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種“富硒黑蒜”的幸福生活

青海新聞網訊 9月中旬,涼意侵襲,夏熱退去。在海東市樂都區扶貧產業園,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生產線上,一袋袋加工製作完成的富硒黑蒜,正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

該公司生產線的一端連著國內、國際市場,一端連著3800多名貧困戶,帶動著河湟大地貧困戶從脫貧邁向富裕。

樂都區城臺鄉山城村村外,一片片富硒大蒜種植田安逸的曬著太陽。早在今年六月中旬,地裡的富硒大蒜開始成熟,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地裡的大蒜銷售一空,其背後帶動的是像村民海永福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摘掉貧困帽滿懷信心地邁入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家有0.47公頃的耕地,其中0.27公頃都採用新技術種上了富硒大蒜。”談起種植富硒大蒜的收益,海永福拿出了記在賬本上的數據:2014年前種的常規大蒜每0.06公頃產量在1500公斤以內,收入只在4000至5000元之間。採用新技術種植的富硒大蒜產量實現了1700公斤以上,0.27公頃的種植面積可帶來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最差也有3萬多元的保底收入。“別說脫貧了,好好種致富小康也沒問題了!”海永福滿懷信心。

富硒黑蒜的研發和生產銷售,調動著當地蒜農的種植積極性,直接帶動的是他們收入的增長。而這一“生態鏈”的孕育者,正是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富硒專用——氨基酸肥》。

“這種富硒肥有效地解決了富硒土壤所產農作物不含硒或含硒低等‘硬傷’,可保證農作物硒含量在5.63微克的富硒標準,實現了大蒜‘土雞變鳳凰’的華麗轉變,附加值成倍增長。”

宏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振榮是富硒肥研發的帶頭人,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了使用技術的簡化、適用於所有富硒土壤農作物種植、在效果不減的情況下肥料生產成本的最廉價化。“高效低配”的科技成果,按黃振榮的話說:“科技成果不能是奢侈品,種植技術不能只掌握在‘知識分子’手裡,要讓農民用得起玩得轉。”

從2014年富硒大蒜零種植面積,發展到如今887公頃,直接帶動38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今“嫁接”在我國現階段的脫貧攻堅領域,所發揮的力量不可估量。

科技助推企業發展,企業又帶動當地就業,一個良性循環的“生物鏈”已經形成。依託硒所擁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以及保護和修復細胞的功效,再結合黑蒜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等疾病有療效的特點,黃振榮準備深度開發富硒大蒜,將產品向生物醫藥和保健品靠攏。

2016年,富硒黑蒜生產線為樂都區貧困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因離婚既要獨自帶孩子又要贍養老人的,樂都區共和鄉貧困戶馬海紅,在富硒黑蒜生產線上實現了就業和脫貧。

“我初中文化,父母年齡大了種地很吃力,我種地只能保證一年有口糧,但失去了經濟收入。去打工因學歷限制,一個月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除去家庭基本開支存款基本為零。”如今的馬海紅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的願望。每年富硒黑蒜的集中生產是按照成熟期在走,年初和秋收時節,馬海紅既可以照顧到家裡的農作物,又不耽誤在公司上班。“種的地保證了一年的口糧,一年3萬多元的工資收入,結束了家庭經濟困難的窘境,如果公司能一直髮展下去我不失業,日後孩子上高中、上大學就不愁了!”

從田間地頭富硒肥的普及使用,新科技種植方法的全面推廣,讓樂都的紅皮大蒜變成了富硒黑蒜,定位也由鍋碗裡的調味品,轉向了高附加值的保健產品,產量和收入也由“靠天吃飯”“看市場臉色拿錢”轉向了“旱澇保收”“市場搶手”。在一紅一黑、一低一高的轉變背後,卻是科學技術這一“槓桿支點”的運用和普及,實現的不僅是經濟的增長點,更多的是鼓起了農民、貧困戶的腰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