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論語全文及白話譯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試譯:孔子說:“一邊效法聖賢如何做人做事,一邊適時實習誦習,不也高興嗎?朋友同學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理解自己,心裡卻不怪人家,不也算個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

試譯:有子說,“一個人能夠孝順爹孃,敬重兄長,卻喜好違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歡違犯上司,卻醉心於搗亂,這樣的人從來不會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穩了,一切為人處世之道自然生髮出來。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試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貌似善良,缺德啊!”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試譯:曾子說:“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給人辦事、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做到了?”

1.5 子曰:“道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試譯:孔子說:“領導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公侯之國,就要兢兢業業工作,以取得信用;要節約官府開銷,以愛養百姓;徵用民力要注意天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試譯:孔子說:“弟子在家裡對父兄孝悌,在外面對公卿忠順,恭謹老實,博愛眾人,親近仁者。這樣子做好了,還有剩餘精力,可以讀點書。”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試譯:子夏說:“尊敬賢人,連自己平時待人接物的態度也變好了;服侍父母,能竭盡全力;輔佐君長,能不惜身命;與朋友結交,說話算數。做到了這幾點,即使說沒讀過書,我卻敢斷定他有學問。”

1.8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試譯:孔子說:“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信,學問就不紮實。主要靠忠信處世,也沒有哪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試譯:曾子說:“慎重料理父母喪事,誠心追祭歷代祖宗,人心就復歸忠厚了。”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歟?抑與之與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歟!”

試譯: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定能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老師主動打聽的,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才得以瞭解的。老師瞭解國情的辦法,也許跟別人的辦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ò),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試譯:孔子說:“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過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過世多年,還是不改變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試譯: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和氣。先王的治國之道,就是這一點好,因為大事小事都用禮,還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過,明白和氣的好,因而總是一團和氣,卻不用禮加以節制,也是行不通的。”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試譯:有子說:“守信接近於義,說到做到。內心謙恭接近於禮,可以免受恥辱。因為它們接近禮義,還是值得推崇的。”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試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安逸,辦事勤快但說話慎重,向有道之士請教以修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試譯:子貢問:“貧窮卻不討好人,有錢卻不小看誰,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不過比不上安貧樂道、富而好禮的。”子貢說:“《詩經》上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嘆道:“賜啊,現在可以跟你聊《詩》了。告訴你一點,你就聯想到別的東西。”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試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別人。”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試譯:孔子說:“治理國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極星安住本位,群星圍著它轉。”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試譯:孔子說:“《詩經》選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2.3 子曰:“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試譯:孔子說:“用政令訓導人,用刑法統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罰,卻沒有廉恥心。用道德教導人,用禮儀規範人,老百姓就會有廉恥心,還會主動匡正自己。”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試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試譯:孟懿子問怎麼行孝。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在車上告訴樊遲說:“孟孫問我怎麼行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如禮服侍;父母過世,如禮安葬,如禮祭祀。”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試譯: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子最掛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體好,不要得病。”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試譯: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行孝道的,只曉得說能夠養爹媽。可是你看狗啊馬啊,我們也都能把它們養起來。沒有孝敬心,怎麼區別這兩種養呢?”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試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和顏悅色難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輩代勞;有酒食,長輩先用——這樣子就可以稱為孝嗎?”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試譯:孔子說:“我和顏回說一整天,他從不反駁,好像笨笨的。後來我觀察他自個的心思言談舉止,也是很能發揮的,顏回並不傻啊。”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試譯:孔子說:“先看看一個人做什麼,再考查他怎麼做,然後細細體察他最樂意什麼。這樣一來,他怎麼藏得住呢?他怎麼藏得住呢?”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試譯:孔子說:“溫習舊學問而觸發新感悟,就可以做老師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

試譯: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試譯: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回答說:“想說的話他自己先做到,別人就會跟從他。”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試譯:孔子說:“君子心量廣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狹窄。”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試譯:孔子說:“光讀書,不琢磨,就糊塗;瞎琢磨,不讀書,就沒用。”

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試譯:孔子說:“用各種極端磨鍊自己,極端的害處就沒了。”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試譯:孔子說:“由啊,告訴你什麼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叫做知道。”

2.18 子張學幹(gān)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試譯:子張想學習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告訴他:“多聽,沒把握的先存疑,以為有把握的,說話還是要慎重,就會少出錯;多看,沒把握的先放下,有把握的,做起來還是要謹慎,就會少後悔。說話少出錯,辦事少後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措諸枉,則民服;舉枉錯措諸直,則民不服。”

試譯:魯哀公問孔子說:“怎麼做才可以服眾?”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的人來管理邪佞的人,老百姓就服;重用邪佞的人來支使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試譯: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誠老實而又努力工作,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你自己待人接物能莊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順長輩、慈愛晚輩,老百姓就忠實了;你自己提拔好人、開導弱者,老百姓就賣力了。”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試譯:有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麼不從政啊?”孔子說:“《尚書》上講:‘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國政也會由此理順的。’”這也是從政嘛,何必非要當官才算從政呢?”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試譯:孔子說:“做人卻沒有誠信,真不知道還能幹什麼。好比大車轅沒有活銷,小車轅沒有銷釘,這車子怎麼走啊?”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試譯:子張問:“今後十代的情況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殷代承襲夏代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來的;周代沿襲殷代的禮制,廢掉什麼,增加什麼,是看得出來的。這以後要是有繼承周代當政的,就是傳承百個世代,也可以預先知道它。”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試譯:孔子說:“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諂媚。眼見公義受損而不挺身而出,是沒勇氣。”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試譯:孔子談到季氏,說:“在自家庭院裡辦天子的八佾舞會,這種事情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忍心做出來呢?”

