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考古:談一談中國清朝的“垃圾奏摺”文化,以及皇帝的態度

所謂“垃圾奏摺”,是按清朝歷代皇帝本人的要求逐步形成的,得從滿人風俗和奏摺的起源說起。

考古:談一談中國清朝的“垃圾奏摺”文化,以及皇帝的態度

請安。小時候最早是在話劇《茶館》裡看到的,老北京滿人特別講究這個禮兒。大體上分為單安和雙安,朱家溍先生曾指出人藝演繹的《茶館》裡請雙安的身份用得不對……言歸正傳,老北京滿人特別講究請安,你要說這有什麼意義——沒意義,就跟早年間的“吃了麼”一樣,就是個禮貌性的招呼,但必不可少。

滿人即便是平輩人,正式場合也要互相請單安,特別講究這個禮數。

對於旗奴和旗主而言,這個“請安”更是決不可少的,府裡當差的旗奴必須每天請安。

清代最大的旗主就是皇帝了,他的家奴——不是臣子,是他私人的家奴——也有向皇帝請安的義務。可有些親信家奴派到外地去了,安卻還是要請,怎麼辦呢?

於是奏摺被髮明出來了。

最初的奏摺就兩項職能:請安;謝恩。

以今天看百分之百都是垃圾信息,所以說最早的奏摺就是一種垃圾文體也沒什麼錯。

格式大致是:

(官職)奴才(姓名)跪請皇上聖躬萬安

(官職)奴才(姓名)叩首恭請皇上聖安

總之就是那麼幾個字,後半部分自行排列組合即可。

本來就是皇帝的私人家奴向他請安的一個方式,沒什麼特別意義。這種奏摺是不會存檔的,幾乎都散失了,現存最早的奏摺是康熙28年伊桑阿的謝恩折。

從康熙二十八年到康熙五十年,他的親信家奴在請安折中開始出現具體內容,這種有內容的請安折也開始被存檔了,現存最早的有硃批的連帶奏事的請安折可能是李煦在康熙28年的請安折。

但是(重點)這種奏摺不走朝廷的驛遞,而是由家奴安排自己的家丁親自送到乾清宮門外。

在這20多年裡,奏摺,從單純的請安謝恩的廢話,逐漸變成一種皇帝和親信一對一的密信。康熙越來越喜歡這種與親信溝通的方式。因為正式上奏的題本、奏本,要經過這個官僚機構層層傳遞審核,效率低,還不保密。

在康熙51年,事情起變化了,康熙下旨,部分高級官員獲得了上奏摺與皇帝單獨溝通的權利,這相當於一次朋友圈大擴容,從此奏摺逐漸成為正式的朝廷制度。

考古:談一談中國清朝的“垃圾奏摺”文化,以及皇帝的態度

雍正元年之後,奏摺制度被大幅度完善並加強。可以直接上奏摺的人數再次擴容,外地二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上奏摺,對在京的監察機關的科道官吏要求尤其高:每天必須有奏摺,沒事也要上奏摺並需要說明:今天為什麼沒事啟奏。(?!)只要不缺心眼兒,胡說一條也比解釋什麼都沒有要容易。

康熙時,奏事折才從請安折中慢慢獨立出來。到了雍正,要求請安折與奏事折分開。

因此,請安折就是請安專用的,有些重複的廢話很很正常的,請安有什麼意義?——同理,吻堂·科里奧尼的手,“向教父表示友誼”,有什麼意義呢?就是個表態吧。

下面再說說奏事折裡垃圾信息多的問題。

奏摺和正式上奏的題本、奏本不同,是大臣和皇帝的密信,沒有第三個人能看到,所以內容可以很隨意。

奏摺裡,可以超出你的本職工作,說別的部門的事;可以超出你的轄區,說外地的事;可以不經核實,說你道聽途說的事。原則是:不怕瑣碎,就怕沒內容。

因為奏摺的內容瑣碎而被皇帝指責的例子,我只見過兩三次;但因為奏摺內容太官樣文章,沒有一點兒私人的料,而被皇帝申斥的例子卻是常見的。

皇帝不怕瑣碎,他怕你不用心,怕下情不能上達。

至於奏摺裡談雨水氣象,那是農業國的立國之本,更是必須要提到的。

所以,因為奏摺內容瑣屑,是基本不會被皇帝申斥的,皇帝要的就是這個瑣屑。至於加大工作量,這是沒辦法的事,夜裡十一二點睡,早晨四五點起,忙的就是這個。

大臣用奏摺和皇帝溝通好了之後,再寫正式的公文:題本。這回裡面既沒有請安的廢話,也沒有天氣彙報,都是滿滿的乾貨。但皇帝根本不看這玩意兒,老子通過奏摺早知道了,此即所謂:天亶聰明。

