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氣血津液辨證要點,診病和自診,一個都不能少,這才是好中醫

氣血津液辨證要點,診病和自診,一個都不能少,這才是好中醫

氣血津液辨證

目 的 要 的

1、掌握氣虛.氣陷、氣滯、氣逆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證候分析。

2、掌握血虛、血瘀、血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證候分析。

3、掌握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證候分析。

4、掌握津液不足、水腫、痰飲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證候分析。

主 要 內 容

1、氣血津液辨證的概念:運用臟腑學說中有關氣血津液的理論,分析氣、血、津液的病變,辨認其所反映的不同證候,叫做氣血津液辯證。

2、氣血津液辨證的意義,氣血津液病變,直接影響臟腑的功能活動,所以與臟腑辯證是密切相關而互參的。

3、氣血津液辯證證型:

(1)氣病證候,氣虛、氣陷、氣逆、氣滯證。

(2)血病證候:血虛、血瘀、血熱、血寒證。

(3)氣血同病證候: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證。

(4)津液病證候:津虧、水腫、痰飲證。

一、氣病辯證

(一) 氣虛證

[臨床表現]氣虛證以臟腑功能不足為特點,具體症狀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症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氣虛證多由久病、過勞或年老體弱而發病。

元氣虧慮,則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勞則氣耗,故活動後諸症加劇,舌、脈均為氣虛之徵。

(二) 氣陷證

[臨床表現]見一般氣虛證,突出表現臟器下垂及下陷症狀。如,久痢久洩、腹部墜脹、脫肛等。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氣陷證多由氣虛證發展而來,氣虛無力升舉而下陷的證候,多由勞傷所致。

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氣陷於下,則久洩久痢;中氣下陷則腹部墜脹,脫肛或子宮脫垂;氣陷於下,則陽氣不升,故舌談、脈弱。

(三) 氣滯證

[臨床表現]脹悶、疼痛。

[證候分析]病邪內阻,七情鬱結,或陽虛不運,均可引起本證。

邪實或正虛,使氣機鬱滯,輕則脹悶,重則疼痛。脹悶、疼痛是氣滯證的辨證要點,但還需辨明原因,確定部位,才有意義。如食積胃脘,胃氣鬱滯,則胃脘脹滿,甚者疼痛。

(四) 氣逆證

[臨床表現]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肝氣升發太過為多見。肺氣上逆則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呃逆,噯氣,噁心,嘔吐;肝氣上逆則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證候分析]外邪或痰濁壅遏肺氣,不得宣發肅降,上逆而發咳喘。寒、痰、食積等停留於胃,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呃逆,噯氣、噁心、嘔吐。鬱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肝氣上逆而見頭暈、眩暈,甚則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湧,可見嘔血等症。

二、血病辯證

(一) 血虛證

[臨床表現]濡養不足及心神失常兩方面的特點。面色無華,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閉經,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血虛證多因化源不足,失血過多,引起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

血主濡養,血虛則肌膚失養,面唇爪甲舌體皆呈淡白色。血虛腦失養.目睛失滋則頭暈眼花。心失血養則心悸。神不守舍則失眠。經脈失養則手足發麻。血虛脈道失充則細無力。血虛經血乏源,故月經量少色淡,月經衍期甚或閉經。

(二) 血瘀證

[臨床表現]具有五個特點:

疼痛:痛如針刺刀割,固定不移,拒按,常夜間加劇。

腫抉:體表腫塊青紫,腹內腫塊固定不移(癥積)。

紫紺: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膚表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霹,或下肢筋育脹痛。

出血:若出血,則反覆不止,其色紫暗,挾雜血塊,或大便色黑(潛血)

其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

[證候分析]血瘀多由寒凝、氣滯、血虛及外傷等原因引起。

疼痛:瘀血內停,脈絡不通,氣機受阻,不通則痛。瘀血為有形實邪,阻礙氣血運行,故痛有定處。劇如針刺刀割;按之氣機更滯,故疼痛加劇。夜間陽入於髒,陰氣用事,陰血凝滯更甚,故疼痛入夜加重。