3.2 三家者以《雍》徹撤。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試譯: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時,唱著《雍》這首天子祭祖詩來撤除祭品。孔子說:“‘各方諸侯助祭,肅穆天子主祭。’《雍》詩的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yuè)何?”

試譯:孔子說:“做人沒有仁愛,禮儀怎麼能到位?做人沒有仁愛,音樂怎麼能到位?”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nìng)儉;喪(sāng),與其易也,寧(nìng)戚。”

試譯:林放請教禮制的根本。孔子說:“提了個大問題啊!就一般的禮儀來說,與其大事鋪張,不如力求儉樸;至於喪禮,與其過分周到,不如萬分哀痛。”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無也。”

試譯:孔子說:“蠻夷邊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華夏之地沒君王。”

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汝弗能救與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試譯: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嘆道:“唉,難道說泰山的神靈還不如林放懂禮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試譯:孔子說:“君子沒什麼好爭的,一定要爭的話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讓,登堂射箭;射完後相互作揖下堂,比輸的喝罰酒。這種比爭是有君子風度的。”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試譯:子夏問道:“‘一笑這臉蛋好美啊,一雙黑眼睛好亮啊,白淨淨的平添燦爛啊!’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底子白淨,文采是畫上去的。”子夏又問:“禮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說:“啟發我的是商啊,現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詩》了。”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試譯:孔子說:“夏禮,我能夠講一講,只是杞國的不足以驗證;殷禮,我能夠說一說,只是宋國的不足以驗證。原因是典籍和賢人不夠。典籍夠、賢人夠,我就可以驗證它們。”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試譯:孔子說:“禘祭大禮,從開頭獻酒完畢後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試譯:有人請教禘禮的學問。孔子說:“不曉得。也許對於明白人來說,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這裡一樣吧?”一邊說,一邊指著他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yù)祭,如不祭。”

試譯: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靈,真如神靈就在頭上。孔子說過:“對我來說,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沒祭一樣。”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試譯:王孫賈問道:“俗話說‘與其討好奧神,不如巴結灶神’,什麼意思?”孔子說:“不是那個說法。違背了天理,就沒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試譯:孔子說:“周朝取捨了夏商兩代的制度,集禮儀文化之大成啊!我遵從周禮。”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試譯:孔子進周公廟,對每件事都要提問。有人就奇怪:“誰說鄹人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啊?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人請教。”孔子聽後說:“那些做法是禮嗎?”

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試譯:孔子說:“射禮的要旨不在於中靶,動用勞役也要各盡所能,這是古代的規矩。”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試譯:子貢想取消當時告朔儀式上裝樣子的餼羊。孔子嘆道:“賜啊,你可惜那隻羊,我痛惜那種禮啊。”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試譯:孔子說:“遵照禮制盡心輔佐君王,人們卻以為是拍馬屁。”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試譯:魯定公問:“君王領導臣下,臣下服事君王,該怎麼做?”孔子說:“君王領導臣下靠禮,臣下服事君王靠忠。”

3.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試譯:孔子說:“《關雎》這套曲子,快樂而不放蕩,哀愁卻不傷痛。”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試譯:魯哀公向宰我請教“尊社稷神該栽什麼樹”的道理。宰我回答說:“夏后氏栽松樹,殷朝人栽柏樹,周朝人栽慄樹,說:‘讓人戰慄。’”孔子聽後說:“既成事實就不多說了,事已至此就不勸阻了,過去的事就不追究了。”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試譯:孔子說:“管仲器量小啊!”有人就問:“管仲儉樸嗎?”孔子說:“管氏享有豐厚的三歸待遇,他手下的官員也因人設崗、從不兼職,怎麼能算儉樸呢?”“那麼管仲懂禮嗎?”孔子說:“ 國君在宮門前立個屏風,管氏也在自家門前立個照壁。國君為款待外國君主,在堂前設有飲酒臺,管氏也設有飲酒臺。管仲要是懂禮,誰不懂禮?”

3.23 子語(yù)魯大太師樂(yuè),曰:“樂(yuè)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縱之,純如也,皦(jiǎo)如也,繹如也,以成。”

試譯:孔子對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講解演奏的心法,說:“音樂演奏,是可以瞭然於胸的:起奏時主題集中,繼而充分展開,純正和諧,明朗曉暢,源源不絕,這樣一氣呵成。”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試譯:儀地的邊防官求見孔子,說:“但凡君子到這裡來,我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行弟子把他引見給孔子。這人出來後,說:“各位何必擔心你們老師的道德學問失傳呢?天下無道的日子太久了,上天會讓你們老師用禮法號令天下了。”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試譯:孔子讚歎《韶》樂:“美到極點!而且好到極至!”品賞《武》樂:“美到極點了!還沒有好到極至。”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試譯:孔子說:“位居上層而不寬厚,如禮行事卻不恭敬,料理喪事但不悲哀,我如何看得下去呢?”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

試譯:孔子說:“安身在仁德里面,是件美事。不挑選仁德安身,怎麼能說有智慧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

試譯: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忍受窮困,不可以長久享受富貴。仁者靠仁安身立命,智者用仁名利雙收。”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試譯:孔子說:“唯有仁者能夠真心喜歡人的優點,真心討厭人的缺點。”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wù)也。”