最後再簡單概述一下奏摺制度,百度百科有的就不說了。

奏摺理論上是要求本人親筆的,但由於許多滿人文化程度太低,許多奏摺是師爺代筆的,所以後世會發現同一個人的前後奏摺,筆跡變化巨大。

奏摺的傳遞不同於正式公文,是由大臣的私人送到京城的,多數情況下不走官方的驛遞,這是為了保密。

奏摺用紙是按內容區別的:奏事折用白紙,請安、謝恩、賀折用黃紙。奏事折用白紙封套,請安折用黃封套。封面用黃紙黃綾均可,小心白綾面,那是喪事用的。。

奏摺先放進封套,再放進折匣。匣外有銅鎖,鎖上用蓋有“御押”的黃紙封口。奏摺匣的鑰匙是通用的,因為有鑰匙丟失互相借用的例子。

折匣都是成對的,多數是四個。最少的兩個,最多的八個。看你和皇帝的親密程度了。

不嚴謹,隨意,但很親密。

不過皇上的微信不是誰都能加,一般情況下二品以上官員才能加,叫做:專摺奏事。低於這個品級的,只能先發給“御定轉折大臣”,再由他轉發給皇帝。

那麼對於這些“垃圾奏摺”,皇帝會怎麼回覆呢?答案很簡單:看硃批唄。

請安折,回2字或3字:朕安,或朕躬安

簡單瑣碎的奏事折,回三個字:知道了

考古:談一談中國清朝的“垃圾奏摺”文化,以及皇帝的態度

下面說幾個清朝比較出名的愛寫“垃圾奏摺”的大臣:

1、趙弘燮(天氣彙報)

直隸巡撫,後加總督銜——他還有一個身份:康熙年間奏摺數量總冠軍,漢文折794折。

幾乎是漢文折第二名李煦429折的一倍。比滿文折數量第一的皇三子允祉473折也多三百折以上。

至於他為什麼在康熙56年頻繁提供直隸各地雨情,那是事出有因。在去年他剛犯了罪,企圖瞞報直隸的大水,最後直到紙裡包不住火才坦白,被大加申斥。為了顯示自己改過自新,他才過於頻繁地奏報各州縣雨情。

2、滿保(多次送芒果給皇帝)

福建巡撫,後進閩浙總督——他還有一個身份:雍正朝奏摺中獲得硃批字數總冠軍。

雍正的硃批裡親口說給他的硃批有數十萬字!(後來的刊本里把這條硃批改為“數萬言”)

臺灣省學者特別關注他,因為臺灣歸他管。滿保奏摺與臺灣省歷史關係極大。

滿文學者關注他,因為他的奏摺基本是滿文的。

他送芒果,也是事出有因。臺灣一直各種大小亂子,滿保終於大體理順了。獻果是向皇帝表功:我把臺灣治理好了。——但是獻果後不久,被打臉,朱一貴造反了。

滿保送芒果還有一層意思,他試圖用芒果打動康熙的胃(因為皇帝沒心),這次失敗了。

但幾年後,他成功地用荔枝打動了雍正的胃。

雍正的硃批:“朕甚是喜好吃荔枝,聖祖皇考先前亦知情,雖然如此,僅是水果而已,並非飯茶,不能充飢,雖可解饞,實與爾等費力。”——雍正的哈喇子都流到奏摺上了。

3、孫文成

杭州織造——他還有一個身份,寫奏摺學滿文標兵。

在臺灣的故宮文獻收藏中,康雍年間的滿文奏摺總數一千六百多件,但孫文成一個人就佔了二百多件。

他滿文很好?不是,他的滿文並不高明。但康熙是個好老師,時而用硃筆幫孫文成修改語法錯誤,並加上語文作業式的評語——在今天成為珍貴滿文語法的歷史資料。

雍正即位後,他不再敢交滿文作業了,老老實實地用漢文寫奏摺。

他也是臺灣省學者所關注的。臺灣省的莊吉發有《孫文成奏摺》譯註,但少量字句好像有誤譯,讀不通。

雍正五年給他的最後一條硃批有點兒意思(一年後孫被革職):“少不據實,你領罪不起,朕不比皇考自幼做皇帝的,不可忘記四十年的雍親王。”


據說明朝有個大臣叫茹太素,給朱元璋打了一份報告,長達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讓秘書王敏念給他聽,都念到6300多字了,還不知道要說啥。朱皇帝實在受不了,當場找人把茹部長狠揍了一頓。第二天又讓王秘書接著念,從第16500字到結尾,茹太素提了5條工作建議,這些建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採納了其中4條。

又浪費時間又沒用的東西,大家都會煩吧,何況皇上很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