腫塊:瘀血阻塞脈絡,氣血不行,日久不散,逐成腫塊。在肌膚可見青紫,在腹內為症積。

紫紺:瘀血內停,故在唇甲、膚表可見紫紺,或絲狀如縷;停於肝脈,則腹部青筋暴露;瘀於下肢,則青筋隆起,彎曲,甚蜷曲成團。

出血:瘀血內阻,血不循經而外溢,故出血反覆不已,甚色青暗,多雜血塊。

其他所見均為瘀血內停之徵。

(三) 血熱證

[臨床表現]以出血和熱象為特點。咳血、吐血、尿血、衄血等。其血色鮮紅,質稠,不夾血塊。發病多急,舌紅絳,脈弦數。

[證候分析]血熱證多由煩勞、嗜酒、傷肝、房室過度等原因引起臟腑火熱熾盛,迫血妄行而致。

臟腑火熱熾盛,熱擾營血,絡傷血不循經面血溢。因所傷臟腑不同,故出血部位也不同。肺絡傷則咳血;胃絡傷則吐血;膀胱絡傷則尿血;衄血有鼻衄、齒衄、舌衄、肌衄,皆與所屬臟腑火熱熾盛,絡脈損傷有關。舌紅絳,脈弦數皆為血分火熱熾盛之徵(本條論述為內傷雜病的血熱證)。

(四) 血寒證

[臨床表現]血寒證以寒象,瘀血和疼痛為特點。手足疼痛,膚色紫暗發涼,惡寒。得溫則痛減,舌淡苔白,脈沉遲澀;婦女少腹冷痛,形寒肢冷,月經衍期,紫暗夾有血塊。

[證候分析]血寒證:多由感受寒邪引起。

寒性收引而凝滯,寒邪侵襲經脈,血行不暢則局部冷痛,膚色紫暗。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喜暖怕涼,得溫痛減。見於婦女,經前貪涼,寒客血脈,宮寒血瘀,而見少腹冷痛諸症。舌淡苔白,脈沉遲澀為裡寒血瘀之徵。

三、氣血同病辨證

(一) 氣滯血瘀證

[臨床表現]本證以氣滯和血瘀所表現的症狀為特點。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或見瘀斑,脈澀。婦女可見經閉、痛經或經色紫暗有血塊等。

[證候分析]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疏洩失常。肝氣鬱結則胸脅脹悶走竄疼痛;肝氣鬱結則煩躁易怒;肝鬱日久,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漸成脅下痞塊。氣滯與血瘀,互為因果,氣滯導致血瘀,故疼痛益甚如針刺而拒按。肝血瘀滯,經血不暢,則見經閉;肝脈抵小腹,肝氣鬱滯,血行不暢,而致痛經。舌紫、脈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

(二) 氣虛血瘀證

[臨床表現]麵包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證候分析]本證是氣虛無力,血行瘀阻而表現的證候,常因病久氣虛,漸致瘀血內停而引起。而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氣懶官,為氣虛之症。氣虛血行緩滯,瘀阻絡脈,血瘀內停,故面色晦滯,疼痛如刺面拒按。臨床以心肝病變為多,故疼痛多在胸脅。氣虛舌淡,血瘀紫暗,沉脈主裡,澀脈主瘀,是氣虛血瘀證的常見舌脈。

(三) 氣血兩虛證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漢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是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所致。辨證以氣虛與血虛證候為依據。少氣懶言,乏力自汗,為脾肺氣虛之象,血不養心則心悸失眠,血虛不能充養脈絡,則見唇甲淡白,脈細弱。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於面、舌,則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嫩;不得外養肌肉致形體瘦弱。

(四) 氣不攝血證

[臨床表現]以氣虛證及出血證為特徵。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氣短、倦怠無力,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為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多由久病或失血所致。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於胃腸則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皮下瘀斑;脾失統攝,衝任不固,則見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徵。

[證候鑑別]血虛與血熱證的出血特點,氣不攝血證的出血多見慢性病程,性質屬虛證,血色淡而質薄,舌淡脈細屆。而血熱妄行之熱證所致出血,多見急性病程,性質屬實證,血色鮮紅質稠,舌質紅絳脈弦數。二者不難鑑別。

(四) 隨氣脫血證

[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表現亡陽的特點。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舌淡,脈微細欲絕。

[證候分析]氣隨血脫證,以大量出血時隨即出現氣脫之症為診斷依據。大量出血,氣無所附而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上榮則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則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則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無所主則暈厥,血失氣脫,故舌淡,脈微細欲絕。陽氣浮越而外亡,則脈浮大而散。內出血,每可突然出現氣脫陽亡之危證,應予以注意。

四、津液辯證

(一) 津液不足證(津虧、津傷證)

[臨床表現]以“乾燥”症為特點。口燥咽乾,唇燥而裂,皮膚乾枯無澤,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以肌膚、口唇,咽乾燥及尿少便幹為審證依據。津液不足,不能上滋則口燥咽乾,唇燥而裂。外不能濡養則皮膚枯槁;下不能化生,濡潤大腸則尿少便幹。舌紅少津,脈細數為津液不足之徵。