試譯:孔子說:“一旦真下決心做好人,就不會討厭什麼了。”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試譯:孔子說:“生活富裕,地位顯貴,是人人願意的,但若不是從正道得來,君子不會要的;生活貧窮,地位低賤,是人人討厭的,但若不是憑正道擺脫,君子不會幹的。君子而失去仁德,怎麼能稱作君子呢?君子連一頓飯功夫都不違背仁德,匆忙緊急時一定這樣,遭遇不順時一定這樣。”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試譯: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歡仁德的,沒見過討厭不仁德的。真正喜歡仁德的,自然再好不過;真正討厭不仁德的,他修德啊,就是不讓不仁德的東西沾染自己。有沒有人能夠下一天功夫真正修養仁德呢?我還沒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也有吧,我還沒有見過。”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試譯:孔子說:“人的過錯,是根據人的類型不同而各不一樣的。雖然如此,只要觀照過錯,就知道仁了。”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試譯:孔子說:“早上聽到道,即使晚上死去都不遺憾了。”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試譯:孔子說:“一個人發願向道,卻以穿得破、吃得差為羞恥,那就還不到跟他深談大學之道的時候。”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試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事、物,沒有一定可以的,沒有一定不可以的,最終都要拿義為準繩才能定奪。”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試譯:孔子說:“君子關注德行,小人關心土地;君子關注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4.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試譯:孔子說:“唯利是圖,怨氣就多。”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試譯:孔子說:“能夠以禮讓治國嗎?那是不難做到的!不能以禮讓治國,搞那些禮節又有什麼用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試譯:孔子說:“不擔心沒職位,只擔心在位沒本事;不發愁沒人瞭解自己,只發愁沒什麼本事讓人瞭解。”

4.15 子曰:“參(shēn)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試譯:孔子說:“參啊,我的道是用‘一’貫通的。”曾子應聲說:“噢。”孔子走了,其他門人問曾子道:“什麼意思?”曾子說:“他老人家的道,就是忠恕,沒別的。”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試譯:孔子說:“君子通過道義明白事理,小人通過利害懂得事理。”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試譯: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就心中反省自己。”

4.18 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試譯:孔子說:“好好侍奉父母,提建議要恭敬柔和;假如父母一時不樂意接受,態度仍然要恭敬,雖不輕易放棄自己建議的初衷,卻仍然精心服侍,毫無怨言。”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試譯:孔子說:“父母在世,子女平常不要出遠門,要出遠門,那一定是方向對頭,方針正確,方位不錯,方式得當。”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試注:參見(1.11)那一句,這裡是重複的。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試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惦記。一是因此高興,一是因此擔心。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試譯:古人輕易不說話,是因為有恥辱感,怕自己說了做不到。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試譯: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過失的,少啊。”

4.24 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

試譯:孔子說:“君子說話要遲鈍,行動要敏捷。”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試譯:孔子說:“有仁德的,就不會孤單,一定有相好。”

4.26 子游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shuò),斯疏矣。”

試譯:子游說:“侍奉君主,如果勸說太頻繁,就容易受辱;勸朋友太多,也容易疏遠。”

5.1 子謂公冶長(cháng):“可妻(qì)也,雖在縲紲(léixìe)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qì)之。

試譯:孔子說起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坐牢,但他並沒有罪。”後來果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5.2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qì)之。

試譯:孔子評價南容,“國家治理有方,不被罷官;國家混亂,也能免遭牢獄之災,殺身之禍。”就把侄女嫁給了他。

5.3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試譯:孔子讚歎宓子賤:“真是君子啊這個人!假如說魯國無君子,這個人哪裡學來這麼好的品德?”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試譯:子貢問道:“賜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你?一種器皿啊。”又問:“什麼器皿?”答道:“宗廟的瑚啊,璉啊。”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試譯:有人說:“冉雍有仁德,可是沒口才。”孔子說:“要口才做什麼?對人尖嘴利舌的,老讓人討厭。他仁不仁我不曉得,但是要口才幹什麼呢?”

5.6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悅。

試譯: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答覆說:“我對這事還沒有自信。”孔子聽了很高興。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試譯:孔子說:“大道推行不開,乘木排出海吧。跟我走的,大概是仲由吧?”子路聽了喜形於色。孔子說:“仲由啊愛猛打猛衝,這一點超過我,可惜不善於取捨裁決。”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試譯:孟武伯問:“子路仁嗎?”孔子說:“不曉得。”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派他去管兵賦。仁不仁呢,我不知道。”“那,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嘛,千戶人家的大邑,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派他去主管。他仁不仁,不知道。”“公西赤怎麼樣?”“赤啊,繫好腰帶,站在朝廷,可以和外賓對話。仁不仁不知道。”

5.9 子謂子貢曰:“女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汝弗如也。”

試譯: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哪個更強?”子貢說:“賜哪裡敢比顏回?顏回聽到一件事,就想到相關的十件;賜聽說一件,只能聯想到兩件。”孔子說:“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試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爛木頭沒法雕琢,糞土牆沒法粉刷,對宰予還責備什麼啊。”孔子說:“起先我對人是聽他怎麼說就相信他怎麼做,現在我對人是聽他怎麼說又看他怎麼做。是宰予這件事讓我改變態度的。”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chéng)。”子曰:“棖(chéng)也欲,焉得剛。”

試譯:孔子說:“我沒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就指出:“申棖是一個。”孔子說:“申棖有慾望,怎麼能剛強。”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試譯:子貢說:“我不喜歡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人。”孔子說:“賜啊,這種境界你還沒有達到。”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試譯:子貢說:“老師平時的言談舉止,我們聽得到看得到,老師談人性和天道,我們聽不到。”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

試譯:子路聽到老師講話,如果還沒有做到,這時就唯恐又聽到老師教導。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試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諡號‘文’啊?”孔子說:“他聰敏好學,不恥下問,因此諡號‘文’啊。”

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試譯:孔子評價子產:“有君子品質四點:他要求自己謙謹嚴格,為君王做事十分敬業,愛養百姓多有恩惠,使用民眾公正合理。”

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試譯: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人交往,相處越久,人家越敬重他。”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試譯:孔子說:“臧文仲把蔡國君王的守國之龜據為己有,按照天子的規格把大山雕在龜殿的斗拱上,把水藻畫在樑柱上。他的聰明怎麼用在這上頭?”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試譯:子張問道:“楚國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任當令尹,不見有喜氣;三次免職,不見有怨氣。每次離任,總要將自己在任公務的經辦情況一一轉告新令尹。這人怎麼樣?”孔子說:“忠心耿耿啊。”子張問:“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仁體現在哪裡?”

