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当地时间9月16日,第30届国际聚变技术大会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开幕,当晚举行了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颁奖典礼,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中国科学家吴宜灿获此殊荣。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部门负责人帕特里克·蔡尔德为吴宜灿颁奖,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由欧盟常设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从全球范围内评选和表彰为聚变领域科技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吴宜灿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吴宜灿,1964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和安全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在中科院取得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德国FZK研究中心、日本国家聚变研究所、比利时核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是世界著名的核能中子物理科学家。

核能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与关键点

核能创新研究,或许与你我的生活距离遥远,却是各国科学家竞争博弈的重要战场,或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决定力量。其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巨大,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如果人类掌握了核聚变能源,就意味着拥有了可使用上十亿年的清洁能源,实现了为地球寻找能源新出路的希望。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

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形象地称为“灵魂”,它是产生核热能和引发放射性的源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就是中子导致的链式裂变反应失控造成的。中子的输运行为直接影响着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核能创新研究的关键和首要问题,美欧等主要核大国均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相关研究。

攻克世界难题,打破国际垄断

上世纪80年代起,吴宜灿就致力于核能中子物理研究,在核能中子输运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建立了复杂核能系统中子输运理论,攻克了中子输运精准建模与高效计算求解的世界性难题,自主创新研发的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SuperMC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与封锁。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目前,SuperMC已经通过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经合组织核能署OECD/NEA认证,打破了中国核能软件无法走出国门、面向国际的历史局面。该软件在60多个国家获得规模化应用,并为ITER等国内外30多个大型核工程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价为“代表了近年来国际中子学领域的主要进展”。

这位中国科学家,攻克世界难题,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的学者!

吴宜灿此次获奖,彰显了西安交通大学学子的实力与担当,为中国聚变界赢得了重要的国际荣誉,显著扩大了我国在世界聚变领域的影响力。西安交通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做出贡献。

延伸阅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位于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爆炸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

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网、中国科学院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