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貿易戰延燒讓華裔科學家處境尷尬

美中貿易戰激戰正酣,前景似乎撲朔迷離。美國改變對中國的戰略,政治陰影不僅動搖經貿關係這樣美中兩國關係的壓艙石,而且開始影響科學領域。

贸易战延烧让华裔科学家处境尴尬

今年5月,美國華裔科學家陳霞芬在國會召開新聞發佈會,要求美國商務部為她所遭受的不公道歉。30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致信商務部表示關切,趙美心等國會議員和多個華裔社團到現場支持。(圖片來源:中新社)

8月23日,由特朗普提名的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開爾文·德羅格梅爾(Kelvin Droegemeier)在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上說,來自中國的國際競爭對美國的科學與技術構成了威脅。同一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在參議院聽證會結束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已經給大約10000個NIH資助的機構寫信,警告他們不要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受到外國的影響,鼓勵他們就知識產權和外國干預的威脅向FBI彙報。

4年前曾經在中國發表演講稱“科學不分國界,知識屬於全人類”的柯林斯,這位美國最大的美國最大的醫學科研機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一改之前的態度,發表聲明稱美國的生物醫學的知識產權安全以及同行評審公正性正遭受威脅,柯林斯指一些接受NIH資助的研究者沒有彙報自己接受的其他資助(包括外國政府),一些研究者將NIH所資助研究的知識產權成果進行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及同行評審人和其他人(包括外國實體)共享機密。柯林斯並談到對於這類違規行為的懲罰,違規者可能失去獲得NIH資助的機會,失去工作的機會等。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年度經費超過300億美元,它的宗旨是“為改善健康和拯救生命做出重要發現”這個著眼於全人類健康的研究目標。一直以來,美國以外的科學家如果有好的研究課題,都可以申請NIH的研究經費。此次柯林斯的批評雖然沒有指明是針對哪個國家,但在時下的背景,這個舉動也被視為是美中貿易摩擦在基礎科學領域的延續。

說到底,在當今世界,政治無處不在,沒有純粹的貿易,也沒有純粹的科學和學術。面對國家利益的衝突,科學界也無法置身度外。開爾文·德羅格梅爾指中國的競爭對美國科學和技術構成威脅的言論,把“中國威脅論”延燒到了科學界。

這次事件令人想起當年李文和事件,又引起很多華人科學家的憂慮,李文和是出生在臺灣而非大陸的科學家,但他也仍逃不過被指控為間諜直至被逮捕的命運。2000年,李文和和當局達成協議對一項罪名認罪,政府收回其他58項指控並將其釋放。事後華人們互相告誡,以後不要再學習和NASA有關的專業。

李文和事件16年後,華裔水文科學家陳霞芬以及物理學家郗小星先後被聯邦調查局指控以中國間諜罪名。二者雖然最後被無罪釋放,但身心皆受極大影響,事件發展至今餘波未息。陳霞芬和郗小星也成為了華裔科學家被汙名化的標誌性人物。二者被釋放後,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有人提到華裔科學家身份的尷尬,還有民眾表示對成為華裔科學家會帶來如此後果感到困惑。很多跡象表明,華人科學家被涉及的領域已經遠遠不止和NASA有關的專業了。

柯林斯此次提到了知識產權問題時,還提到中國的“千人計劃”。而“千人計劃”確實有一些華裔科學家參與,有人海歸回流了,有人因為家庭或其他原因,處於雙重資助偏重美國的狀態。柯林斯的聲明和言論限於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但未來不排除在其他領域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很多人擔心,華裔科學家們未來是否要做出選擇:或者回到中國不和美國合作,或者留在美國不和中國合作。另外也有人樂觀地認為,柯林斯的言行可以促進學術規範,確實有人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在美中兼職是沒有如實申報,也確實有人做“偽兼職”等,華裔科學家不應過度擔心,還應守法自律,但有時候,問題不在於是否自律,而在於政治氣候和某種歧視,陳霞芬郗小星就是例證。華裔科學家的尷尬就在於此。(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