子張又問:“崔子叛殺齊莊公之後,陳文子連四十匹馬都不要了,趕緊離開齊國。跑到另一個國家看了看,就說:‘當政的像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就離開了。又到一個國家,又說:‘當政的像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陳文子這人怎麼樣?”孔子說:“清高啊!”子張問:“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仁體現在哪裡?”

5.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試譯:季文子凡事要反覆琢磨多次才付諸行動。孔子聽到後,說:“想兩遍就夠了。”

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智;邦無道,則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試譯:孔子說:“甯武子這人,國家好人當道,他有個聰明樣;國家壞人當道,他有股傻勁。他的聰明別人可以趕上,他的傻勁別人趕不上。”

5.22 子在陳,曰:“歸與歟!歸與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試譯:孔子在陳國,說:“回家吧!回家吧!我們家鄉那些學子豪氣沖天,簡單率真,文采又好,不知道該怎麼調教啊!”

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稀。”

試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懷恨不記仇,別人怨恨他們就少。”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試譯:孔子說:“誰說微生高耿直?有人向他討點醋,他就到鄰居家討了點來送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試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過分恭順,這種做法左丘明認為可恥,丘也認為可恥。心裡怨恨一個人,卻又裝得像個朋友,這種做法左丘明認為可恥,丘也認為可恥。”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y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試譯:顏淵、季路在一旁侍奉老師。孔子問:“何不談談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說:“願意把車馬、穿的衣服與朋友共享,用破舊了也不遺憾。”顏淵說:“希望自己的好,不掛在嘴上;自己難受的,不麻煩別人。”子路對孔子說:“想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年老的,好好安頓他們;朋友,誠心結交他們;年小的,多多關懷他們。”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試譯:孔子說:“算了吧,我沒見過發現自己有過失而自我審判的。”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試譯:孔子說:“哪怕十戶人家的小村子,都一定有像丘這樣忠誠守信的,只是沒有丘這麼好學。”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試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南面為王。”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

試譯:仲弓向老師請教子桑伯子的為人,孔子回答說:“這個人可以,簡單。”仲弓問:“心中敬重人,辦事簡約些,這樣領導百姓,不也可以嗎?心中滿不在乎,待人又簡慢,豈不是太簡單了?”孔子說:“冉雍說的對。”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無,未聞好學者也。”

試譯:哀公問:“弟子們哪個好學啊?”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他從不遷怒,同樣的錯誤從不犯兩次。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沒聽說有好學的了。”

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yǔ)。”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yì)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試譯:公西赤出使齊國,冉子請求孔子給公西華母親一些小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子請求再給一點,孔子說:“再給他十六鬥。”冉子卻給了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趕著大車肥馬,穿著輕柔皮衣。我聽說啊,君子為窮人救急,不給富人添財。”原思給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粟米九百的待遇,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用推辭,多餘的可以賙濟你的三親六故街坊鄰居啊!”

6.5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xīng)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試譯:孔子評價仲弓,說:“那雜毛牛的仔兒毛色純紅,兩角整齊,雖然有人不想用它來祭祀,山神河神又豈能棄它不顧呢?”

6.6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試譯:孔子說:“顏回能做到心中三個月不違背仁,其餘弟子能一天做到一次,或者一個月做到一次就不錯了。”

6.7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歟?”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歟?”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歟?”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試譯:季康子問:“仲由這人,可以讓他從政嗎?”孔子說:“由啊,辦事果決,讓他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又問:“端木賜呢,可以派他從政嗎?”孔子說:“賜啊處世通達,讓他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呢,可以派他從政嗎?”孔子說:“求噢多才多藝,讓他從政有什麼不行呢?”

6.8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bì)鄪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wèn)上矣。”

試譯: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做費地的縣長,閔子騫對來人說:“請替我婉言謝絕吧!要是再來說這事,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北邊去了。”

6.9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yǒu)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試譯:伯牛得了病,孔子去慰問他,從南窗口外握住他的手,說:“要走了,是命啊!這種人居然也有這種病!這種人居然也有這種病!”

6.10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試譯:孔子說:“賢達啊顏回!一個小竹筐盛飯吃,一隻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愁得一塌糊塗,顏回還是往常那樣樂呵呵的。賢達啊顏回!”

6.11 冉求曰:“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

試譯:冉求說:“並不是不樂意照老師的做,實在是弟子能力有限。”孔子說:“既然是能力不夠嘛,走到半路就走不動了,今天你這是給自己畫地為牢了!”

6.12 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試譯: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6.13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tántái)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試譯:子游當武城的縣長後,孔子問:“你得到人才了嗎?”子游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走路不抄小路,不是公事從來不進我辦公室。”

6.14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試譯:孔子說:“孟之反不自誇勇敢。撤退中走在最後,快進城門的時候,卻故意抽打戰馬快走,說:‘不是我敢殿後啊,是這馬走不快啊!’”

6.15 子曰:“不有祝鮀(tuó)之佞,而有宋朝(zhāo)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試譯:孔子說:“沒有祝鮀的口才,僅有宋朝的美貌,在如今的世道難免要倒黴的!”

6.16子曰:“誰能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也? ”

試譯:孔子說:“誰能出家不經過房門的?那為什麼不走人生正道呢?”

