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話說牛魔王迎娶紫霞仙子,在婚禮中至尊寶化身孫悟空攪局,打鬥中失手殺了他一生所愛的紫霞仙子。他從此看透人世間的愛恨情愁,早就聽到彩雲之南美、四季如春,就離開火焰山,帶著他的徒子徒孫,騰雲到了嵩明。他看到楊林海子嘉麗澤的沼澤溼地後,就化身巨石躺在江水不想走了,落地生了根。

這牛魔王,可不是打封神榜上姜太公封過神的有名之人。因此,請算有打神鞭在手,也只能打封神榜上有名有姓的,卻打不動牛魔王。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這一坐倒好,牛魔王堵住了海眼,小牛們順江而臥,嘉麗澤的八十里湖水出不去了。

河淺而牛多,河窄而牛硬,土地老爺請不動他們起身,石牛入澤,欄住海眼,洪水倒灌,危及水澤四周百姓。

牛欄海眼,鞭打不得,神請不動,最後只能憑藉人力,愚公移山了。

這可不是出現在《封神演義》中的神話小說,而是嘉麗澤水利史上的真實的傳奇故事。

再說到牛欄江,是嵩明的母親河,它的源頭是嵩明壩子最低海子嘉麗澤。

嘉麗之澤,古稱東湖,嵩明因此湖而靈秀,波光粼粼,湖光十色。徐霞客兩次目測,有八十里之闊。人們稱讚大美嵩明,奇山"秀嵩",麗水"澤明","秀嵩澤明"中的"澤明",就是指嘉麗澤。

嵩明盆地,一馬平川,四面八方的萬壑山洪,從山上下來,流經八條河道,最後注入到嘉麗澤中。

在這片蘆天葦地的澤國水鄉,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沼澤溼地,清代之後湖水四溢為民患。

作為雲南第二大壩子的嵩明,治理嘉麗澤水患,一直都是治理嵩明壩子水利的重中之重。

然而,自清代至民國治理嘉麗澤水患,歷經二百餘年,效果甚微。

至到民國二年,才有了奇蹟出現。雲南都督蔡鍔親自視察嘉麗澤水患,提出加寬加深改直牛欄江,讓夏秋季洪水從牛欄江暢洩,當即下令成立民國水利局,責令縣長李和聲積極治理。

成立後的民國水利局局長趙伸、副局長劉侗依照清代光緒二十四年貢生查連升《三挖海河正論中“先洩後蓄”的理論作為治水方針,得到蔡鍔都督的支持。於是興開河工,疏挖測量牛欄江嘉麗澤出口河道。

民國水利局改稱水利工程處之後。1942年—1947年,李少竹主持嘉麗澤水利工程處,提出綜合治理繼續疏挖出水河道,修築圍堤圩子進行防洪墾植成效顯著,涸出海地2,000餘畝,建立“嘉麗新村”和“經濟農場”。

自蔡鍔都督成立民國水利局開始,民國年間治理嘉麗澤歷經34年,改直嘉麗澤出口河道12公里,斷面為底寬15米,深3米,疏挖清水海及八步海河5公里,底寬10米,深2.5米。澤內水位有所下降,涸出海地2000餘畝。

嘉麗澤中,地勢低窪,河淺且窄,水漲3寸即淹沒數千畝。若遇較大洪水,澤面增至10多萬畝。冬春水退,澤地大半成葦草沼澤地。水患時常年水域面積3萬多畝。

秋洪暴漲,嵩明壩子泥沙俱下,四面八方的雨水順著八條河道,注入洪澤,白浪滔天。

嘉麗澤沼澤所形成的海子,黑山村後山的鯰魚洞口的暗河,被稱為嘉麗澤的“海眼”,其實不能從根本上洩水。

八河入澤,之後匯成牛欄江,真正的海眼在大海口外的河道,才是出澤海眼的入江口。

牛欄江上游嘉麗澤河段,河中有巨石橫欄嘉麗澤出海口河道,河中多鐵板石和風化石山,石如牛身攔截江水,隔斷洪水去處,所以得名牛欄江。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如果要根除嘉麗澤水患,那就得鑿開攔住江水的石牛,才能打通海眼。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囿於當時條件所限,石牛攔住江口,海眼不通,河彎且窄,澤區大海口外楊高橋至小河口段,河床呈倒坡,阻塞壅水,澤區清水海和八步海常年積水,每年秋洪過後,洪水倒灌成為水患。

歷經民國三十四年的治理,建國後治理嘉麗澤水患,也一直未停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嵩明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改稱為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在原民國水利生產處舊址,1952年建立國營嘉麗澤農場(之後簡稱農場),即雲南第一勞改支隊(現在的楊林監獄)。

