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三国演义之九伐中原

告状,当然这里指的是非法律诉讼的告状,其实是非常有技巧的。做得好好呢,会被称为打小报告。生活中打小报告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或者是兄弟姐妹在父母面前告状,或者是同学在老师那里打小报告,再或者是同事在上司面前告黑状。虽然这种行为让人不齿,但是我们发现家庭中擅长此道的兄弟姐妹是家长最宠爱的孩子,学校里这事干的漂亮的能当班干部,职场上精于此道的能升职加薪推卸责任。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做,能干好的没几个。

显然在蜀汉朝廷上,玩这个黄皓能甩出姜维十八条街。姜维火急火燎的从前线回到成都,结果发现皇上一连十日不朝,也不召见他。姜维很费解,知道碰见了郤正,这才知道了是黄皓搞的鬼。

三国演义之九伐中原

姜维怒不可遏,眼看就要灭了邓艾,居然被黄皓搅合了。谁也不能理解姜维是怎么顶住夏侯霸阵亡的压力,如何沉着冷静的分析到位邓艾的意图,还得亲冒矢石击败魏军。眼看就要干掉邓艾,结果镜花水月一场空。比我们打游戏不存档而停电,我写帖子没保存而电脑蓝屏还让人悲愤。诸葛亮在他那二十四篇兵书中没写怎么搞政治斗争,因此用兵如神的姜维在政治斗争方面非常的小白。听完郤正的话,姜维当即就要进宫杀黄皓。郤正赶紧拦住他,疯了吗难道?这样进攻去杀皇帝近侍,那就是谋反啊。姜维谋反就要被处斩,假如是这样,那蜀国真的就完蛋了。姜维一琢磨也是这么个事,于是打道回府,从长计议。

对于诛杀宦官,姜维可参考的例子还真不多。同样是大将军,窦武、何进都是失败的典型,不足以参考。往近了说,杀太监最雷厉风行的就是姜维的师傅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的手段不可复制,因为他老人家杀尽了刘禅身边的大太监,刘禅连个屁都不敢放。万一姜维这么做,且不说成功不了,就算他带兵这么干了,那他也死到临头了。在大将军府思考多时的姜维,只好硬着头皮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技能去对付黄皓,那就是去告状。

告状这事对于姜维来说,显然比打仗难多了。姜维联合了几个反对黄皓的人,进宫去告状。那么对于刘禅来说,姜维和黄皓谁更重要呢?刘禅又不傻,当然知道姜维更重要,所以刘禅封姜维当大将军。黄皓就是他手下的一条狗,犯不着因为一条狗来跟姜维翻脸。然而姜维从入宫那一刻起,就显出了自己在政治斗争方面的稚嫩和黄皓的老道。

听说姜维进宫,黄皓先在刘禅面前表现的自己非常惧怕姜维,吓得在假山后边躲起来。事实上黄皓不怕姜维,姜维又不是诸葛亮,怎么着都不会在皇帝面前对自己下手。黄皓的做法无非是博取刘禅的同情,凸显姜维的霸道而已。姜维见了刘禅,哭诉自己在前线拼命,险些就成功了,请问皇帝陛下为啥把自己召回来。刘禅这回也没话说,因此选择了沉默。接着,姜维就在作死的道路上撩开腿奔跑了起来。他竟然对皇帝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远则鉴于赵高,近则审于张让。陛下早将此人杀之,天下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矣。(原文)”

姜维说的对吗?对啊,黄皓确实是十常侍、赵高那样的小人。但是姜大将军啊,打狗也得看主人呐。你骂黄皓是张让、赵高,那不就等于说刘禅是无道昏君汉灵帝、秦二世吗?

其实刘禅是个随时可以舍掉周围的人来保住自己的主。日后刘禅就这样在司马昭面前出卖了郤正,而让自己平安。假如真的到了必须让他在姜维和黄皓之间做选择一个情况下,刘禅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黄皓头上。毕竟姜维就一个,狗有的是。当初诸葛亮“尽诛宦官”,不还是有黄皓这样的漏网之狗么。可就是姜维这番话让刘禅非常的不舒服。越是贪官越愿意让别人说他伟大光荣正确,越是昏君就越愿意让别人说他圣明。秦二世是出了名的暴君、昏君、sb,汉灵帝又是被誉为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这俩典型来比作刘禅,姜维这场官司已经宣告失败。