6.17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試譯: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虛華。文采和質樸均衡發展了,才能修養成君子。”

6.18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試譯:孔子說:“人生在世本當認準正道筆直走,可那些自欺欺人的,卻老盼著天上掉餡餅,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6.1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試譯:孔子說:“幹事業,明白其中道理的,不如喜歡它的;喜歡它的,不如其樂無窮的。”

6.20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試譯:孔子說:“中等以上的,可以給他講高深些;中等以下的,不可以給他講高深了。”

6.21 樊遲問知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試譯:樊遲問什麼是智慧。孔子說:“著力使人走人道,敬拜鬼神但保持距離、離遠點,可以叫做智慧。”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先下功夫再談收穫,才可以叫做仁。”

6.22 子曰:“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

試譯:孔子說:“智者樂如水,仁者樂如山。智者靈動,仁者寧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6.23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試譯:孔子說:“齊國一變革,就可以承接當年魯國的風範。魯國一變革,就可以通行當年周公的大道。”

6.24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試譯:孔子說:“觚不像個觚,觚啊!觚啊!”

6.25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試譯:宰我問道:“一個仁者,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井裡有人掉下去了。’他就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捨己救人,但不會掉進陷阱;人家可以騙他,他卻不會上當。”

6.26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試譯:孔子說:“君子靠博學廣開心智,用禮儀約束行為,也就不至於太離譜了。”

6.27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試譯:孔子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夫子對此發誓說:“我要是不去,天都不會理我!天都不會理我!”

6.28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試譯: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品德,那真是登峰造極!人們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6.29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試譯: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夠對民眾廣施恩惠,普濟患難,怎麼樣?可以稱為仁嘛?”孔子說:“何止是仁啊,那一定是聖德了!連堯舜都發愁做不到啊!所謂仁者,就是自己想站住,讓別人也站住了;自己想通達,讓別人也通達了。能夠從我做起,可以說就是實施仁道的辦法吧。”

述而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試譯:孔子說:“轉述而不創作,相信先聖,喜歡先王,心裡面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7.2 子曰:“默而識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試譯:孔子說:“默默記住所見所聞,學習而不厭煩,教人而不厭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一條呢?”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試譯:孔子說:“品德不修習,學問不研討,聽到道義不能掉轉頭來跟上去,發現不好的不能去掉,都是我擔憂的。”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試譯:孔子閒居的時候,神色從容,舉止舒緩。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試譯:孔子嘆道:“不成樣子了啊我老得!好久了,我沒再夢見周公!”

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試譯:孔子說:“立志在道,根據在德,依憑在仁,遊樂在藝。”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試譯:孔子說:“自己主動送十條幹肉來,我沒有不教誨的。”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試譯:孔子說:“不到‘搜索枯腸而不得’,不要開導他;不到‘話到嘴邊說不出’,不要啟發他;舉一個例子而他不能聯想到別的情況,就不要再羅嗦。”

7.9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試譯:孔子在喪人身邊用餐,從來沒有吃飽過。孔子在這一天憑弔痛哭了,就不再唱歌。

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hào)謀而成者也。”

試譯:孔子對顏淵說:“要用就出山,不用就歸隱,只有我和你能這樣吧!”子路說:“老師如果統帥三軍,找誰一起幹?”孔子說:“空手打猛虎、徒步過大河卻至死不悔的,我可不和他一起幹。一定要找遇事謹慎、善於用智慧成就事業的人。”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試譯: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來,那麼即便當個拿鞭子驅趕人群的,我也願意。如果求不到,還不如我行我素。”

7.12 子之所慎:齊齋,戰,疾。

試譯:孔子慎重其事的有:齋戒,戰爭,疾病。

7.13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試譯: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連著學了幾個月,連吃肉都吃不出味道來,嘆道:“真沒想到曲子這麼美!”

7.14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試譯:冉有問子貢說:“夫子會幫助衛君(爭王位)嗎?”子貢說:“好,我去問問夫子。”進去問孔子說:“伯夷、叔齊是哪一種人?”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後來怨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道,就得到仁道,還怨悔什麼呢?”子貢於是出來,對冉有說:“夫子不會幫助衛君。”

7.15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試譯: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胳膊一彎就是枕頭,也樂在其中嘛!亂搞得來的富貴,我看都是浮雲。”

7.16 子曰:“加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試譯:孔子說:“多給我幾年時間,最終能體會《易經》的真髓,就可以不犯大的過失。”

7.17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試譯:孔子會說普通話,讀《詩》,讀《書》,行禮,都說普通話。

7.18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試譯: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怎麼不說:‘這個人啊,用功忘了吃飯,快樂忘了憂愁,不曉得自己就要老了,如此而已。’”

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試譯: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懂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又勤奮學習的人。”

7.20 子不語怪、力、亂、神。

試譯:孔子不談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7.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試譯: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學,見他有缺點我就反躬自省,改掉它。”

7.22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試譯:孔子說:“老天給我這份福德,桓魋他能拿我怎麼樣!”

