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研究性思維”引導本科生打開科研之門

“今年暑假我沒回家,一直在實驗室跟著導師做實驗,研究項目有了很大的進展,假期成為我科研的‘黃金期’。”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翟立明,從大二進入到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到現在進入研二,他已經在實驗室做科研將近5個年頭了。

多年來,山東農業大學一直引導優秀本科生儘早進入實驗室,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課題研究,瞭解科研動態,把創新基因植入學生的血液。

打牢創新的理論基礎

校長張憲省擔任本科生生命科學競賽創新小組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每兩週一次的團隊會議他基本都會參加。在組會上,他指導本科生閱讀學術文章,指引學生髮現自己的特長和真正的興趣,找準自己的方向,引導一些“科研種子”走向學術之路。

“學校鼓勵對科研感興趣的本科生及早進入實驗室參與課題,在參與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研究創新能力,明確應該‘學什麼’。”副校長王振林介紹說。

學校設立了“齊魯學堂”,農學院、機電學院等分別開設了“金色農華”創新實驗班和“卓越工程師班”,為大二學生選配科研指導老師,同時根據學生興趣,積極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組織國家、省、學校和學院等不同層面的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訓練項目(SRT),鼓勵有科研創新興趣的學生提前參與科研工作。已考取中科院遺傳所的田華陽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大二時,田華陽對氮素章節的固氮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後,他積極查閱關於固氮菌的相關文獻資料,熟練掌握了各種文獻數據庫的使用。當時正值SRT項目申報,他帶著實驗思路找到學院的封德順副教授,與封老師交流討論後,開始著手設計和運行自己的實驗。“我參與的小麥去雄授粉、鏽病接種等助研實踐活動,極大地鍛鍊我的動手能力,是我完成實驗的重要環節。”他說。

“本科課堂上,老師注重的是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知識,而科研能夠幫助我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更重要。”談到上課和科研的關係,田華陽深有感觸。

農學院院長孔令讓教授表示:“本科期間的科研參與經歷有助於激發學生對學術科研產生興趣,提高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引導學生走上學術發展道路。”

類似於農學院的創新實驗班,生命科學學院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學院每年劃撥16萬餘元支持本科生做科研,並且定期舉辦各類科學競賽,鼓勵學生參與,還邀請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知名校友和企業家為學生做學術引領。”學院黨委副書記吳連軍介紹。

學生們在充分的實驗參與中提升著深度學習興趣,投入大量的時間自主探索和觀察反思,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循步前進,促進專業志趣與科研方向的形成。

搭建創新的實踐平臺

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實踐教學,是山東農業大學鮮明的辦學特色之一。

“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建立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教學體制”這一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近年來,學校推行“三田兩地一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產實踐,使不同層次的實踐環節有機銜接,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考研就業能力顯著提升。

園藝學院2014級果樹學專業的鄧應龍,來自雲南省會澤縣。懷著對園藝專業的熱愛及對花卉的痴迷,他一入學就組建了創業團隊,帶領隊員研究“南花北引”,將家鄉的月季鮮切花品種帶到山東,探索如何能夠在北方培育出最好的品質。鄧應龍跟隨邢樹堂老師研究這一技術,併成功申報和主持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優質月季鮮切花生產銷售與精準扶貧。每年寒暑假,他都在學院的支持下到全國各地月季鮮切花生產企業實習,鑽研解決生產問題,而不是“放羊式”地走走看看。“能學到東西才是硬道理。”鄧應龍堅信。

大學期間,鄧應龍創辦了山東一世花開園藝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公司依託園藝學科優勢,研發的月季鮮切花品質達到國際標準。他將月季鮮切花技術進行種植推廣,為貧困村農戶提供生產技術指導,解決農戶生產和銷售問題,實現產銷一體化。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帶動臨沂、日照等10多個貧困村1000餘人脫貧,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000元提高到25000元,累計獲得政府支持資金380萬元。

今年,鄧應龍順利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觀賞園藝的研究生,繼續研究月季的分子發育機制。

教務處處長張春慶說:“涉農專業的學生在認知田、科研田、攻關田裡親手種植各類作物並觀察記錄,把課堂相關知識運用到整個實踐過程,把課內教學基地和畢業實習基地變成實踐動手的廣闊場所,在全方位夯實實踐課程環節上進行重點突破。以科技創新項目為主的第二課堂,為學生培養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提供了多樣的機會。”

今年4月13日,上海潔翼流體技術有限公司來山東農大招聘,負責招聘的是該校2012級食科學院校友丁超。巧合的是,丁超還是潔翼流體公司的“定型產品”。她是在“潔翼”實習時,因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強,而被公司聘用的。

目前,丁超已是潔翼流體公司的一名研發人員。“大學期間我加入了張仁堂老師的科研小組,實驗和實踐經歷給了我正確的發展方向和足夠的專業底氣,走上工作崗位後更加得心應手。” 她說。

拓展創新的思維視野

“我對專業的喜愛源自入學時參加學院的‘觸動科學’活動,第一次見識到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室,從此對我的專業有了濃厚的興趣。”植保專業的田夢君回憶。今年,她以筆試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南京農業大學。

正如田夢君所說,學生的專業認知來源於入學專業教育。每年新生入學時,各學院抓住新生專業心理適應教育的最佳時機,通過形式各樣的入學教育,引導學生實現高中到大學角色的轉換。

林學院老師帶領學生去校外林場認知,培育學生“學林愛林”意識,機電學院的“開學第一課”是考察機械類企業,食科學院的學生去企業生產一線感受“食以安為先”,生命科學學院的開放日讓學生在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觸摸科技前沿,信息學院的學生去軟件開發和測試實訓基地瞭解專業發展前景……通過各具特色的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認同,幫助學生培養專業興趣、明確專業目標、構建專業信念,讓學生對學科的發展前景、應用以及學科特點有全面的瞭解。

“學校的入學教育就是讓學生明白‘學什麼’‘怎麼學’和‘幹什麼’‘怎麼幹’,讓學生全景式瞭解專業的地位、作用和前景,對自己發展明方向、定目標、聚力量。”副校長王振林說,“今後,學校要進一步根據產業、經濟、社會等發展需求,切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及時調整專業類別、方向、內容。”

作為高等學校,理應讓本科生喜歡研究、參加研究、善於研究,鼓勵學生把學習過程變為探究過程。在堅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價值——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研究能力上,山東農業大學向社會輸送著一批批敢創新能創新會創新的學生。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03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