(二) 水液停聚證

1、水腫

[臨床表現]陽水者,頭面浮腫,從眼瞼開始,繼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來勢迅速,皮膚薄而光亮。外感引起者,常伴惡風,惡寒,發熱,關節酸重,苔簿白,脈浮緊;由水溼漫淫引起者,則來勢較緩,全身水腫,按之沒指,肢體困重,小便短少,脘悶納呆,泛惡欲吐,苔白膩,脈沉。

陰水者,水腫腰以下為重,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納呆便溏,面色 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脈沉;或水腫日劇,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 白或灰滯,舌淡體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先見眼瞼頭面,上半身腫甚者為辯證要點。感受外邪,肺衛受病,宣降失常,通調失職,水津失布,泛溢肌膚,風與水相博而成風水證。肺位上焦,宣發受阻,水液停滯,所以水腫先見頭面眼瞼,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短少,三焦具病,水無去路,泛溢肌膚。所以來勢迅速,肌表簿而光亮。風邪引起,故見惡風,惡寒,發熱,關節酸重,咽痛等衛表症狀。風水相博,其證屬實,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舌紅,脈浮數,為風水偏熱、若水溼浸淫之陽水,則為脾土受困,運化失職而成,其腫漸及全身,來勢較緩。水溼困脾,溼漬肢體,則肢體沉重睏倦;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脾病及胃,溼蘊中焦則脘悶納呆;胃氣上逆則泛惡欲吐。苔白膩,脈沉,為水溼內盛之徵。

陰水以發病緩慢,來勢徐緩,水腫以足部開始,腰以下腫甚者為辨證賽點。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腎虛不能升清降濁,水勢趨下,故水腫從足部開始,腰以下為重,按之凹陷不起。陰水正氣虛衰,氣血不能上榮,則面白色淡;神疲體倦,水溼內停。中遠失常則納呆便溏。苔白滑,病本在裡,故見沉脈。

久病不愈,脾腎具虛,腎陽不足,膀胱不利,則小便不利;腎虛則腰膝酸冷;碎腎陽虛,不能溫煦肢體,則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陽虛水停則面 白;腎虛水泛則面色灰滯;陽虛水寒之氣內盛,則舌淡體胖、苔白滑面脈沉遲無力。

2、痰飲:分痰證和飲證兩類。

[臨床表現]痰證,咳喘咯痰胸悶,脘痞不舒,納呆噁心,嘔吐痰涎,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甚者神昏癲狂;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瘰癧氣痿,痰核乳癖,喉中異物感;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等。

飲證;則見咳嗽氣喘,胸悶,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鳴,倚息不得平臥。甚則心悸,下肢浮腫,或脘痞腹脹,水聲漉漉,食少納呆;或胸脅脹悶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脈弦。

[證候分析]痰飲表現多端,“諸般怪證皆屬於痰”。臨床有風痰,熱痰,寒痰,溼痰,燥痰之分。痰阻於肺,宣降失常,肺氣上逆,則咳喘,咯痰;氣為痰阻,肺氣不利則胸悶不舒。痰滯於胃,胃失和降,則脘痞納呆;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痰涎;痰阻清陽,則頭暈目眩。若痰迷心竅,心神受蒙,則神昏癲狂;痰隨氣逆,則喉中痰鳴。痰阻經絡,則肢體麻木,甚則半身不遂:痰結皮下肌肉,凝聚成塊;在頸可見瘰癧;在肢體可見痰核;在乳房可見乳癖;在咽多發梅核氣。苔膩多主痰,白膩為溼痰,黃膩為熱痰,脈滑為痰之徵。

飲證多停於肺、胃腸、胸脅等部位,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之分。飲停於肺,肺氣上逆,則咳喘胸悶;飲為陰邪,質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飲阻氣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鳴,喘息不能平臥。本病多反覆,病久心陽亦傷,水飲凌心而見心悸;陰虛水溼下注,則下肢浮肢;飲停胃腸,氣機不暢,故脘痞腹脹,胃中有振水聲;水飲在腸,腸間有漉漉水鳴聲。水飲內停,胃氣上逆則泛吐清水,飲停胸脅,氣機受阻,故胸脅脹悶不舒作痛;飲邪阻肺,肺氣上逆,故咳嗽氣喘,並有牽引疼痛感。飲為陰邪,故苔白滑;脈弦主飲,為水飲病常見的脈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