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試譯:孔子說:“大家覺得我有什麼瞞著沒教,是吧?對你們我沒什麼瞞的。我沒有哪件事不跟你們在一起過,這就是我。”

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試譯:孔子用四點教人:讀經,實踐,忠誠,守信。

7.25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試譯:孔子說:“聖人,我不能見到了!能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說:“善人,我不能見到了!能見到一心向善、堅持學好的,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說滿了,本來很貪心卻裝作不在乎,是很難認準正道、持之以恆的。”

7.26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試譯:孔子釣魚,不用網打魚;射鳥,不射巢中鳥。

7.27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志之,知之次也。”

試譯:孔子說:“大概有本來不懂卻要創作的人,我沒有這本事。我是多聽,挑其中好的採納;多看,把好的記住。屬於學而知之,第二等。”

7.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試譯:互鄉的人,別人很難和他們談話的,可是互鄉有個年輕人卻來拜見了孔子,孔子的門人感到很奇怪。孔子說:“要幫助人家進步,不幫助人家退步,何必做得那麼過火?現在人家乾乾淨淨來求進步,要高興人家乾淨進取,不要老記著過去。”

7.29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試譯:孔子說:“仁離人遠嗎?我要仁,這仁就到了。”

7.30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試譯:陳司敗問:“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孔子走後,陳司敗對巫馬期做個揖,靠近去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莫非君子也偏袒嗎?魯君從吳國娶來夫人,夫婦同姓,不便稱夫人為吳姬而稱吳孟子。魯君要是懂禮,誰還不懂禮呢?”巫馬期後來把這話轉告了孔子。孔子說:“丘真是幸運,一有差錯,就有人知道。”

7.31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試譯:孔子和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一定請人家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和著唱。

7.32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試譯:孔子說:“理論知識,也許我和普通人差不多。至於老老實實地學做君子,那我還沒有什麼成就。”

7.33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試譯:孔子說:“要說聖和仁,我哪裡敢當。只不過努力朝這個目標奔,不厭倦;教人家朝這個目標走,不嫌煩——可以說也就這兩下子而已。”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來的。”

7.34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禱久矣。”

試譯: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請求禱告。孔子問道:“有可能嗎?”子路說:“有的。《誄》說:‘為你向天神地神祈禱。’”孔子說:“丘祈禱好久了。”

7.35 子曰:“奢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孫遜也,寧固。”

試譯:孔子說:“奢侈,就不謙恭;太節約,就寒酸了。與其不謙恭,倒不如寒酸些。”

7.36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試譯:孔子說:“君子坦坦蕩蕩,敢做敢當;小人患得患失,唉聲嘆氣。”

7.37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試譯: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卻不兇猛,恭敬而又安詳。

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試譯:孔子說:“泰伯,可以說美德無以復加了。多次因為天下福祉而謙讓,人民都不知道,也就沒法稱頌他的至德。”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試譯:孔子說:“樣子恭順,卻沒有禮敬之心,就累人;謙遜謹慎,卻缺少應有的威儀,就畏縮;勇猛無畏,卻沒有禮法節制,會亂套;心直口快,卻不懂禮貌,會擰著來。當官的富有親情,百姓就學會仁愛了;當官的不忘老朋友,百姓就不會寡情少義了。”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試譯:曾子得病後,把門人召集過來,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往後,我這身子是不會受傷了!年輕人!”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背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試譯:曾子得病了,孟敬子去看望。曾子說:“鳥臨死的時候,那叫聲都哀痛;人臨終的時候,那話語都真切。君子推崇的道行有三點:容貌得體,就少一些粗暴怠慢;神色端莊,就容易培養信賴;談吐優雅,就不大會出言不遜。至於如何使用籩豆之類的祭器,這些具體禮儀問題自有專門的官員在。”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試譯:曾子說:“有能耐卻請教沒能耐的,見多識廣卻請教孤陋寡聞的;有卻好像沒有,充實卻顯得空洞,受到冒犯也不計較——過去我有一位好友就曾這樣做了。”

8.6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歟?君子人也!”

試譯:曾子說:“可以把六尺幼君託付給他,可以把百里國政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而節操不丟——這種人是君子嗎?是君子!”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試譯: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博大堅毅,因為他們重任在肩,征途漫長。將仁愛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不也沉甸嗎?到死方休,不也漫長嗎?”

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試譯:孔子說:“以詩歌動人,以禮儀立人,以音樂成人。”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試譯:孔子說:“教化人民,可以讓他們跟好人學好樣,不必讓他們聽多少道德說教。”

8.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試譯:孔子說:“蠻勇好鬥,厭惡貧窮,會亂來。一個人本來缺乏仁愛,而我們對他過分痛恨,也會使他亂來。”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試譯:孔子說:“假如像周公那樣才華好,卻驕傲吝嗇,其他方面就不用考察了。”

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試譯:孔子說:“三年學習中,始終對俸祿不動心,這個不容易做到。”

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試譯:孔子說:“堅信善道,好修善道,用生命捍衛善道。危險的國家不去,混亂的國家不住。天下太平就出來做事,天下大亂就隱居起來。國家正義富庶,自己卻貧困潦倒,可恥;國家混亂貧窮,自己卻有錢有勢,可恥。”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試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干預那方面的政事。”

8.15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試譯:孔子說:“太師摯奏樂,是先把《關雎》演奏流暢了,旋律美妙,不絕於耳啊!”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試譯:孔子說:“勇悍卻不正直,幼稚卻不謙虛,無能卻沒信用,這種人我搞不懂。”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試譯:孔子說:“學習唯恐學不到,學到了又唯恐忘掉。”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yù)焉!”

試譯:孔子說:“崇高啊,大舜大禹統領天下,卻不為自己打算!”

8.19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試譯:孔子說:“偉大啊堯當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只有堯效法天。恩德浩蕩啊,百姓都無法用語言頌揚了。崇高啊他的豐功偉績!耀眼啊他的禮儀文明!”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試譯:舜靠五位大臣就天下大治。武王說:“我有治臣十人。”孔子說:“人才難得,不就是這樣嗎?唐堯、虞舜那個時代,人氣也是這樣旺。武王的大臣,有一個還是女的,男的九個而已。文王時候三分天下,文王佔了兩分,仍然向殷商稱臣。周代的德行,真可以說至高無上了!”