建場初期,接收原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包括永荒、半荒、間荒土地總面積26,268畝,劃定場界,嘉麗新村居民全部遷出場外。

建國後,1951年,沿海各鄉群眾出工,在嘉麗澤周圍加高圩堤。1955年,相繼在上游各河及支流興建蓄水工程,中型、小型骨幹水庫和壩塘245座,蓄水量8000餘萬立方米,攔截徑流面積498平方公里,可控制各河道洪峰40%以上。

國營嘉麗澤農場在洪水沼澤中,一邊大興土木建設,一邊投入農業生產,不斷加快治理水患進程。

1966年8月26日晚,暴雨一夜降雨量100.6毫米。27日,上游水庫出現險情開閘放水。30日,六鄉橋標高水位達到4,635公尺,嘉麗澤全部淹沒於汪洋大海之中。

房屋除原民國水利生產處李少竹的“八角樓”,場部原水利生產處辦公樓,及一、二隊磚木結構的倉庫未倒塌外,其餘1,800餘間房屋全部倒塌。

雲南省航空站用飛機空投救生圈、橡皮船以搶救受災人畜物資:人畜物資遷到大板橋園藝場、四營煤礦、小哨七中隊,羅邦村、對龍鄉、十四冶楊林轉運站以及安寧少管所等地,全場被淹,財產損失重大。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有老人回憶,嘉麗澤1966年的那場洪災,等水退之後,雞豬鴨鵝逃到水中高地,蛤蟆,老鼠和長蛇奄奄一息。從沒見過蛇鼠一窩,那場洪災中見到了。老鼠擠著長蛇,竄來竄去,毫無恐懼和防備之心;長蛇也是任由老鼠踏踩,亳無攻擊的慾望和進食的念頭;天災面前,食物鏈就變成了相依為命、變成了抱團取暖...

遭遇了1966年的特大洪災,農場終於在1973年發起大海口圍埂大會戰。

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出動拖拉機10臺,租用四營公社和小街公社拖拉機6臺,共16臺拖拉機推土施工。1974年2月,四營和小街的拖拉機撤走後,靠農場的10臺拖拉機懸掛推土機及牽引4臺“3M3鏟運機”施工,並動用“昆—40”膠輪拖拉機二臺,手扶拖拉機2臺輔助運土,於1974年5月4日全部竣工。

圍河築壩在大海口會戰中,共耗柴油137噸,耗工13,200個工日,共完成土方量161,505立方米,支砌石方11,166立方米,修築好圍堤長3,100公尺,頂寬4.5公尺,底寬30公尺,高4.5公尺。挖好排灌乾溝全長7,460公尺,修建好大型排灌站一座。

大海口會戰,是嘉麗澤建場以來最大的一次圍堤工程,使1,497畝耕地免受洪澇災害。大海口圍堤工程大會戰取得經驗後,農場在“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畝基本建設高潮中,至1975年相繼又組織三次圍堤大會戰,完成三隊大沙埂圍堤、二隊大三尖角圍堤、場部防洪堤等三個圩子的堤壩工程,共出動推土機、鏟動機一千多臺班,耗勞力4萬餘工日,除出動全場犯人,留隊就業人員外,場部機關幹部、工人、家屬、駐場部隊、小學生均參加勞動。

三次圍壩大會戰,在於避免洪水倒灌,淹沒涸出的良田。圍壩之後,直1975年,嵩明舉全縣力,農場全力投入疏挖車洪江(牛欄江上游叫車洪江)最大一次工程,鑿開石牛,打牛過江,通了海眼。

1967年6月20日,雲南省水利廳設計院,曲靖專署農水科(當時嵩明屬曲靖地區)、嵩明、尋甸兩縣負責幹部和農場代表孫大賢參加共同協商設計的“整治牛欄江工程規劃方案,”分配給嘉麗澤農場自大海口的劉公渡至兔街橋全長4公里疏挖任務。

農場自1967年11月至1969年4月的三年中,施工310天,耗工121,125個工日,完成土方量225,300立方米。

1975年初,嵩明縣治河工程指揮部新增加給農場疏挖車洪江下段,自兔街橋至果子園、阿里塘全長2.5公里的任務,農場按縣上的要求準時於2月21日上馬,由農場軍管組長、支隊長陳伯清總指揮,動員全場部、工人、留隊就業人員,犯人和職工家屬,小學校學生、駐場部隊、全部出動,大機動車輛38輛,馬車30部,1,600餘人奮戰三天,清除河床淤泥表土工程之後,又組了一個水利中隊,調犯人200餘人,留隊就業人員50餘人,由副場長恭祖華負責指揮。

