彼時,常委會議廳座無虛席。參加此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常委們,超半數是“老政協人”。俞正聲主席將會在這個“舞臺”上講些什麼呢?常委們無不期待。

“政協工作內容很多,從何入手?這段時間我也在琢磨,做任何一項工作首先都需要解決好是什麼、做什麼、怎麼做這三個問題。”靜穆的穹頂下,俞正聲用不高的音調娓娓道來,如同跟常委們聊著家常。

這次講話在很多當時在場常委們內心,留下深刻印記。政協是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其實說的正是政協的性質定位,然而這個性質定位相信每一位政協人都很熟悉:按照政協章程的定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那麼,俞正聲主席為什麼要在這個矚目的時刻,專門拿出來再一次進行分析解讀?更重要的是,十二屆政協以來,俞正聲主席以此為開端,在不同的重要場合,強調和重申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的重要性。

性質定位,體現的是一個事物的“本質”和“初心”。人民政協工作本身具有豐富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無論時代賦予人民政協怎樣新的內涵,人民政協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豐富變化,人民政協事業走多遠,始終要回歸“初心”。為此,十二屆全國政協以來,始終將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作為政協工作基石,不斷與時俱進深化認識,將性質定位的“落地”貫穿於政協工作的全局。

協商民主體現“中國式商量”的智慧

“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為發揚民主、參與國是、團結合作的重要平臺,不是權力機關,也不是決策機構。”全國政協委員許進清晰記得,自己剛進入“政協大家庭”參加委員培訓班時,記錄下的這樣幾句話。

不是權力機關,也不是決策機構,這正是政協的性質定位決定的。

那麼政協靠什麼開展工作?委員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履職過程中,逐漸明晰,作為協商載體而非協商主體,政協工作的開展不是靠強制約束力,而是靠政治影響力。不是靠“說了算”,而是靠“說得對”。

也就是說,政協提出的意見建議能不能得到採納、取得實效,並不是必須的事情。如果政協工作能得到有關方面的回應、反饋和實效,那一定靠的是“實打實”的建言獻策的“過硬品質”。

換一個角度,政協是協商載體而不是協商主體,各方是在政協協商,而不是與政協協商。作為平臺和橋樑,政協工作的實效,除了“看得見”的回應和落實,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增進各方共識的作用。

而這,也是政協協商民主的魅力所在。

十二屆政協以來,由俞正聲主席主持的全國政協“品牌”工作———雙週協商座談會,一直被社會各界人士所津津樂道。雙週協商座談會是政協協商民主的一個縮影,人民政協涵蓋全社會所形成的34個界別,他們的聲音以及他們所聯繫的界別群眾的呼聲,無論大小都有“發聲”的需要,有被“聽到”的需要。

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本質要求來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求治國理政時在人民內部各方面進行廣泛商量。而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

於是,在政協的全體會議上,在常委會議上,在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在專題協商會上,在提案辦理協商會上,以及在調研中、在座談中等各種場合,人民政協所展現的“中國式商量”散發著人民民主的“幽香”:

在這些平臺上,持不同意見的各界人士,自由平等坦率地發表自己對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氣氛熱烈而不對立;

參與協商的主管部門負責人針對現場不同意見建議,真誠回應而不敷衍了事。偶有現場因各種原因不能答覆的,會後一定會有一個詳盡的補充回覆,絕不會不了了之;

對於同一個問題,委員們往往也有不同意見。座談會不會忽略任何一個“不同聲音”,在營造的寬鬆氛圍內,不同觀點可以合理共存,即便有“針鋒相對”的聲音,也絕不極端任性。

記者還記得參加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協商辦理調研活動時,第一次參加政協調研活動的工信部一位副司長,面對這樣熱烈的協商現場頗有感慨,“政協的氛圍真好,大家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不用你說服我,我說服你,只要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針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進了一步。”

人民政協就是在這樣的體諒包容、求同存異,堅持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的環境中,形成了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氛圍。

而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政協“相互瞭解、增進共識”的實效,悄然形成。

團結是人民政協的方向和目的

熱烈而不對立、真誠而不敷衍、尖銳而不極端。

因為民主,我們熱烈、真誠,乃至尖銳;因為團結,我們不對立、不敷衍、不極端。

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牢牢把握的兩大主題。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時,俞正聲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上,再次提到人民政協的性質時是這樣說的:

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性質的集中體現,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鬥,這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這個基礎既是加強團結的基礎,也是發揚民主的基礎。

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其實質就是大團結和大聯合。

人民政協位置超脫、聯繫廣泛、亦官亦民和上通下達的特點,決定了在團結方面具有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外界看來,政協“地位超脫”是特點也是優勢。

在“大團結”和“大聯合”的旗幟下,參加人民政協的各個界別通過政協這個大舞臺積極傳遞“心聲”,通過履職與各界群眾緊緊聯繫在一起。

“這種團結體現在,委員們為了同一個問題的解決時的‘向心力’,委員之間通過深入協商爭取相互理解之後的‘聚合力’。”馬儒沛委員說。

“這種團結也體現在,全國政協每年組織特邀委員考察團,請港澳委員多到內地走走看看,無論山區、海島和邊疆,無論城市、農村和郊區,親自感受一下祖國的發展與變化。”宋家慧委員表示。

在李羚委員看來,這種團結還融入了全國政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界別委員們,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基層老百姓身邊,送文化下鄉,送醫療衛生下鄉,送體育下鄉。在那些老百姓的眼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政協委員”。

如今,人民政協走過60多年的光輝歷程,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為國內所共知,也為國際所矚目。這種“吸引力”可以說正是來源於政協團結和民主兩面旗幟的召喚。

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貢獻“政協力量”

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

今年是十二屆全國政協的“收官”之年。

回到文章開頭俞正聲主席在政協的首次重要講話,我們似乎能理解,在兩百多位新老常委面前,在十二屆政協工作全面開局之前,談政協性質定位的重要性。

認識到位,才能作為到位。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全體會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要求,成為指導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遵循。

只有真正懂得了政協的性質定位,才能在“會”協商、“善”議政中,商出成果,議出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政協工作除了具有全面性、多元性,還具有發展性。19世紀英國學者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提出,一個國家比較成功的政治制度不可能靠人為移植,而必然是生長成的,必須有其歷史基礎,必須與民族的慣例及性格和諧一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包括現代性政治的一系列基本特徵,比如權力有限、大眾參與、法治政府等。

“我們今天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社會分層和社會結構迅速走向多元化。用什麼樣的民主形式把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有序地組織起來,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任務。世界和中國的民主政治實踐告訴我們,民主不僅是國家政治生活所需要的,也是人民社會生活離不開的。

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折射的正是這樣的智慧,通過發揮人民政協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