8.21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fǔ)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xù)。禹,吾無間然矣。”

試譯:孔子說:“對大禹,我不能評頭品足。自己飲食清淡,給祖先的祭品卻非常豐盛;平時穿得樸素,祭服卻相當考究;自己的宮室簡陋不堪,卻竭盡全力興修水利。對大禹,我沒法挑毛病。”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試譯:孔子很少談利、命、仁。

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 吾執御矣。”

試譯:達巷黨這地方的人說:“偉大啊孔子!學識淵博而不靠哪個專長出名。”孔子聽到後,對弟子們說:“我專操哪一行呢?駕車嗎?射箭嗎?我駕車吧。”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試譯:孔子說:“用麻料做禮帽,是古禮;如今都改成絲料,節約了,我隨大流。(臣子見國君)先在堂下跪拜,是古禮;如今只在堂上跪拜,有傲氣。雖說有違公意,我還是贊成先在堂下跪拜。”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試譯:孔子絕無四種毛病——他不主觀,不巴望,不固執,不自私。

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ù)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試譯:孔子在匡地被圍困,說道:“文王去世了,先人的文化遺產不在我們這裡嗎?假如老天要想滅掉這些文化,我們後來人就不會知道這些文化了。假如老天不想滅掉這些文化,匡人又能拿我怎麼樣?”

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試譯:太宰問子貢說:“夫子是聖人嗎?為何那麼多本領啊?”子貢說:“本來嘛老天要讓他做聖人,又讓他會那麼多本事。”孔子聽到後,說:“太宰瞭解我啊!我小時候貧賤,因此能做好多小活計。真正的君子能耐多嗎?不多!”

9.7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試譯:琴牢說:“孔子說過:‘我不為政界所用,因此學了一些才藝。’”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試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即使一個沒文化的來問我,我也是空有一張嘴巴。我只好旁敲側擊,把來龍去脈問遍了,才徹底明白。”

9.9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試譯:孔子說:“鳳凰不來人間了,黃河不出八卦圖了,我這輩子就這麼過去了!”

9.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試譯:孔子看見穿喪服的,穿戴禮帽禮服的,以及眼睛失明的,只要看見,即便他們年紀輕,孔子也一定站起來;從他們身邊經過時,一定快步走。

9.11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試譯:顏淵不禁嘆道:“越仰慕越覺得崇高,越鑽研越感到堅實。眼看著就在前頭,忽然間又在後頭。夫子循序漸進,善加引導,用知識打開我的眼界,用禮儀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一會兒都停不下來。每當我全力攀登,似乎到了高處,總會發現老師站得更高,夠不著。即使想緊跟著夫子走,還是摸不到門道。”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試譯: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孔子的幾位門人當家臣治喪。不久病好些了,孔子說:“好久了仲由行騙!沒家臣假裝有家臣。我欺騙誰啊?欺騙老天嗎?再說我與其死在家臣手裡,寧可死在你們幾位弟子手裡啊!再說了,就算我得不到厚葬,莫非會死在路邊不成?”

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yùn dú))而藏諸?求善賈(gǔ)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gǔ)者也。”

試譯:子貢說:“有塊美玉在這裡,是裝進櫃子藏起來呢?還是找個識貨的賣掉?”孔子說:“賣掉!賣掉!我等著識貨的呢。”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試譯: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擔心了:“九夷蠻荒無禮,怎麼住?”孔子說:“君子在那裡住,怎麼還蠻荒無禮?”

9.15 子曰:“吾自衛反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試譯: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後,才訂正了音樂,使《風》、《雅》、《頌》各歸其類。”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試譯:孔子說:“出門服事公卿,回家服事父兄,喪事不敢不盡心,不被酒醉——哪一點我做到了呢?”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試譯:孔子在河上嘆道:“時光流逝就是這樣啊,日夜不停!”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試譯:孔子說:“我沒見過有誰喜好美德就像喜好美色似的。”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試譯: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還差一筐就可以堆成了,這時候停下來,是自己停的。又譬如用土平地,雖然只倒了一筐,但往前倒土,是自己在前進。”

9.20 子曰:“語(yù)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歟。”

試譯:孔子說:“告訴他就照著做、永不懈怠的,那只有顏回吧。”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試譯:孔子說起顏回,嘆道:“可惜(早死)了! 我眼看他天天向上,卻沒能見到他成道。”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試譯:孔子說:“苗子茁壯卻不開花的,有啊!花團錦簇而不結果的,有啊!”

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亦不足畏也已。”

試譯:孔子說:“年輕人值得敬畏,怎麼能斷言未來人不如現代人?到了四十、五十還沒什麼見識,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9.24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悅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試譯:孔子說:“如理如法的訓導,能不答應嗎?但還是真照著做才可貴。和風細雨的提示,能不悅耳嗎?但還得尋思尋思才可貴。只顧耳朵舒服而不尋思,只是嘴上答應卻不改正,我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試譯:孔子說:“主要靠忠信處世,也沒有哪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試譯:孔子說:“三軍可以失去大帥,個人不可以喪失意志。”

9.27 子曰:“衣(yì)敝縕(yùn)袍,與衣(yì)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試譯:孔子說:“穿著破麻布袍子,和穿著狐皮大衣的站在一起,一點也不自卑的,恐怕只有子路了。‘也不害人也不貪,走到哪裡心不安?’”子路聽後,就一直唸叨這兩句詩。孔子提醒說:“停在這個水平,怎麼足以安心呢?”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試譯:孔子說:“直到天寒地凍,才知道松柏是堅持到最後,風采依然啊!”