自1975年的11月至1977年的4月,農場每年利用冬閒(11月至次年5月)施工半年,出3M3/秒空壓機風鑽2臺,12M3入秒空壓機風鑽1臺,拖拉機7臺,(三臺鏟運臺推土)作業16個月,430天耗工128,000個工日,耗柴油67噸,炸藥2噸多,完成鐵土和風化石共26萬立方米。

打通海眼之後,澤中積水逐漸被洩入牛欄江。

1979年11月雲南省勞改局的領導親臨查看,指示農場“下決心把八步海圍起來築成圩子,增加耕地面積”。農場於12月開始組織勞力安裝10餘臺抽水機兩級抽水晝夜排水,於1980年2月組織全場勞力1000餘人上馬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是沿海的西、南、北三面挖大溝築堤,排出荒海內的積水,第二期工程從提內(荒海內)側取土加填堤身、兩期工程歷時四個月築堤壩長2800公尺。

農場從災後重建,到全面疏浚、改直河道,開溝引排,築圩防洪,機電排灌。到1973年,嘉麗澤農場90%以上的澤面涸出。

自1973年起到1983年,農場又奮戰10年,用工30萬個,完成土石方50餘萬立方米,投資35萬元,開挖排灌、排澇溝100公里,疏浚河道10餘公里,築圩堤50公里,建固定式及移動式排灌站51臺站,修築簡易公路20公里,建橋樑13座。同時配合全縣治水疏挖牛欄江,使其下洩量達150萬立方米/秒,基本上消除了嘉麗澤農場及其周圍的洪水威脅,為農業生產及多種經營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1981年,農場治理完最後一個荒海“八步海",吹唱了根治嘉麗澤水患的衝鋒號。

“八步海”在嘉麗澤最低窪之地,約300餘畝,長年積水,冬春附近群眾到此荒海撈海草捕野魚。施工中在寒冷天氣淤泥中操作,堤壩水份很重,多為海煤土,易下塌,1980年7月被洪水沖垮覆沒,並將相連的大三尖角地的堤壩亦衝開缺口,使324畝玉米青苗淹沒,10月份排出洪水,堵好下塌的缺口,加高加固圩堤,11月份播種大麥300畝,無收成。至到1981年秋冬,繼續施工加固圩堤,播種小麥時,八步海村群眾前來搶種引起糾紛,經縣委負責幹部前來現場解決,確認八步海屬農場範圍,應由農場使用,群眾搶種下的小麥,由農場管收,農場付人民幣1,800元給八步村群眾作種子和勞力費。當年所種的小麥,仍因地下水位高全無收成。農場於1982年春季開始至1983年冬季兩次施工挖成四個大魚塘,1984年養魚初見成效。

到1985年底農,場內墾用面積1.9萬畝(原3萬畝,劃給其它單位1萬餘畝),總人口4350人,共有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種植水稻7000畝,旱地作物4200畝,葡萄園及其他果園、苗圃900畝,魚池2000畝,年產糧食300萬公斤,鮮魚105噸,飼養肥豬3000頭。場內建有酒廠兩座,生產的玫瑰露酒行銷全國各地,昔日的水鄉澤國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打牛過江,開了海眼,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持續二百餘年的嘉麗澤水患,到民國蔡鍔將軍這裡,開啟了新的紀元,做成了前人做不到的大事。

前赴後繼,建國後嘉麗澤繼續治水近百年,牛欄江源頭嘉麗澤的洪水終於出澤,匯成了一江牛欄江春水。

站在松坡橋頭,回望世事如滄海。在嘉麗澤水利史上,留下名字的不多,沒有留下名字的卻多如當年洪澤之水,或許以後也沒有人會記得,蔡鍔將軍的果斷、人民的智慧和愚公的精神,開了嘉麗澤海眼,才有了這牛欄江滾滾春水徜徉。

站在六鄉橋頭,再也看不見雞鳴橋(為紀念縣長李和聲積極支持治理嘉麗澤水利的功績在大海口“放馬橋”處建起“雞鳴橋”的木橋),沒了劉公渡橋(為紀念劉澗任副局長治理嘉麗澤水患的功績在大海口下段建起“劉公渡”木橋),如今,誰還會記得他們?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

滄海洪流,方顯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打牛過江,才有了嘉麗澤的風光這邊獨好。

在嘉麗澤百年水利史上,應當讓歷史永遠銘記他們,那些為嘉麗澤默默奉獻、耕耘和付出的人們。

這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