刘禅微微一笑,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一个碎催,就算他想擅权,又能擅到哪去?当初董允就跟他过不去,我老批评董允。你就别往心里去了。

董允那可是后诸葛亮时代,朝廷中仅次于蒋琬、费祎的三号人物,荆州系的元老。刘禅的话就是在告诉姜维,我当初就因为这事烦董允,现在你看着办。

姜维没有后招,也没想到皇上来这一招。只好说如果不杀黄皓,就会大祸临头。

这话就太没水平了。这句话的无力感直逼“放开我”、“冤枉啊”、“真没有”、“雅蠛蝶”。你凭什么说不杀黄皓就大祸临头呢?对吧,凡事得讲理。

这时候刘禅很“大度”的谆谆教导姜维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喜欢一个人就不希望他死,不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死。但是无论是希望喜欢的人不死,还是希望不喜欢的人赶紧死,都是不科学的。你堂堂一个大将军,怎么会容不下一个宦官呢。

三国演义之九伐中原

接着,刘禅派人叫来躲起来的黄皓,快给大将军道歉。你看人家黄皓,当场跪下就给姜维道歉。这一番下来,姜维倒觉得是自己小肚鸡肠,满面羞愧而退。

等到姜维再次遇见郤正的时候,这才意识到自己大祸临头了。经过和郤正的紧急磋商,姜维决定去沓中屯田避祸。

但是姜维的沓中屯田,绝对不是避祸那么简单。这一次姜维要出大招了,这个大招能让整个魏国朝廷为之恐慌。想当初武侯六出祁山,姜维八伐中原,其实大战略都是一样的。一脚踏入关中,干掉魏军主力,然后一举端了魏国的老窝长安和洛阳。这样的战略执行了十四次,换了无数的路线,最终都没有成功。魏国自从司马懿为将之后,那绝对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防守。几十年如一日,让蜀军不能得逞。因此姜维这回在沓中屯田,决定放弃歼灭魏军主力的战略,改为蚕食魏国的土地。以前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出兵就得二三十万,这次姜维只带了八万人去沓中,开始一点点吃掉魏国。

姜维这么搞,邓艾可慌了神。过去是姜维主动出击,还得陪他玩玩。这次姜维地面推进,邓艾没有主动出击战胜姜维的把握。于是画好姜维布阵的图本送到洛阳,让司马昭亲自裁决。

司马昭接到邓艾的奏报,再一琢磨姜维的计划,顿时后背直冒冷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谁能制的住姜维呢?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分析,得找个职业特工去刺杀姜维,这样才能高枕无忧。话虽这么说,关键是上哪找这样的人。怎么接近姜维?怎么取信姜维?怎么偷袭?怎么下毒?等等都是问题。纵使战国四大刺客复生,谁敢说能成功的干掉姜维?就在这时候,大臣荀勖建议,找刺客不如直接伐蜀,别忘了,朝中还藏着一个大杀器钟会呢。司马昭一琢磨,是这个道理,该让钟会出手了。

钟会是司马昭的秘密武器,属于司马昭压箱底的大招。司马昭知道钟会这个人心眼多,野心大,不如邓艾单纯。所以这么多年来,邓艾有机会驰骋疆场,而钟会一直在朝中混饭吃。这次姜维屯田沓中九伐中原,司马昭不得不让钟会出山。为了安全,司马昭让钟会当邓艾的副将。

钟会断然不会愿意在邓艾手下当个副将。因此钟会耍了个花招,他先是献上伐蜀进兵图本打动司马昭,然后说伐蜀不能只走一路。这样一来,司马昭只好让钟会和邓艾兵分两路,对蜀国进行毁灭性打击。

就这样,钟会顶上了镇西将军的头衔,而邓艾变成了征西大将军。钟会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长江沿岸督造大船。司马昭不解其意,钟会说督造大船是要造出伐吴的假象。这样即便是蜀国向吴国告急,吴国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只要拿下蜀国,从高往低顺流而下,到时候大船也造好了,灭吴轻而易举。

三国演义之九伐中原

司马昭一看,钟会还真有两下子,就放心的让他去伐蜀。虽然朝中还有人提醒司马昭,当心终会叛变。但是司马昭不以为然,打仗钟会行,玩政治,还是司马昭比较行。

就在钟会威风凛凛的带兵去平蜀的时候,善于洞察人心的参军刘实留下了预言:钟会、邓艾必能灭蜀,但是谁也回不来。那么钟会到了前线有什么举动呢?下节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