9.29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試譯:孔子說:“智者不迷惑,仁者不憂愁,勇者不恐懼。”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試譯:孔子說:“可以和他同學的,未必可以同道;可以同道的,未必可以同上頂峰;可以同上頂峰的,未必可以一同再下來……”

9.31 “唐棣之華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試譯:有詩唱道:“唐棣花朵朵,在風中搖搖。我咋不想你?家住得太遠!”孔子說:“還是沒想吧。怎麼說是遠呢?”

鄉黨第十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xún 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試譯:孔子在家鄉,謙恭得很,像個不會說話的。到了宗廟、朝廷,則善於辭令,但很恭謹。

10.2 朝(cháo),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yín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與與(yúyú)如也。

試譯:上朝等候君主時,和下大夫說話,和顏悅色;和上大夫說話,中正儒雅。君主在朝時,對君主既恭敬,又親近。

10.3 君召使擯儐,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chān)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試譯:受國君委派接待外賓,總是精神飽滿、神色莊重,快步去辦。向站在兩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後飄動,風度翩翩。到了外賓面前,伸開雙臂疾步迎上去,如舒展雙翅。客人辭別後,一定回稟君王說:“客人走遠了。”

10.4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mò)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cùjí)如也。

試譯:進朝廷的大門,動作收斂,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中門;走,不踩門坎。經過君王寧位(zhùwèi)旁邊,神色莊重,步伐快捷,連說話都感到不應該說。提起下襬走上堂去,舉止收斂,屏住氣息好像不呼吸一樣。出來後,走下一級臺階,臉色輕鬆,心情愉悅。走完臺階,繼續前行,快步如飛。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恭恭敬敬。

10.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sùsù)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

試譯:出訪時手執圭器,小心謹慎,像拿不住似的。向上獻圭像作揖一樣恭敬,獻完下來時好像還在獻圭似的。戰戰兢兢,步履細碎,足跟輕輕抬起,輕輕放下。獻禮時,神色祥和。以私人身份和外國君臣相見,輕鬆愉快。

10.6君子不以紺緅(gàn 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zhěn)絺綌(chīxì),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又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sāng),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shài)之。羔裘玄冠(guān)不以吊。吉月必朝(cháo)服而朝(cháo)。

試譯:君子不用紅青色鑲衣邊,不用紅紫色做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一定要外加一件上衣才出門。黑衣套在黑色羔裘上,白衣套在白色麑裘上,黃衣套在黃色狐裘上。居家的皮衣長,但右袖子短。齋戒期間一定有睡衣,比自身長一半。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座墊。服喪期滿了後,無論什麼飾物都可以佩戴。不是禮服就一定要剪裁。黑色羔裘、黑色帽子不用來弔喪。大年初一,一定穿好上朝禮服去朝拜君主。

10.7 齊齋,必有明衣,布。齊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xiù)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席不正,不坐。

試譯:齋戒前沐浴,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改變飲食,搬遷住房。糧食不嫌精,肉片不嫌細。飯黴了臭了,不吃。魚爛了肉腐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味道難聞,不吃。烹飪不得法,不吃。不是吃飯的時候,不吃。割肉不得法,不吃。醬醋沒調對,不吃。席上肉雖然多,也不要吃得比主食還多。只有酒水不限多少,但不喝醉。買來的酒水、肉乾,不吃。齋食總有姜。吃飯不過飽。參加國家典禮,祭肉不過夜。其他祭肉,不超過三天。存放超過三天,就不吃了。吃飯時不說話,入睡時不說話。雖然是糙米飯、蔬菜湯,飯前都要先分出一些祭祖,一定恭恭敬敬像齋戒一樣。坐席不合禮法,不坐。

10.8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nuó),朝(cháo)服而立於阼(zuò)階。

試譯:和鄉里人一起喝酒後,等拄柺杖的先出來,自己才出來。鄉里人迎神驅鬼,自己就穿著朝服,站在東邊臺階上。

10.9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試譯:託人出國問候好友,要拜送受託人兩次。季康子送藥來,拜謝、收下後,說:“丘不懂藥性,不敢嘗。”

10.10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否。”問馬。

試譯:馬棚失火。孔子從朝廷趕回來,問:“傷人了嗎?”答道:“沒有。”又問:“傷馬了沒有?”

10.11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牲,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試譯:君主賞賜熟食,一定正襟危坐先嚐嘗。君主賞賜生肉,一定煮熟了進供祖先。君主賞賜牲畜,一定飼養起來。陪君主用膳,君主舉行食前祭祀,先替君主嘗一嘗。得病後,君主來探視,自己頭朝東躺著,蓋好朝服,拖著腰帶。君主召見,不等車駕備好,趕緊步行赴命。

10.12 入太廟,每事問。

體會:見(3.15),那裡比這一句更詳細。

10.13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試譯:朋友死了,如果沒有人料理後事,孔子就說:“殯葬的事我去辦。”朋友的贈品,即便是車馬,只要不是祭肉,就不拜謝。

10.14 寢不屍,居不客。見齊衰(zīcuī縗)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試譯:睡覺,不像挺屍那樣仰臥著;平日在家,不像見客做客那樣正規。看見穿喪服的,即使平日親密無間,一定變得嚴肅起來。看見官員和盲人,即使是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乘車時,遇見路上有穿喪服的,一定身子前傾、按住扶手;路遇揹負國家圖籍的,也一定前傾身子、按住扶手。入席看見菜餚豐盛,一定神色一變,站起來致謝。打大雷颳大風時,一定一改常態,正襟危坐。

10.15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試譯:上車前一定站直了,拿好拉手繩。上車後不朝車內東看西看,不急衝衝地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10.16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

試譯:行人臉色一動,野雞就嚇得到處亂飛,撲騰一陣才同落到一處。孔子於是嘆道:“山坡高高,野雞起落;得時而飛,應時而下!”子路就打個拱,那到手的野雞尖叫幾聲飛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